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彩 刘静
摘要:幼儿园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在幼儿的教育中,第一核心人物,是父母,即家长。第二大角色是教师,也是幼儿人生道路的启明灯,在幼儿的发展中。尤其是幼儿园阶段,重点对学生实现礼仪、美育、食育、等问题,因此需要家校进行携手共育。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沟通;实施策略
引言
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在面对家长沟通问题,需要多项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形式,进行教育的融合,促进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实现家园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教育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归宿。
一、家园沟通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经常联系、相互沟通的方式,实现同步教育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进行问题的沟通,才可以达到一致性配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联系与沟通中,需要通过打破传统守旧的教育机制,重新对家校关系的建立,注入全新的血液,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增进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情感,如果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与育儿的科学性,将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双向性
家园沟通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幼儿园单项向家长提出工作要求或者对其汇报。幼儿园教师需要经常地进行家访,或者将家长邀请到学校进行约谈,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与方式,进行相互反馈与教育,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共识,实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与教育目标。
(三)要紧紧围绕幼儿这一主体进行沟通
教师不需要将家园练习册当做通知单,也就是有事的时候直接通知家长前往学校,无事不联系,甚至家长因个例的事件,对幼儿的教师意见比较大,因此,在面对幼儿开展教学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起不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教育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将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現,进行互动交流。比如,个别幼儿因性格暴躁或者容易打其他幼儿,此时,教师就应该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幼儿问题造成的原因,以及应激反应,一起与家长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一)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环节,不可避免地就是科学育儿。因为,教师专长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对幼儿的家长而言,并不擅长或者懂孩子的发育,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需要同步对幼儿的家长进行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告诉家长幼儿这一阶段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需要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长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有必要让子自行发展,或者觉得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教育的权威性只有教师才能落实,因此,教师需要对家长进行重点教育,让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辛苦培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重点对待,因此,从智力迅速发展以及身体性格培育方面,需要进行重点教育,还需要使得家长认清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着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自身的责任。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不少家长认为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是智力开发的前提,让幼儿能够懂得一技之长就是最为重要的,并且以为这就是早期的教育,但幼儿是需要适应社会,具有社会性,如果轻视对幼儿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些架站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家长需要端正以及更新相应的教育观念,树立使得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与培养,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不断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一代人的观念。
(三)对幼儿进行科学的知识宣传
当前,对事物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房过高,但同时又是盲目教育,没有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缺乏科学性的育儿策略、部分家长对孩子比较娇惯、部分家长对幼儿却缺乏耐心,因此,教师需要从幼儿关于玩游戏、就餐、待人接物、习惯培养等方面,对幼儿进行知识的教育与学习,使得幼儿的发展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管理、支持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目前,对于幼儿来说,发展也必要重视,因此,在面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需要从当前的幼儿发展的物质条件支持来获取力量,因此,教师要勤于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熟知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的发展路线,获得家长的最大支持,适当的可以举行茶话会,让家长那个畅谈对幼儿园建设的意见,以大多数的意见为导向,对其进行改进,完善,增进家园之间的情感。
总结:家园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密不可分,家长与幼儿园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因此,幼儿园需要主动作为“牵手人”力争获取幼儿家长的支持与力量,增进家长之间的情感与密切度,以和谐的关系与密度,共育良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建.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中外交流,2019:328-329.
[2]包志珍.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8:47.
[3]金扬眉.现代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创新性家长工作实施策略[J].河南教育:幼教,2018: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