王艳玲,任蕾
(1.罗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信阳 4642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 型糖尿病为慢性代谢疾病中的一种,35~40岁之后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一般表现为高血糖、胰岛素相对缺乏、胰岛素抵抗的特征[1]以及多食、频尿、体质量减轻等临床表现[2]。临床一般采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其通过结合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然后将葡萄糖分子带到肝脏肌肉、其他各个组织中为人体供应能量,或者转化为糖原,使得葡萄糖含量水平降低[3]。但胰岛素不同的注射时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抗血糖效果[4]。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本研究主要探讨2 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时机对于血糖控制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②年龄35~50 岁;③能配合完成该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系统疾病者;②存在其他的精神类疾病;③临床资料不完善者。根据胰岛素的不同注射时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例。研究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最小为36 岁、最大为49 岁,平均年龄(41.46±1.04)岁;病程最短为1 年,最长为9 年,平均病程(4.62±0.31)年;体质量指数(BMI)20~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52±1.16) kg/m2。对照组男27例、女23 例;年龄最小为36 岁、最大为48 岁,平均年龄(41.45±1.03)岁;病程最短为1 年、最长为9 年,平均病程(4.62±0.33)年;体质量指数 20~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52±1.14)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入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伦理委员会已通过研究。
根据制定的8 个时间点(三餐前、三餐餐后2 h、22:00、凌晨3:00)调整研究组与对照组胰岛素的用量。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为H51022976;规格:10 mL ∶400 U)20 U/次,皮下注射。对照组于睡前注射,研究组于早餐前注射。两组均治疗10 d。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血糖下降幅度、达标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值:对患者手指末梢血进行采集,将末梢血滴入血糖试纸中,等待被检查者血糖值,并进行记录。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每天通过Carelink 管理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胰岛素泵剂量及输注方式进行调整,然后记录低血糖的发生次数。于治疗后的第10 天再次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检测。血糖标准:空腹血糖(FPG)4.4~6.0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PG)6.0~8.0 mmol/L,餐前、睡前、夜间血糖4.0~5.0 mmol/L。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12.72±2.03 (5.53±0.52)* 19.04±4.85 (7.02±1.05)* 10.12±1.73 (6.74±1.26)*对照组(n=50) 12.51±2.04 (5.56±0.47)* 20.52±5.44 (7.23±1.11)* 10.15±1.72 (7.06±1.62)*t 值 0.516 0.303 1.436 0.972 0.087 1.103 P 值 0.607 0.763 0.154 0.334 0.931 0.273
研究组FPG 下降幅度、2 hPG 下降幅度、餐前、睡前、夜间血糖控制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PG 控制达标时间、2 hPG 控制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下降幅度、达标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下降幅度、达标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比较(±s)
餐前、睡前、夜间血糖控制时间(d)研究组(n=50) 37±15 25±20 5.24±1.33 5.12±2.02 4.54±0.55对照组(n=50) 30±11 33±15 5.45±1.41 5.33±1.81 4.82±0.61 t 值 2.661 2.263 0.766 0.547 2.411 P 值 0.009 0.026 0.445 0.585 0.018组别 FPG 下降幅度(%)2 hPG 下降幅度(%)FPG 控制达标时间(d)2 hPG 控制达标时间(d)
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的4.00%(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水平的控制,其中速效胰岛素需要在餐前进行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一般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6]。胰岛素一般多采用早餐前注射、睡前注射,有研究报道,不同的注射时机对于血糖控制的效果不同[7-8]。对于餐前注射的胰岛素还需要根据注射的部位选择注射的时间,若注射在大腿,由于吸收较慢,一般需要餐前30 min 进行注射;若需要在腹部注射,由于吸收较快,需要餐前15 min进行注射。对于长效胰岛素一般需要在睡前注射,可以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研究组FPG 下降幅度、2 hPG 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吴大方等[9]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经胰岛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早餐前注射与睡前注射胰岛素均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二者效果相当,且血糖下降幅度均较大。
研究组餐前、睡前、夜间血糖控制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FPG 控制达标时间、2 hPG 控制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桂明东等[10]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无论是早餐前注射还是睡前注射胰岛素,且二者达标时间相近,说明无论是早餐前注射还是睡前注射均会对血糖产生较好的作用,相较于睡前注射,早餐前注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餐前、睡前、夜间血糖控制时间,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的平稳[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无论是采取早餐前注射,还是采取睡前注射,患者均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但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别,与刘守宗等[4]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两种胰岛素注射时机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早餐前注射与睡前注射胰岛素均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发生概率小。但本研究中并未探究其他类型的胰岛素注射时机对于血糖控制的效果,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加深对其他类型胰岛素注射时机的研究,为临床中胰岛素的注射使用提供帮助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