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艳
【摘 要】情意语文教学,基于教材编写特点,采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范文,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素材信息,获得生命体验、获取主题知识,掌握文体、技法知识,形成与阅读共通的大量“图式”,并运用于写作,表达情意,发展思维。其目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达成学科育人的理想。
【关键词】情意表达 思维发展 以读促写 情意育人
无论是从课程视野还是从教学层面看,写作教学难题多。阅读写作教育史,我们发现:写作教学关注的不应只是技术,更应是人;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点。那种“见技不见道”“见文不见人”的局面,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常识。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教育、涵养情操、发展思维,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成了我们探索的目标。
使用统编版教材后,我们发现写作板块的编写有了新的突破,教材编委王本华在“编写理念”中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高中新教材亦如此,18个任务群几乎都是“×××与×××”的表述形式,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都有阅读与写作的安排,渗透着读写结合的理念,“与”之前是阅读任务,“与”之后为写作要求,于是我们开始系统探索“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以读促写”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纯技能学习现象,学生模仿语言形式而忽视“言语生命”,学习言语建构规律而丢弃真实情境,造成写作有“术”无“道”的后果。教学中文本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形式大于内容,情意缺失,思维训练未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未实现,需要反思改进。
一、理念:情意表达是写作教学的原点和起点
情意是指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思想,即文章的中心。如果没有情感、思想要表达,写作就失去了意义。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原点’和‘终点’是相对的概念,‘原点’既是最初的地点,同时‘原点’也预示着‘终点’的方向、归宿”[1]。情意表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写作与写作教学的原点和起点。
1. 情动辞发、言为心声是生命个体自然表达的原点
“诗言志”“诗抒情”的说法自古有之,孔颖达曾这样解释:“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意思是说诗是人的情感、意愿、思想的反映,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在生活中,接触到人、事、物,心里不免就有了某种触发,情意表达的动机和兴趣应运而生。因此,写作教学的原点应从引导学生体察生活中细小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人情感入手,写出“人之常情”。
中学生的写作内容往往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他们在写作中常常伴随着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回忆和反思。通过写作,学生回顾事件的过程,思考困难产生的原因,调整并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同时,由于写作往往围绕着身边人展开,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描写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情感,洞察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要素。所以,我们常在学生习作中看到,当学生写出了他人遭遇的困难和不懈的努力后,会对他人有更正面的评价,对自身言行也有更好的反思,从而建立更加良性的人际关系。从写作角度来说,这类描写真实情感体验、关注具体现实生活的习作,也因成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册”而具有人情味儿,这也正是情动辞发、言为心声对学生生命个体自然表达的助力。
2. 意在笔先、以意逆志是行文清晰、笔墨饱满的起点
“意在笔先”即在写作时,立意先定,而后能从容运用材料。生活中用于写作的素材丰富多样,立意先行,所有材料就会根据立意来选择,写作思路自会明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教香菱学诗之机表明:“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2]因此文学史上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这类感人的著作,可见“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有言:“意,志也。”意为心之所向,即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从现代写作学角度来看,文章的“意”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它是作者的个人品格在文学中的体现,也是作品格调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强调知人论世,讲求将创作者的人品和文品等而论之。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贯做合乎正义的事,培养出为人处世的正义感,才会有浩然之气。这样的人写出的文章格调才高,才会有风骨。从学生习作里体察其心理变化,以作文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做的工作。
现代很多学者同时承担着教师的职责,他们对写作的看法也与语文教师相近。夏丏尊认为“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胡适认为“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3]。这些看法告诉我们“言语本于情意,言意相生”。
二、目标:思维发展是情意表达的旨归和成果
“思维是将各种具体事物引起的各种联想加以排列,联结到一起。”[4]思维是人脑形成的规律性认知,学生学习就是掌握事物的规律、探究新事物的过程。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层面强调了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1. 思维发展是情意表达的必经之路
情意的传递依托于精准的文字表达,这种表达的准确性离不开学生掌握的基本语言规律、运用的逻辑规则。只有当学生能正确判断语言运用的正误,学会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时,文章的情意才能得到真正的展现。写作过程也是思维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写作教学如果不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杜威主张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他认为教学中学生“零星的、不连续地叙述的习惯,就必然助长了瓦解理智的影响”[5]201。而写作就是连续的叙述,有助于促进“理智”,进行有逻辑、有证据的表达,即写作促進学生思维发展,而思维发展又有利于精准地表情达意。
2. 思维发展是提升学生认识的基础
思维发展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的基础,写作反映了学生探究质疑、独立思考后对问题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平时的积累,也来自平时养成的思维习惯,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品质。
写作内容来自生活,靠思维表达。杜威认为,没有单一的、始终不变的思维能力,它是由我们的积累—记忆、观察或阅读到的事物—引起相关问题,并由此产生相关暗示,引导得出正确结论[5]54。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才能推动学生突破“范文”的限制,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获得真实丰富的生活素材、新颖独特的写作视角、新鲜饱满的情感体验。
3. 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
“写作使学生探索、形成并厘清思路,与他人交流这些思想。通过运用有效写作策略,他们能够熟练、自信地形成并完善观点,写出这些观点并进行修改。”[6]教写作关键要教思维,因为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7]。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
总之,从阅读中提炼出类似的思维规律作为写作教学的抓手,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思维能力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学生会在训练中获得思维提升和创作成功的双重信心。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大胆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育人、成人,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思维发展是写作教学策略的旨归和成果。
三、方法:借助阅读“以读促写”
鲁迅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以读促写”的优势在于:以阅读积淀触动学生的情意,养护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表达的动机和兴趣,并引导他们从阅读中获得主体知识、文体技法等,从而写出传情达意的语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积累:读背摘写悟情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长期积累的作用,写作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浸润中坚持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
(1)语言积累
“以读促写”的资源积累之一是语言积累。学生的语言资源库需要不断增量,不仅要从阅读中增加“有新鲜感”的语言、优美的词汇,还要在句式、段落等的积累中增加语言建构经验。朗读、背诵、摘抄都是我国传统的积累方法。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曾提到,自己老师辈的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私塾学习就是多读多背,重视积累,积累语感,也积累语言材料。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语言建构经验在积累和模仿中练成,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朱自清的《春》要求全文背诵,课后第三题:“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背诵经典美文,就是语感积累、语言积累的过程。第三题意在激发学生想象,“以读促写”,形成学生语言建构经验,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做到语言规范、优美。大量类似的经典范文,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语言材料,朗读、背诵、摘抄、分类整理,积累美词佳句,把它们作为语言宝库里的“珍珠”。每一颗语言“珍珠”后面都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意,每一种语言模型里都体现了作者的思维。
(2)素材积累
黎锦熙曾提出“日札优于作文”,并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和阅读札记的习惯,这类“以读促写”基本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就文本提供的信息展开写作。魏小娜教授认为“基于阅读文本的文本信息和主题,在课外展开相关信息和主题的写作”[8]。素材积累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摘抄并分类整理,还可以口头复述、写书面提要,做读书笔记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种“以读促写”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阅读的材料来源处获得启发,进行拓展阅读,积累更多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强化了情感体验,能激发出写作兴趣,增强写作动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在朗读、背诵、仿写之外,复述、摘抄、写提要,以及古文翻译等,都是增加学生积累的好办法。
2. 借鉴:学习“图式”练思维
借鉴就是在阅读中借鉴范文的章法技巧等,“形成自己的若干大大小小的语言模型:或句或段或篇章”[9]101。这些语言模型就是语篇的图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这些图式,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从而掌握“怎么写”的技能。这类训练又可分为章法构思训练、行文思路训练和修改方法训练等。这类“以读促写”相当于魏小娜教授的“写作借鉴类”,教给学生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有利于发展思维。
(1)借鉴章法构思
章法就是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包含如何开头、结尾和衔接等,如文章开头十法、结尾N法之类,就是从经典范文中提取的。这类“以读促写”的指导课,在一线优秀教师那里有大量范例。
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学一点‘咏物’技巧”,处处都是思维训练:学生阅读范文,感知“咏物”特点,主要训练的是直觉思维;归纳范文的构思规律,并从中学习安排文章的先后顺序,这是学习篇章图式;提炼范文写法时,懂得了文章详略安排,这些属于逻辑思维训练;根据段落图式,详写“描述事物”的“物语”段落,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把自己写的语篇与范文对比,又得到了辩证思维的训练。由此观之,文体技法的“以读促写”训练能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表情达意。
(2)借鉴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安排文章先后顺序。好的行文思路不仅服从于写作意图,而且能凸显文章的情意表达。借鉴行文思路的教学流程是教師提供范文,学生阅读寻找仿写点,师生共同分析或教师讲解归纳、示范,学生运用练习,最后修改。文章的顺序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过程,我们通过对行文顺序的分析,理解了作者在行文时的思维发展,懂得了文章的生成过程,了解了文章的生成规律,可以指导学生更理性、更自觉地阅读与写作,更有利于学生有逻辑地表情达意。
(3)学习修改方法
“以读促写”教学非常强调修改。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完成了初步的写作任务,就要对标修改了。首先布置写作修改任务,其次研读课文,最后对照范文修改。这种方法在“以读促写”的最后阶段效果较好,尤其适合完成教材中活动单元写作任务。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第三题,可以模仿《我爱这土地》等创作同题或形式相近的诗歌。学生尝试创作“假如我是……”,完成后,修改时一定要注意结合阅读材料《我爱这土地》,相应地选择美好的形象放在“假如我是”后面,“我要”之后的动作要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这首诗的图式,还懂得借助连环意象表情达意。当然,教师还可以制作量表帮助学生修改。
3. 创意:个性思维表情达意
按布鲁姆的认知过程分类,如果说“积累”“借鉴”多处于记忆、理解、应用和分析层面,那么“创意”基本属于分析、评价和创新三个层级,是高阶思维。这也达到了黄伟教授提出的模仿、借鉴、综合、融通四个层次中第四层次“融通”—“达到了融会贯通、化用无痕的境界,艺术匠心一定所来有自,但却是容纳百家而独出机杼,这便到了创新阶段,但仍得益于模仿。”[10]
创意写作能看出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感受和思考,他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文体和表达技巧,这类写作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类写作支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要求就是“有创意地表达”,并从选材、角度、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我们来分析郑桂华教授的一个例子:“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教师用“三顾茅庐”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教学生使故事变得曲折就是增加使事情发生转向的因素—障碍,“障碍”也叫“困难”“误会”“意外”等,由此归纳写出故事的波澜即在故事中增加“障碍”因素。国外研究出故事三要素,即冲突(愿望+障碍)、行动、结果,运用故事三要素来写故事,写后根据故事要素反思自己的构思,修改情节[9]41-42。英国教师皮尔·克贝特总结归纳了十种故事模板,为学生的故事写作提供了支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看来,创意写作有路径可循,范文支架、问题支架、知识支架等均可运用,支架技巧的背后是解决问题,是表达思想和情感,也是高階思维训练。
总之,基于写作难教这一背景,我们确立了情意表达与思维发展为写作的两翼,充分运用教材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表情达意,努力达成写作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力,罗基鸣.原点教学:提升区域育人质量的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前言.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75.
[3] 梁志军.情意表达:写作教学的原点[J].语文建设,2012(7-8):56-57.
[4]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33.
[5]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2.
[7] 朱自清.写作杂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8] 魏小娜.“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7-8):4-8.
[9] 郑桂华.写作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10] 黄伟.小学写作教学的问题审思与对策建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3):43-46+123.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