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磊,陈 江,b,袁雅娜
(海南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发展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018年4月,党中央决定支持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彰显积极融入和推动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1)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4日,第2版。,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自海南开展自贸港建设以来,国内学者针对自贸港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尚未有学者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以探索其内在联系及发展脉络。基于此,本研究对与海南自贸港相关的国内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构建国内关于海南自贸港研究的知识图谱,呈现关于该研究领域的成果,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指明方向。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首先,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按以下条件进行搜索:主题或篇名为“自贸港”“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海南自由贸易港”,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在海南自贸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文献类别限定为“学术期刊”,得到相关的搜索结果共327条,时间跨度为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其次,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将用于后续可视化呈现的文献限定为与海南自贸港相关的结果,剔除不相关结果后得到有效结果共229条。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式对文献进行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 knowledge domain) 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能够将相关主题文献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行直观化的展示。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CiteSpace作为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具有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的强大功能,被广泛运用于文献分析。
本研究对文献数据的处理流程如下:首先将所搜集到的229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然后用转换后的文件以默认的参数设置建立新的分析项目,再将时间切片设置为年,选择每个时间切片中的前50条数据,并设置Pruning选项中的“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最后输出核心作者群、发表机构、高被引文献等图表,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自贸港的研究,可以按照细化程度分为针对广义的自贸港的研究以及针对海南自贸港的研究,图1显示了“自贸港”以及“海南自贸港”主题的文献数量及引证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关于自贸港的文献在2007—2017年仅有5项,在此期间学者之所以较少关注自贸港的研究,是因为国内尚未有自贸港出现。2017年以后,关于自贸港的文献数量爆发式增长,激增至2018年的49项,2020及2021年更是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年以后,自贸港文献被引用数量也大幅增长,说明有大量与自贸港相关的研究出现,该主题的研究迅速获得重视。而关于海南自贸港的研究,首次出现于2018年5月,随后其发文数量与引证文献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图1可知,2018—2021年,“自贸港”的发文量与“海南自贸港”的发文量逐渐接近,这说明了自贸港的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由最初的探索性研究到如今的具有明确指向性,即关于自贸港的研究大多指向海南自贸港。
图1 自贸港研究趋势图
图1所呈现的变化趋势与自贸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自贸港建设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国内系统的自贸港研究可追溯至2007年刘重关于国外自贸港运作与监管的研究(3)刘重:《国外自由贸易港的运作与监管模式》,《交通企业管理》,2007年第3期。。2012年,黄志勇和李京文指出国内现有的保税港区已经不能够适应新一轮开放和开发的需要,应通过自贸港的建设来促进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4)黄志勇、李京文:《实施自由贸易港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该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自贸港建设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后,国内关于自贸港建设的系列问题再次被学者重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主要解决“什么是自贸港”“在何处建设自贸港”及“建设怎样的自贸港”等问题。如李凯杰分析了自贸区向自贸港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挑战(5)李凯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变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7年第12期。;田珍讨论了自贸港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具体发展措施(6)田珍:《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措施》,《国际经济合作》,2017年第12期。;余淼杰等结合逆全球化的大背景论述了自贸港建设的动因及路径(7)余淼杰、徐竹西、祝辉煌:《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动因与路径》,《江海学刊》,2018年第2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提出,“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8)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4日,第2版。,此后自贸港研究中海南自贸港的发文量和引证文献数量大幅增长,“自贸港”主题的研究主要以“海南自贸港”为主。2020年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后,则进一步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自贸港法》)颁布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研究海南自贸港的文献数量会持续增长,该主题也会受到更多关注。
针对海南自贸港开展研究的主要机构如表1所示,表中主要列示了发文数量大于或等于3的研究机构。
表1 开展海南自贸港研究的机构及发文量统计表
由表1可知,海南本地的研究机构在海南自贸港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南自贸港研究的最重要阵地,其文献占选取文献229篇中的68篇,占比达29.69%。其中,海南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发文量达49篇。除海南本土的研究机构外,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也关注海南自贸港研究,主要以法律、经济、管理类为主。
通过对核心作者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海南自贸港研究的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少数的小型作者群初具雏形,如朱福林等、邓晓等形成的作者群。较多作者间存在着两两合作的关系,如王崇敏与曹晓路、李猛与黄庆平、裴广一与黄光于等。这说明了海南自贸港研究的作者群尚在形成的初期,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表2显示了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在所选文献中,海南自贸港研究发文量大于3的作者有7人,合计发表文献49篇,占所选文献的21.40%,该比例说明海南自贸港研究尚未集中于某一作者群体。
图2 海南自贸港研究核心作者群关系图
表2 海南自贸港研究核心作者及发文量统计表
所选论文大多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贸易和政策等方面。其中,有35篇来源于《南海学刊》、29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篇来源于《中国金融》、6篇来源于《人民论坛》、6篇来源于《国际税收》、5篇来源于《国际贸易》,海南本地的期刊占比较大。
本研究通过高被引文献统计表、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统计表对海南自贸港研究的热点议题进行归纳。
文献的被引数量表明了该文献的研究水平及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本研究选取了被引次数大于或等于20的文章,共13篇,如表3所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路径和规划问题是高被引文献关注的重点,13篇高被引文献中的6篇对此进行了讨论。其中,4篇文献着重讨论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海南自贸港”,3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寻求国内自贸港建设的路径,1篇讨论了海南省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的转变。除了自贸港路径和规划问题,还有旅游业、政策、税收和法治等也被广泛关注。
表3 海南自贸港研究高被引文献统计表
表3 (续)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图3的节点大小代表着该关键词的频次高低,其中海南、制度创新、自贸港、离岸金融、国际经验、数字经济、营商环境、销售税等的频次最高。
图3 海南自贸港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聚类由各关键词类团组成,其序号的大小代表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的数量及频次大小。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有效聚类13个,主要有“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关的聚类、法治相关的聚类、制度创新相关的聚类、产业相关的聚类、金融相关的聚类等,如表4所示。聚类分析的结果初步显示了当前海南自贸港研究的类别范围,但是仍有部分关键词归于“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等聚类下,聚类间存在部分交叉,有待更加细致的划分,故本研究基于聚类的结果,对现有的研究热点进行进一步探究,将海南自贸港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两大模块共八个类别,各个板块和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与关联。
表4 海南自贸港研究关键词聚类统计表
1.海南自贸港发展策略研究
(1)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研究。中国特色是海南自贸港在制度层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贸港进行区分的最大因素。海南自贸港属于中国的一个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是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窗口,具有展示和试验的重要作用(9)裴长洪、刘斌、李越:《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探索》,《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前,世界上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贸港建设先例(10)兰宜生:《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高水平建设路径——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2期。,因此,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应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进行(1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初步设想》,《改革》,2019年第4期。,即是与世界上其他自贸港进行区分的一大特点,也是独特优势。关于中国特色的体现,学者主要从社会制度、功能、政策法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社会制度方面,海南自贸港是世界上唯一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贸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夏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框架建构和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4期。;功能方面,海南自贸港具有对外开放窗口的功能,承担着为我国改革开放跃升层级探索新路的重担(13)同②。,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体现;政策法规方面,有学者指出,《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正是体现了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14)朱福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与探究》,《当代经济管理》,2020年第1期。,随后《总体方案》的推出则标志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起步(15)夏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框架建构和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4期。,《自贸港法》则更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16)彭真明、王少祥:《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立法创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另外,还有学者讨论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路径,认为在宏观建设方向上,海南自贸港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并立足海南实际,把握建设原则,安全有节奏地推进建设(17)何立峰:《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引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20年第7期。;在建设的目标上,要以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18)朱福林:《“十四五”期间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思路与路径》,《国际贸易》,2020年第4期。。此外,有诸多学者针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各细分领域的建设路径进行了讨论,包括法治、产业、税收、贸易、人才等方面。
(2)基于比较视角的经验借鉴。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为新兴事物,国内并无先例,因此借鉴世界上已有的自贸港建设经验有助于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参考,该主题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了世界上自贸港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学者从世界自贸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自贸港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经历了单纯的转口贸易型、工贸结合型、离岸服务型、符合功能型等形态的演变,其形态演变的方向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朱福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国际镜鉴》,《改革》,2018年第8期;孟广文:《国际经验对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的启示》,《资源科学》,2021年第2期。。世界上主要的自贸港形态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学者主要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鹿特丹四个自贸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得到典型自贸港的共同特征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简便的税收政策、开放的经济环境、优良的营商环境、清廉的法制环境(20)王珍珍、赵富蓉:《自由贸易港建设:内涵、基础及效应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王晓玲:《国际经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3期。。尽管各个自贸港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其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基础等因素使得不同的自贸港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香港背靠中国大陆,面向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服务业比重超过90%,香港政府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1)王孝松:《世界主要自贸港的发展经验与中国自贸港未来发展策略》,《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新加坡在金融服务业高度开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国际清算、财富管理、对冲基金等业务(22)曹晓路、王崇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国际经验与海南路径》,《国际贸易》,2020年第4期。,并充分利用其航运枢纽的地位,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迪拜则采取独特的自贸港与产业城结合的“1+N”模式(23)同⑦。,发展贸易加工再出口等业务,成为由中东地区辐射向全球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24)史本叶、王晓娟:《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解析、经验借鉴与制度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曹晓路、王崇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国际经验与海南路径》,《国际贸易》,2020年第4期。;鹿特丹地处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处,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运输便利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建立了一条多功能的临港工业带,形成了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模式。世界上主要自贸港的发展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学者结合自贸港的一般性特征和海南特点,主要从税制改革、离岸贸易、政策法律、营商环境、金融监管、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25)崔凡:《全球三大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2期;王晓玲:《国际经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3期;王立勇:《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发展的欧洲经验》,《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2期。。
(3)海南自贸港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在该主题的研究中,学者针对海南自贸港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了讨论。其中,被最多提及的是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最早系统讨论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是裴广一。该学者于2019年提出应探索琼粤港澳合作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在区域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平台、产业对接等方面进行创新(26)裴广一:《海南建设自贸港背景下琼粤港澳合作机制与路径探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随后在2020和2021年又进一步对协调发展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战略构想,主张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避免同质竞争,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27)裴广一、黄光于:《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制创新与实施路径》,《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5期;裴广一、黄光于:《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理论基础、战略构想与合作方向》,《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裴广一:《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实现模式与路径》,《经济纵横》,2021年第2期。。李国平等针对海南与广大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从产业分工与合作、创新联系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从而找到合作与互补的方式(28)李国平、徐祯:《粤琼区域协同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资源科学》,2021年第2期。。刘家诚等讨论了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举措,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措施(29)刘家诚、杨瑞金、林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除了海南与广东的协同发展,还有学者讨论了海南与更加广泛的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如海南与广西间的琼桂融合发展、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贸与人文合作,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使海南够融入国内和国际大循环中(30)李猛、黄庆平、翟营:《论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对接》,《经济体制改革》,2021年第4期。,而且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31)张尔升、李雪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构建南海海洋共同体互动研究》,《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2期。。海南自贸港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主题研究从海南和国家的角度充分讨论了海南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海南融入各个周边地区发展中的角色及其意义,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路径提供了协同发展方面的经验。
2.海南自贸港建设支持体系研究
(1)海南自贸港法治体系研究。关于海南自贸港法治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法和争端解决机制的讨论。首先,诸多学者都提到自贸区与自贸港在制度创新上的不同之处,即自贸区强调“创新先行”,而自贸港则是“立法先行”,“立法先行”的模式是自贸港性质的反映,也是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更加深入的体现,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做法为自贸港的立法提供了实践经验(32)李猛、孙鸽平:《探索构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保障体系——以完善国家立法为主要视角》,《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立法需要相应的权限,有学者针对立法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海南自贸港在关键领域应有相应的立法权(33)彭真明、王少祥:《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立法创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而立法权应通过双重法条授权的方式产生(34)臧昊、梁亚荣:《论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权的创设》,《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针对授权立法,有学者提出应对海南自贸港的授权立法进行监督,以防控立法风险(35)刘云亮、翁小茜:《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授权立法风险防控机制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除了立法方面的讨论,还有较多学者对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了研究,如国际商事纠纷的调解、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36)王琦:《海南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国际商事纠纷调解机制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梁旋、吴兴光:《自由贸易港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建构研究》,《价格月刊》,2019年第12期。。最后,还有学者针对自贸港中的某些特定领域的法治建设进行了讨论,包括航运产业发展、自由贸易账户制度构建、国际贸易等(37)谢庚全、张建文:《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关航运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建议——基于对新加坡海事海商法律体系的梳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陈利强、葛梦军:《海南自贸港自由贸易账户制度构建法治化路径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21年第2期;何力:《中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际贸易法律探讨》,《国际商务研究》,2021年第2期。。海南自贸港法律法治体系的研究基本涵盖了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的重点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自贸港法》推出前,较多的研究围绕着该法的设立来展开,而未来则将更多聚焦于各个细分领域加以讨论。
(2)海南自贸港税收制度研究。税收制度对于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该类研究中,学者针对海南自贸港的税收制度建设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有学者针对自贸区与自贸港的税收制度进行了辨析,认为自贸港作为自贸区的更高级发展形态,其税收制度应在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深化(38)孙超:《自由贸易港的税收制度研究——兼论我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税收激励机制的构建》,《税收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而自贸港的税收制度应汲取自贸区税收制度设计的经验和不足,超越以往偏重税收征管和纳税人服务等创新,而更多从增强税收制度的相对竞争力角度来改革税制(39)黄庆平、李猛:《国际竞争性税制经验对中国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启示》,《国际贸易》,2019年第9期。。除了吸收国内已有的自贸区税制建设的基础外,海南自贸港还应借鉴成熟的自贸港税制,如新加坡、迪拜和中国香港,激活要素流动,通过经济流量做大沉淀和存量部分,进而实现区域繁荣(40)冯俏彬:《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相关税收制度解析》,《税务研究》,2020年第9期。。海南自贸港的税制改革重点是销售税,学者针对消费税的探讨范围集中于类型选择、实现方式和为销售税的设立应解决的诸多问题(41)兰双萱:《海南自由贸易港销售税若干问题初探》,《税务研究》,2020年第9期;张云华、刁慧勤:《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政策:框架解析和未来展望》,《国际税收》,2020年第11期;许生、张霞:《销售税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改革》,《国际税收》,2020年第11期。。关于税收制度的研究大多为探索性研究,即对未来税制改革方向的规划和展望,随着销售税试点的推行以及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富。
(3)海南自贸港金融体系研究。金融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关于自贸港金融的研究较少,且不够全面,该类别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风险防控。有学者认为海南的金融环境尚不成熟,现有的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较少且种类不丰富,借鉴现有的金融体系较成熟地区的发展经验对海南自贸港的金融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42)马国强、赵晓彤:《建设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金融环境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开放的金融体系容易带来风险问题,风险防范是金融开放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学者对离岸金融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自贸港面临的风险有交易对手违约、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引发的不稳定、资金大规模外流、境外金融市场的冲击等,若不能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则很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43)曹晓路:《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创新的法律规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4)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研究。涉及海南自贸港的产业研究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在旅游业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海南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海南旅游产业集聚优势不突出的结论,并从体制和政策创新角度提出了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44)陈宝玉:《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旅游业集聚发展探析》,《现代营销》,2020年第11期。;有学者探讨了海南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旅游业重新定位的问题,提出了概念框架以及技术路线(45)谢彦君、卫银栋、胡迎春等:《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旅游学刊》,2019年第1期。;还有学者对提升旅游消费质量,改善旅游消费格局的途径进行了阐述(46)毕普云:《海南旅游消费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南海学刊》,2021年第3期。。在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海南海口港和三亚港两个枢纽港口进行分析,提出了两大港口在物流生态圈建设中的作用(47)刘翠翠、黄晓野:《“一带一路”下港口物流生态圈及对策——以海南自贸港为例》,《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20期。;还有学者指出了海南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存在的便利化、金融、税收信息化等服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8)谢申祥、高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服务业开放机制探索——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较多围绕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如对海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49)李猛、史小今:《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国际贸易》,2020年第12期。、对数字贸易的意义及发展策略进行研究(50)黄庆平、李猛:《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中的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管理现代化》,2020年第5期。、对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51)万依云、张庆龙:《自贸港背景下区块链审计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年第3期。。还有学者研究了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如海洋体育产业和热带特色农业。学者盛毅则从产业动力的角度出发,认为海南应构建符合海南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旅游+”“贸易+”“数字+”三个核心产业链(52)盛毅:《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产业动力和产业体系——基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南海学刊》,2020年第3期。。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更是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紧缺一直以来是海南发展的短板。有学者指出了海南自贸港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高层次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经费投入低,认为需要通过引才、育才、用才三个途径来优化人才保障体系(53)赵曙明、魏丹霞、张敏:《海南自由贸易港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思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对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学者指出,除了海南自贸港重点发展产业直接需要的理工农医类人才,还需要金融、管理、语言、法律等人才,并通过重点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通过完善各类保障体系以留住人才(54)陈波:《海南自贸港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方向》,《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也有学者研究了海南“候鸟老人”这一独特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从文化、政策、市场、代际等层面提出发展建议(55)刘振春:《基于候鸟迁移视角的海南自贸港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探析》,《南海学刊》,2021年第4期。。关于人才与产业的研究表明,海南自贸港对人才的吸引应通过解决产业上的短板和人才保障措施来实现,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来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通过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
(5)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优化研究。营商环境的优化,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保证自贸港建成的重要举措。《自贸港法》中提出要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5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2021年6月10日),http://www.hnftp.gov.cn/zcfg/zcwj/zyzc/202106/t20210611_3023775.html。,优良的营商环境被喻为海南子孙后代的“金饭碗”(57)魏燕:《让营商环境成为海南的“金饭碗”》,《海南日报》,2021年1月27日,第A03版。。营商环境的优化并非自贸港建设独有的举措,国内自贸区的建设同样以营商环境的优化为目标,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自贸区强调制度的“可复制、可推广”,着重于“二线渗透”,而自贸港强调的是“一线放开”,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58)王晓玲:《国际经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3期。,体现了更高程度的创新性与开放性,且自贸港更加强调通过更好的营商环境对世界各地的货物、服务、资金和人才的吸引(59)胡加祥:《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立法模式研究》,《法治研究》,2021年第3期。。除了基于营商环境优化对自贸区和自贸港的意义进行辨析外,学者们还重点讨论了“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法治的角度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策略的探析,认为法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60)贾康:《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财会月刊》,2021年第15期;蔡宏波、钟超:《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也有学者提出一流营商环境的营造核心是依靠法治来实现的(61)王崇敏、曹晓路:《海南自由贸易港一流营商环境的法治基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针对法治建设的措施,授权立法和司法保障两者被较多提及,说明现有研究针对从法治层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讨论已较为深入。
法治建设是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手段,但营商环境的优化更多是依靠制度集成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贸易、投资、金融、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对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优化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自贸港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立足长远的规划,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海南自贸港研究做了梳理。首先对海南自贸港研究的总体变动趋势做了分析,从时间的维度观察该研究的热度及影响力,然后从机构、核心作者群、期刊、高被引文献来对现有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在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现有研究的两大类别共八大主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海南自贸港的研究发展趋势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自贸港的建设实际密不可分,海南本土的研究机构、刊物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个地区、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还应加强。现有研究在主题和内容上与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的大背景紧密相连,具有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明显特征;现有研究总体上处于初步阶段,较多文献围绕宏观层面的总体发展模式进行论述,但研究朝着更加深化、层次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显现。
未来,针对海南自贸港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把握自贸港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针对自贸港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二是现有研究中,针对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的讨论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关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其竞争力强化路径;三是人才问题事关海南自贸港的长远发展,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在短期内需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在中长期应做到留住人才以及形成更成熟的本地人才培养体系,而现有研究较少提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举措,今后可以从这几方面重点展开研究;四是可以从更加多元化的维度研究营商环境优化的问题;五是可以关注海南自贸港的社会治理问题,随着海南自贸港的进一步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此进行相应研究。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可知该领域的研究尚有不完善之处,但随着自贸港建设的逐步推进,海南自贸港的研究价值将更加凸显,将会有更多重要研究议题待学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