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教学价值探寻

2022-04-20 10:30陈桂林
教育界·A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小学语文

【摘要】注释是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教学价值进行多维度的探寻,以更好地发挥教材“注释”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语文知识和引领示范等方面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注释;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陈桂林(1975—),男,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注释”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之一,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无论是脚注,还是旁注,数量都有显著的增加。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学习资源,注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优势—注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信度高,具有权威性;注释内容简洁明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对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都具有显著的教学价值。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注释”缺乏足够的关注,削弱了教材“注释”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注释的潜在功能的开发,将注释的使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更好地发挥教材“注释”的教学价值。

一、巧用“注釋”,促进高效预习

从教材的板块属性分析,“注释”属于教材中的“助学”板块,有助于教师实施语文教学和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学习。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节奏,巧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为有效的课堂学习做铺垫。

(一)巧用“注释”,自主理解文本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注释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型学习支架,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预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文章语意,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帮助学生消除语言理解障碍。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杜甫的《绝句》一诗的教学中,在本节课的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包括文中注释和旁注等)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注释更好地解决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的字词识读与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仍然难以理解的字词含义,学生再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进行理解。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基础,在注释部分加入自己的“注释”,从而提高自身的预习效果。

注释给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使学生力所能及地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充分运用注释可以有效节约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不仅如此,学生也借助注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并掌握了运用注释进行预习的方法。

(二)巧用“注释”,初步感知文意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自主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自主感知文本的机会,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和认知。教师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注释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的有效工具。

如在诗歌《夜书所见》的教学中,课前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文意,使注释成为学生预习诗歌的支架,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的内容表述出来。

教师对注释的运用应该从理解文本的词语入手,再逐步地深入,让学生从对词语的理解到对文本内容的建构,并对文本内容形成总体感受,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让学生的自主感知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运用“注释”,助力课堂学习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善于利用“注释”助力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对课堂不断进行优化。

(一)运用“注释”,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对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设置有效的导入环节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注释”是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巧用“注释”导入新课,发挥注释的教学价值。

如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歌的教学中,笔者借助旁注部分的注释①以及课文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题目,并对苏轼和惠崇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的景物特点等进行想象。学生借助注释,能比较容易地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注释提供的“题画诗”和插图,不仅对诗歌内容形成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较好地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对诗歌所写之景等产生探究的意愿。在运用注释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利用好注释在教学中的价值,从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二)运用“注释”,促进理解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学生要想感受语文的魅力,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关键。教师可以巧用“注释”,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能够从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过渡到“言意兼得”。

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三衢道中》一诗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利用注释就能较好地化难为易。教师可以借助注释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题目,并对诗歌大致的内容进行预测;再借助其他三个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重点突出第二和第三个注释,引导学生理解“泛”和“却”,因为“泛”字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却”字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注释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让学生对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深度解读诗歌奠定基础。并且,结合注释开展的预测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诗歌内容的切入点,较好地引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再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能从语言的表层含义逐步向诗歌的内涵深入。学生只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凭借语言这一载体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言意兼得”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运用“注释”,引发探究

高效课堂离不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探究点,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架设支点。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有目的和有价值的探究性学习。“注释”作为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源,对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运用“注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文下面有一段“本文作者吴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注释。这类文字在不少课文的注释里都有出现,但容易被教师忽视。笔者基于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在这段注释文字上“做文章”:“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的这段注释?”学生都表示没有注意过,于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篇课文的原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与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改动的地方。笔者再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习活动,从原文、教材文本、编者等角度展开探究活动。到了成果汇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从小组探究的结果出发,说说改后的文本和原文哪一篇更好,理由是什么。继而,笔者让学生从编者的角度谈一谈在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为什么要进行改动,并说明改动的原因。

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教材中“不起眼”的注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借助教材的每一种资源进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从编者的角度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增强了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阅读文本,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

三、妙用“注释”,助力拓展学习

当前,语文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教师应该基于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的多样性妙用“注释”,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

(一)妙用“注释”,拓展知识

语文学习是学生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强化开发学习资源的意识,妙用教材所提供的“注释”,引导学生挖掘注释中蕴藏的知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拓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杜牧所写的《清明》一诗的注释①简单介绍了我国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节日习俗,教师可以借此进行知识的拓展。教师可围绕注释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如祭祖、插柳、放风筝等习俗。学生结合注释对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展开拓展性的学习,对节日习俗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妙用“注释”,拓宽视野

语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在教材的“注释”中也蕴藏着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妙用注释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如在《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导读中的注释,引导学生围绕“抗美援朝”的主题展开拓展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这一事件,谈谈这些英雄人物为什么能够做到舍生取义,进而体会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与伟大精神。教师充分运用注释,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语文学科和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同时,语文教学也能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四、借助“注释”,引领示范学习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示范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等。

(一)借助“注釋”进行语言示范

教材中的“注释”语言精练,表达非常准确,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注释”,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注释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稚子弄冰》一课中的注释③和注释④,主要对“钲”和“磬”进行注解,注释介绍了这两种乐器的属性和外形特征。这两个注释可以让学生了解应该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对如何说明事物具有重要的语言示范价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注释是如何介绍事物的,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模仿注释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介绍。

(二)借助“注释”进行批注示范

阅读批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对阅读的方法进行探究与积累的阶段,需要外界的帮助。借助“注释”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教材中的“注释”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注释,涉及面广,类型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批注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

如编者在《丁香结》一课中做了批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批注进行探究,思考编者是如何批注的,再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批注的作用。这个批注中的“作者还写了花对人的影响”以及课文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懂得在批注时要关注作者写作的角度,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批注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注释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让学生尝试进行批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批注的能力。

(三)借助“注释”进行人文示范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材的“注释”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借助“注释”进行人文示范,让学生从注释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伯牙绝弦》一文中对“太山”作了这样的解释:“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这个注释充分体现出编者严谨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注释对学生进行人文引领,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总之,“注释”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助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注释”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注释,对注释的系统性功能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注释在预习、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和示范学习等方面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汪耀楠.注释学纲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利亚,陈昕.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特点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04):70-71.

[4]丁宏喜.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0(23):69-72.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小学语文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