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

2022-04-21 09:24傅元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眼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摘要:以往对《荷塘月色》的读法颇多。但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需要在既有解读中,多加揣摩。比如,对首句"文眼,的两种理解、荷塘实景与心境的比重、"恰到好处"这一作者要表达的核心等。而由通感修辞和比喻喻体编织的文人梦幻的内在逻辑和审美质感到底如何,则是一个开放的追问,只能做见仁见智的揣摩了。

关键词:统编高中语文;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文眼

《荷塘月色》被选编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在文人笔下,秉烛夜游往往是心灵之游。这篇月下荷塘的记写,也带有《聊斋志异》《画壁》式的文人异境想象。因此,如果仅从"写景范文,的角度考察这篇广为传颂的短文:一是曲解太多,不得其趣;二是就写景来说,文章本身的修辞堆叠与看似自然质朴的语调颇不和谐,乏善可陈。

以往对这篇散文的读法颇多。但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需要在既有解读中,多加揣摩。

一、关于首句“文眼”的两种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常的语文课上,老师一般会说开篇的此句是“文眼”。但是,“不宁静”的心境是荷塘游览的背景,怎么理解,大有奥妙。

在去荷塘之前,作家心里宁静吗?不宁静,就去走走,看似水到渠成,但仔细想想,这种“散闷遣怀”的游走,不符合《荷塘月色》欣然若喜的语调。“不宁静”被说出来的时候,心情已然平静了,因此,才能想到月色,步入月色。“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忽然想起”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是第一次出现,说明月下信步并非刻意安排和设计,不是郁闷到不能忍受、夺门而出。正因如此,此时走到哪里是无所谓的,重点是要从世俗生活的围困走出去——只要走出去,便是异境。

二、荷塘所见,实景与心境的比重

看荷塘月色,心境十分重要:“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一个“却”字,隐隐说出秘密:今晚很好,并不是因为月色好,而是因为心情闲适,焦灼的心绪已被劝离。“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这部分写的是“我”的心绪。有这种心绪,是因为“我”走进来了。是主观的原因实现了“我”的“独处”,与客观存在的荷塘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景物因为主观意图而“降临”,并非是月色仅此刻为好。

三、怎样看待比喻等修辞技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比喻,描写荷叶的形体。接下来是大量比喻等修辞的堆叠。应该注意,文中喻体淹没了本体,这些比喻说明一个事实:荷塘被作者的想象改写了。或者,并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的你知我知的荷塘。对于作者来说,荷塘月色是私密的,不可分享的。这可见于作者对喻体的选择:它们非常美,但对读者来说,缺失了只有作者才能说出来的经验。这是埋藏在文中不确切的部分,也是最神秘的部分。

四、“恰到好处”应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可以作为“文眼”看待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恰到好处”是这篇文字造境的秘密,也可以说是真正的文眼。正面直写荷塘,只有以上两段。其余都是侧面。这也说明,心境中的“荷塘月色”先被创造,然后才有实景的遇合。又如,“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自我抒怀,看似落寞,实则带有童趣。“我什么也没有”是一声赞叹,也是身心融入这片寂静后由“嗔怪”表达出的极致的快乐。因此,下文才会有灵魂出窍的热闹的“采莲”的联想,引经据典,乐此不疲。

“恰到好处”的“恰”字是很妙的。第一次“忽然想起”荷塘,是由尘俗走进心灵美好之境;第二次“忽然想起”荷塘,由臆想的现实进入记忆的现实。这次转移,为从“独处”的异境软着陆做了铺垫。作者借此由缥缈的异境游历,经过文化记忆的过渡,重新回到世俗的生趣之中。由看不见的流水而引发的江南记忆,可望而不可即,是文中唯一可以触及的惆怅。此时,“江南”是一个由记忆美化的心灵异境,它的不可得,自然有家庭气息宁馨带来的安慰。这也是终结一段月下心灵漫游的最好方式。所以,猛一抬头的断然终结,对应了开始的“突然想起”。

那么,回过头来看,由通感修辞和比喻喻体编织的文人梦幻,其内在逻辑和审美质感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开放的追问,只能做见仁见智的揣摩了。这也导致对于此文好恶兩分,评价不一。

(傅元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眼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阅读有方法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