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勋 李慧慧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既是德育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不朽的德育思想、法治理念,且在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相结合,既能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有效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与公民意识。但是,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并不乐观,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现状;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对个人的思想行为有着一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也具有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举多得,既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又能在教学中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评价机制的缺失。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课程视域下,“教、学、评”是一个系统,传统教学评价往往是以知识为取向,以考试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为导向,因而难以优化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这就容易轻视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和综合素质评价,也诱导教师以考试重点为导向展开教学,过多关注成绩,而忽视了有意义的形成性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尽管诸多学者强调要引领师生、引领生生进行思考,领悟课程设置背后的深层次的精神意识、价值知识,但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依旧得到实质性的突破。通过笔者的调查问卷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考试、作业检验、听写抽背等方式进行。在以考试成绩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影响下,教师对非应试型知识的拓展,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延伸有限。教师会优先对教材的重难点、考点进行讲解与突破;在此基础上且有多余时间的情况下,再进行其他知识的拓展,如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教學评价机制尚未成熟,既没有出台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方式,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授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欠缺。很长时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状态,“教师备课很辛苦,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心中无所谓,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很多人心目中,它是门可有可无,充其量是一种点缀,人人都能胜任的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老师很少,许多是从语数外学科退下来临近退休的老师或是其它学科身患疾病的老师,这些老师由于受专业的限制,传统文化知识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在课堂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么没有,要么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第三,学生学习压力抑制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自觉性。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担负着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重任。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究其具体原因就在于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初中学生面临着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的升学压力。在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择优录取背景下,初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很容易形成唯“分数论”的学习标准。对学习成绩有帮助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学;对学习成绩无太大帮助的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考试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往往时有时无,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容易轻视该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表现出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行为较为敷衍的情形。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优化学校评价机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评价决不能仅仅依靠考试成绩、听写抽背与作业来检测,还需要将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日常行为习惯及其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纳入评价范围。此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内容也需要增加,在考试或作业中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比例较小,因此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感触、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其的兴趣态度等多方面评定。
其次,丰富授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对科任教师而言,要积极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云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百家讲坛”“幕课”等线上平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讲座、亲自走进博物馆等线下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此外,教师也要通过年级教研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多加探讨交流,将其融入的内容、方式等相互分享学习,以实现教师的优势互补与共同进步,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真正联系与融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质量。
再次,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此,在日常学习中,要关注生活,重视实践,比如,在欢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让学生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来历,在一起庆祝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体味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铭记于心。再比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这一框中国人的“家”,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分享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分享中让学生体悟到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对古代的“二十四孝”要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像“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中的孝显得有些愚昧,不值得我们去仿效,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其其糟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
以上是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的初步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任重道远,吾将在此漫漫长路中,不忘初心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周丹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王晓晶
本论文为甘肃省2021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PLSZZ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