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究竟什么是“黎学”?王献军教授认为,黎学“就是研究黎族的学问,黎学以全部的黎族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黎族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风俗、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民间文学、科学技术等,涉及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医药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是一个学科群,大体上可以归属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与民族学最为接近,又包含有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的内容”(1)王献军:《黎学研究备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1页。。“学科”则是知识在经过运用、得到验证并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后,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形成的。
当前,海南“黎学学科”正处于奠基阶段,“黎学学科”的发展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正待提上日程。
从黎族研究起步到黎学学科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宋朝到清朝年间,随着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述文字在数量上的增多,对黎族相关内容的描述也更为具体,尤其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从资料和问题角度对黎族进行的研究。比如,当时的知识分子对黎族民族问题的看法,对历史上涉及黎族的重大事件的评论,对护边安国的建议等,体现了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黎族研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黎学的雏形期,但“黎学”这个词当时尚未出现。随着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加强对殖民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管理,开始了长期的对殖民地及其民族的调研,民族学因此而产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大学章程》中出现人种学课程;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大学要开设人种学、人类学等课程。
晚清到民国时期,是国外传教士、学者对海南黎族进行研究的发端期,民国时期也是国内黎族研究的发轫期。1928年前后,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下成立了民族学专业机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这标志着国内民族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同时也酝酿了黎学学科。
新中国成立初期,数次黎族地区大规模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珍贵资料奠定了此后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首次大规模的黎族资料整理工作也为此后的黎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开启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今天的黎学研究。
海南黎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既可促进黎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和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又能为海南省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黎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是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积淀和发展起来的,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南黎学,建设黎学学科,是推进黎学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海南黎学与我国现有的藏学、蒙古学、彝学、壮学、瑶学、侗学、布依学等民族学科相比,发展滞后,其重要原因在于黎学学科体系有待构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具体化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位一体的系统(2)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8日),https://news.gmw.cn/2016-05/18/content_20146863.htm。。
彰显海南特色,就是彰显中国特色。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当前的重要任务即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黎学”“琼学”“南海学”“更路簿学”等学科以及其他新兴交叉学科就是体现海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是构建海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黎学”这样的民族学科,既有民族视角又有区域性视角,是海南特色中的特色,是海南重要的文化符号。发展黎学学科,打造海南黎学研究学术品牌,是促进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增强海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海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与步骤。海南黎学学科建设将充分挖掘黎学处于海南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起的特殊作用,为繁荣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贡献。
海南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3)《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摘要)》(2011年2月25日),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25/107595_1.shtml。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一区三带九重点”的发展布局上,东线的滨海旅游文化带,西线的以民间文化带动的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尤其是中线的以黎苗民族风情、黎峒文化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环保、民俗的绿色文化产业带,都涉及黎学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转化。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扩大人文交流以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人文往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等内容(4)《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海南日报》,2016年3月29日,第A03、A04、A05版。,“十四五”规划强调的将“海澄文定”“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增强的核心目标(5)《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点解读新闻发布会》(2021年2月2日),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szfxwfbh/202102/d42f679ffa9d42c895643281b4b1ba15.shtml。,也都关乎黎族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
然而,海南黎族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及整体内涵有待提升,同质同构化现象有待改善,黎族文化资源有待整合。黎族文化品牌的创设与发展,其产业化运作机制的建立,海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皆离不开黎学研究及黎学学科的发展。只有海南黎学学科建设发展了,才能保障稳定的研究队伍持续地、有目的地将黎族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补缺、提升、整合和开发。在“黎族传统聚落保护缺乏有效规划,现存遗址不能反映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等问题表现突出,不少文化符号濒临灭绝”(6)《聚焦儋洋一体化、教育改革等领域……多位省政协委员这样建言献策!》(2022年1月22日),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2-01/22/content_14436984.html。的情况下,海南黎学学科建设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项目的申报成功。
更好地为海南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海南黎学学科建设,是把海南建设成为文化魅力独特、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祥和的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重要文化支撑,是大力发展海南特色文化产业,并使之带动海南经济发展、优化海南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海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底蕴与智力支持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黎学学科不仅有着一般学术研究的特性,而且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这就决定了黎学研究不仅要为建设先进的海南文化服务,还要为实际工作和现实需要服务。黎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应注重应用研究,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大胆创新结合起来,秉承充实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术精神,以学科的发展为依靠,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及服务社会的作用,为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对海南的发展寄予厚望的大背景下,海南黎学学科建设也获得了新的平台与使命,即稳定边疆民族地区,构建与发展边疆特色文化,防止破坏和谐的各种思潮的滋生与蔓延。在以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和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边疆海岛地区,建设黎学学科,持续研究、挖掘黎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促进黎族文化繁荣。开展大量对策与实证研究,可以保护黎族文化资源,使更多的黎族文化资源走进文化市场,发展黎区经济,促进黎区进步。这些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避免城市文化趋同,突出海南“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探索建立起一套有价值的黎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是新时代黎学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把海南建设成为文化风格独特、生态环境优越、区域发展协调和多民族融合的和谐政区的意义所在。
随着多年黎族研究成果的积累,相关研究机构的建立及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的形成,“黎学”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海南着力加强黎学学科建设的条件已然成熟。当前,正处于奠基阶段的海南黎学学科怎样建设、怎样发展成为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确立海南黎学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而建立海南黎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应该是其最终目标。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制的《海南省黎学研究规划纲要(2009—2015年)》曾指出,黎学研究在规划期内的总体目标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在全面系统挖掘、搜集、整理黎族历史文化及现状的基础上,对黎学相关重要领域和重大命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建立黎学研究大型文献资料库,使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建设有所突破;使海南黎学研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使黎学研究初步走向世界,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7)王献军:《黎学研究备览》,第438页。。这个总体目标虽未全然实现,但大致如是达到。黎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在不断壮大,尤其是在黎学学科建设上已有所突破,其发展及学科体系建设亟待提上日程。
黎学研究涉及范围广,主要有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及医药学等多种学科。因此,黎学学科体系是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是一个学科群。这里的学科体系是指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黎学作为民族学学科类的下一级学科,也可与专业等同对待。黎学专业毕业获授法学学位。黎学学科(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包括黎学之学、黎族人类学、黎族历史学、黎族语言学、黎族宗教学、黎族文化学、黎族民俗学、黎族社会学、黎族艺术学、黎族建筑学、黎族影像学和黎族医药学等。还应配套设置相应的课程,如黎语基础(入门)、黎族语言与文学研究、黎族历史与文化研究、黎族宗教与文化研究、黎族体质研究、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民族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经典导读、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黎区宗教与社会研究、黎族艺术研究、黎族非物质文化研究、黎族文化遗产专题研究、黎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问题研究及黎学应用研究等。同时,还要统筹黎学各学科(专业)及其他新兴科目的建设,使各学科、专业既可保持各自特质,又可共存互补,共同推动黎学学科繁荣。
体现黎学学科体系建设目标成功的重要佐证当为黎学学科(专业)获得一级黎学硕士学位点及博士学位点。达到这一目标时,黎学的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就基本上完善了。当然,构建黎学学科体系绝非朝夕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主管部门支持,各单位扎实推进,黎学学科体系定能建构起来。
黎学的学术体系是指能引领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学术研究的系统化。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以及黎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措施,都在海南省民族学会编制的《黎学研究课题中长期规划》中有所体现,这是黎学学术体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与保障(8)王献军:《黎学研究备览》,第424-432页。。规划的第二部分是“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这是一个能引领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学术研究的系统化文件,黎学学术体系的构成也基本上可以从中概括出来。具体而言,其内容涵盖黎学研究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源流、研究过程与阶段、发展脉络、性质、特征、价值、意义、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黎学学科的起源、研究概况和研究展望;黎学学科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意义;黎学学科与其他民族学科比较研究;黎学学科与跨学科形态、类型、要素构成、学术范式;黎学学科评价体系研究,包括黎学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价值、地位、特色、优势及其应用效益;黎学学术体系研究;黎学话语体系研究及黎学应用研究等。
“黎学”作为学术概念,首先要解决的是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这是提供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学理依据。黎学以民族学命名,是民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继续创新黎学的理论体系,探索黎学研究规律与特点,拓展研究空间,以确立黎学在民族学中的地位。具体而言,黎学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黎学学术研究主要内容一览表
资料来源:海南省民族学会,《黎学研究课题中长期规划》。
目前,黎学研究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同世界一流民族学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强与深化黎学研究,提升研究水平,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是构建黎学学术体系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我们稳打稳扎、守正创新,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质量。例如,可以根据黎学科研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对其科研人员的量化考核至少应以三年为一周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 “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9)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8日),https://news.gmw.cn/2016-05/18/content_20146863.htm。。这些原则与要求应当是构建海南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海南黎学学术体系的基本范式和路径。
话语体系“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话语群,话语群构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10)卢国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话语体系是人们探究世界和认知事物所生成的表达系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运用一定的范式,能承载说话群体的主观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黎学的话语体系指的是对黎学研究的实践认知和理论阐释的表达系统,即借助于语言符号记载黎学发展的历史痕迹,宣示其学术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立足海南,面向世界,不断凝练与构建符合海南实际的,基于问题、方法、范式和视野于一体的,具有海南特色的黎学话语体系,并解决黎学在国际话语舞台尚未完全发声的话语困境,进一步引领与助推黎学学术及黎学学科的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讲究表现形式与表达方法,能增强对现实的影响作用。因此,话语体系体现出来的思维视野、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等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海南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灵魂。至于构建黎学话语体系过程的逻辑路线和宏观格局,还需黎学各研究机构及指导部门共同探索。
借鉴、吸取其他民族学科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也是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法。西藏大学藏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及藏族美术等,由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藏学学科体系。西藏民族大学藏学学科以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研究、藏传佛教研究、门巴珞巴文化研究、西藏经济研究、西藏新闻史研究、羌族文化研究及藏民族基因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西藏藏医药大学在学科方向的建设与调整上也注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藏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医学、天文星算、藏医护理、藏药及藏药营销等。因此,借力其他学科,以及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是民族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所说,“社会学与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社会学,法学与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法学,经济学和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经济学,文学与人类学交叉形成的文学人类学,社会性别理论与民族学交叉形成的社会性别与民族发展研究,生态学与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生态学,植物学与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植物学,医学、药学和民族学交叉形成的民族医学与民族药学等等……都已成为西南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应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11)李绍明:《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0期。。
近些年,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纷纷进入黎学研究领域,客观上促进了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海南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人口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美学、文艺学及影视学等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研究黎学,开展跨学科合作,助力黎学研究及黎学学科建设,并在黎学学科专业设置上既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又兼顾学科交叉融合,为黎学学科注入新活力。这是丰富黎学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黎学学科,丰富黎学学科分支的必要选择。
黎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更离不开对其他省份民族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借鉴。愿海南黎学学科以世界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加强同国内外黎学界的交流,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使黎学学科建设成为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海南民族学科中的一流特色学科,使黎学研究成为海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张独具特色的学术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