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
摘要:初中语文作为小学和高中语言学习基础的重要链接点,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学生认知冲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又不断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失去认知平衡的过程。发问在其中有着推波助澜的功效,恰当、巧妙的设问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发问的作用,认识到当前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策略性的提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此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发问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文策略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沟通和交流,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问,教师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发问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堂发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学生拥有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在学习《孔乙己》时,笔者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发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分析概括能力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课堂发问,精心设计问题,就能在培养上述任务上有所作为。比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学生却未必能探知琵琶女复杂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们设问:“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表现琵琶女怕见生人吗?并引导学生阅读全诗基础上进行分析、联想、综合。把“似诉平生不得志”、“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声停欲语迟”等行动、心理描写联系起来,就能深入理解“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表现的是她满腹忧伤难以抑制,又不好在客人面前表露出来故而才遮遮掩掩的情状。
(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的提出不是武断地将学生的思路强行与自己的思路进行连接,而是要根据学生和具体情况来把握坡度,所以发问既是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即“跳一跳摘桃子”,促进学生产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发问面临的问题
(一)提问的问题不恰当
部分教师就只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另一部分教师就喜欢提问一些难的问题,其实提问这种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超出了实际教学的目的,而且学生还会因为答不上来而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降低了对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提问问题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其实很短,学生能够学到的东西也不多,但是有的教师就不会把握提问的时间,只注重问题的数量,也不管问题的质量好坏问题,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懒于应对的心理,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发挥提问的作用。
(三)重复提问一个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总是会因为担心班里的学生没有听清问题或者没有跟上教学速度而不停地重复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还容易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老师肯定会重复问题的思想,从而失去了危机感,使学生有了分散注意力的机会。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效果,而且还拉慢了课程进度。
三、在初中語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发问策略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问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合理的发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准备阶段,在设计发问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消化,吸收才能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更容易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发问
为了避免出现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难的现象,教师就需要紧紧依靠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教学目标,并联系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来进行提问,且提问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适量地进行提问,防止过度耗费课堂时间。
(三)教师的发问要贴近现实
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求知欲的原动力。但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往往受环境、地域、经济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方法去变通、去弥补。所以我们在设置发问时就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例如,在分析《北国的春风》一课外阅读时,要归纳北国的春风的特点时,南方的学生没有感受过北方的春风,所以让他们单凭文章内容和想象归纳特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不妨先让他们归纳南方春风的特点,再让他们寻找北国的春风和南国的春风的相似点,这样发问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困难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是一件非常需要技巧的事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结合现实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和效果,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军.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2).
[2]胡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3]张定远主编.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