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钰
摘要:在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的当下,数学课堂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已然成为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文章简要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引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部分[1]。“思维品质”由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在其著作《心理学》中最早提出,体现个体在思维活动中呈现出的不同智力特征与表现差异。具体到学科,数学思维品质则体现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个性思维特征。数学思维品质由敏锐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五个维度构成。笔者从教学实践入手,探寻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
一、增加操作机会,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
操作性活动可感、可触,能够带给小学生更直接的感官刺激。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启智活动过程中,以操作实践开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丰富的、真实的知觉刺激也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大脑中枢,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思考,辅助其获得初步的自主认知体验[2]。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自觉、自主的思考狀态下,更充分地挖掘个人的思维潜能,进而获得思维上的发展、智慧上的提升。
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若干个大小形状不等的三角形,并用幻灯片展示由三角形拼合而成的各种小动物形象,以此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这一几何图案的好奇,进而让他们自觉进入拼图探索中。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三角形,对三角形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时,笔者让学生给三角形下定义,并试着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这一引导成功将学生从无意识感知状态引入到有意感知状态,让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在操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自身的多种感官进行思考探究,在思考探究中完成对多种直观感觉体验的融合加工任务,初步建立了对三角形这一几何图案的抽象化认知。
二、从数学运算着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敏锐性
数学运算是指运用数学相关公式法则,正确进行运算的综合能力。运算能力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能否恰当掌握数学算理,能否通过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数学问题,是衡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敏锐性的重要通路[3]。我们要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运算与思维敏锐性之间的关联,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敏感性。加减法是数学运算的开始,也是低年级学生面对数学课程时最先学习的内容。看似简单、机械的加减运算学习中,实际蕴藏着对数学思维敏锐度的考察。
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时,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8-3+2=?课堂练习中,有的学生这样计算:8-3=5,然后用5和2相加,得数是7,从而求得正确答案。但一些学生则敏锐地观察到8和2之间的“整十”关系,将运算过程简化为:8和2的和,然后再减去3,即8+2-3=10-3,从而求得题目答案7。
我们知道,“运算律”是小学四年级才接触的学习内容,但在低年级数学运算课堂上,这样的思维敏锐度会经常发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百般呵护。
三、对接生活元素,关照智慧发展水平
要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效度,就需要数学教师关照小学生的现有智慧水平,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元素对接,找准学生的思维成长点,为学生搭建符合其现有智慧水平的思维成长支架,增加学生的思维体验,辅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表象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原型,进而借助生活经验和思想,掌握抽象的数学新知。
比如,在《观察物体》课的探究指导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画杨桃》的故事,以此引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事物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的生活经验。继而,笔者以幻灯片来对准备好的生活常见物品进行投影,并请学生根据投影猜测该事物是什么,从哪个方位看该事物我们能够得到这一投影。在对以上问题的趣味探究中,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的事物观赏经验,形成了对观察物体问题的初步认知。接着,笔者又以问题“在这一游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方位看事物我们得到的投影是否完全不同呢?”引导学生对该直接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在对比中得到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观察物体的主要方位,为之后学生抽象出“三视图”概念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过程的任意环节有意识、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学生养成思考、探究、总结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研究[J].智力,2020(27):73-74.
[2]杨柳.关注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9):73-74.
[3]张爱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析[J].甘肃教育,2020(1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