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健,张泽承
(海南大学 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海南地区已经传承三千年之久,在不断发展中经历了多个社会 形态的变迁,逐渐形成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笔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田野调查等方式,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发现在黎族的历史演变中共产生过至少53种具备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但目前仅跳竹竿、放风筝、游水、跳绳4个项目得到了较好地传承,钱铃双刀、舂米操、打花棍等8个项目接近失传,更是有41个项目已经失传或几乎失传(见表1)。体育文化不单是黎族人民体育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其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及崇拜祖先的重要反映。因此,从非遗视角入手,对海南黎族传统体育起源、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究,有助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非遗保护项目的结合(1)冯棋琴、黄永珍、易聪:《海南2005—2014年黎族中小学生运动素质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第8期。。
表1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表
表1 (续)
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支少数民族。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孕育了具有独特内涵和风格的海南黎族传统体育。
黎族人民长久以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生活环境艰苦、恶劣,生产力相对落后。黎族 人民生产劳作除农耕外,还包括采集和渔猎,劳作过程艰险异常。黎族人民通过对实际劳作过程的观察和体验,结合运动规律创造出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包括爬竿(杆)过树、射箭、托物竞渡、穿(串)藤圈等。这些源自日常生产生活的体育项目在锻炼劳作技能和强身健体上具有极大价值,深度彰显黎族人民热爱生产劳作的思想情感及劳作形态。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黎族传统民间舞蹈更是丰富多样。根据舞蹈内容可将黎族传统民间舞蹈划分为爱情类、生活类和宗教类三种。其中爱情类舞蹈形式多样,舞蹈动作变化多端且内容丰富,例如常见的婚礼舞、龙虎凤舞、拜堂舞及众多未命名的舞蹈。生活类舞蹈则是黎族传统民间舞蹈中最为广泛,同时也是最为精彩和活泼的,包括舂米舞、钱铃双刀舞、快乐舞、打柴舞、手鼓舞、丰收舞、钱串舞等。而宗教类舞蹈是黎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地位最高,同时也是神圣的宗教活动。不同地域分布、不同方言的黎族在宗教类舞蹈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有昌江县的道公吊石求神舞、道公拜鬼舞,白沙县的求雨舞、赶鬼舞和火星舞,保亭县的送鬼舞和跳娘舞,陵水县的七星舞、五方舞,乐东县的拜神舞、三星舞(招魂舞)等。黎族人民试图通过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达到使神灵欢娱、降恶祈福的目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普及,部分祭祀舞蹈原有的娱神色彩逐渐淡化。丰富多样的舞蹈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逐渐演变为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娱乐项目。
黎族人民因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山区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生产劳作主要是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所以文化、军事和经济均相对落后。但由于黎族历史上各统治阶级的相互争夺,战争时常发生,黎族人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不得不拿起弓箭和粉枪等投身战斗。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黎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持械或徒手格斗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先是为抗击外来侵袭进行的军事训练,后来逐渐衍化出众多具有攻击性和竞争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例如粉枪射击、钱铃双刀、格斗、射箭、射弩、摔跤等。
黎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山区中,其生活方式具有独特性。在生产劳作之余或节日中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从健身娱乐的纯粹意义上创造出众多体育活动。过去,黎族地区季节性的游戏活动比较普及,尤其是青少年游戏活动的项目较多。如,在元宵节黎族儿童三五成群地开展捉迷藏、猜脚迷等活动;寒假或农闲时开展荡秋千、荡绳、打弹弓等活动。在黎族的传统节日里,青年男子通过大象拔河、拉乌龟、顶棍等活动展现男子的勇武和力量,向心仪的女孩表达爱意。当前的很多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传统节日和日常休闲健身娱乐中产生的,如拉乌龟、打狗归坡、鸡毛球、荡秋千、拔藤、打陀螺、顶杠、打木节、转石等。这些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娱乐身心,塑造了黎族人民热情浪漫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充分彰显黎族人民在恶劣生存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黎族人民丰富想象力在体育活动中的有效体现。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发现,宗教信仰在黎族社会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由巫术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内容共同组成黎族传统的思想文化意识。对于黎族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而言,宗教信仰意义非凡,黎族中很多传统舞蹈形式和体育项目均是由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民族风俗演化而来的。在黎族的历史演变中,因缺乏科学知识,生产力水平不足,黎族人民对不了解、无法驾驭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存在恐惧心理并将之视为鬼神等超自然的力量。黎族人民认为只要与崇拜的图腾或鬼神亲近,即可保佑身体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种高度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下,黎族人民开展了各种祭祀活动,以实现与鬼神和图腾的交流,从而达到取悦神灵、祈福降恶的目的。例如,黎族人民每逢各种节令,都要杀牛祭祖以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祭祀仪式上,众人通宵达旦跳“敬祖舞”祈祷祖先神灵保佑。因为在黎族的宗教信仰中,祖先鬼是黎山上最大的鬼,它支配着人们的生存与祸福。正是基于这些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黎族人民从宗教信仰中创造出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打鹿舞、敬祖舞、古老舞、打柴舞等。
目前,海南黎族主要分布在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东方市、 五指山市、三亚市等六县三市,笔者在深入了解这些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到目前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
海南黎族世居偏僻之所,直到20世纪50年代,昌化镇等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农业的合亩制度以及刀耕火种、钻木取火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化产品全面走进黎族地区,黎族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手工耕作被现代机器作业取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与生产生活有着强烈互动关系的黎族传统体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制约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打狗归坡”活动为例,该活动起源于人们手工收割稻子时的一种行为。后来为机器收割代替了人工收割,这一活动形式与生活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被割裂,致使“打狗归坡”活动逐渐流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年轻的本土居民对“打狗归坡”已经缺乏基本的概念认知,更别说参与“打狗归坡”活动。此外,黎族人民在发展中也逐渐淘汰了枪械、刀箭等狩猎工具,由此形成的相关体育活动项目逐渐被一些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体育活动项目所取代(2)黄爱銮、张玉泉:《海南黎族赶狗归坡运动发展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第2期。。由此可见,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核心载体。
现代体育集竞技性、健康性、娱乐性为一体,且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呈示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压缩。如黎族的一些传统水上体育项目没能很好地保留下来,而被现代体育中的游泳所取代(3)张亮:《庆典的再造与海南少数民族社区建设——以三亚市凤凰镇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偶尔开展的有关黎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活动均是在传统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逐渐出现商业化特征,多数用于吸引游客目光,或者进行盈利性的商业表演。在黎族节日或景区里的黎族体育表演节目也仅限于竹竿舞、舂米舞等,以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婚恋自由、宗教信仰等为主题的项目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调查结果显示,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 竞技项目在黎区村寨传承效果不佳,很多当地居民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知之甚少,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也难以发现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身影,较为常见的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从回收的200份关于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喜爱的运动项目,选择篮球、现代舞蹈的人数分别为56人和64人,在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 和32%,可见这类运动受众较为广泛。另外选择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田径运动的人数,分别为32、28和20,所占比例分别为16%、14%和10% ,且没有任何访谈对象选择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可见,在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下,黎族传统体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示空间几近于无,不利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见表2)。
表2 海南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调查(N=200)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诞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其内涵不仅局限在运动上,更多的是代表地域性的民族精神,其精神内核与现代体育精神大相径庭。现代体育的精神内核在竞争、超越上,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所代表的竞技精神正是现代化的产物。在现代体育精神的渗透下,代表着生活、自然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渐趋同于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4)韩政、夏敏慧、宋静敏等:《海南黎族地区热带体育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问卷调查显示,黎族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40%的人都是强身健体;选择休闲娱乐、交际交友、就业需要等动机的,分别有64、28和24人,占比为32%、14%和12%;选择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运动的只有4人,占总数的2%(见表3) 。由此可见,当前黎族居住地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多数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主,很少有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存在,这种思想的偏差极大地约束了具有黎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年轻群体对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历程与文化内核缺乏根本的了解,无法正确认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涵,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传承乏力。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还在从事传统体育的大多为五六十岁的居家老年人,而且大多选择竹竿舞等简单易行的项目,而一些较为复杂、难度较高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可能随着传承人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终将会逐渐消亡。
表3 黎族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动机调查(N=200)
当前,政府提出大力提倡全民体育,积极推广黎族传统体育。在日常工作中,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最大限度实现黎族传统体育传承为目标,通过社会调查以及走访了解黎族传统体育发展形势,积极出台相关引导政策。也可以与体育类社会组织合作,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通过线下的“建立活动广场,推动全民运动”,利用民俗节日和旅游节假日开展各种综合性、专项性活动,在吸引群众参加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帮助黎族体育进入大众视野;通过互联网、公共平台、电视媒体等渠道宣传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使社会各界了解和重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对地方体育文化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将“体育养生”的概念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行动意识,将“体育动员被动应对”转变为“体育生活的主动追求”。
政府在参与指导、夯实传统体育地位时,有必要注重效益的协调性,尤其是在当前可持续旅游理念下,首要关注点应为生态效益。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可持续旅游需要重视环保能源、技术及器械的使用,清洁技术在提高旅游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必须提倡环保的运动方式,减少因体育传承所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对环境形成的污染,从而实现清洁能源的应用,使清洁能源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更为契合,同时也结合当下热点问题为黎族体育对外宣传打开通道。除生态效益以外,政府参与指导还应关注参与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管理机制,建立社会体育组织、体育精英、黎族人民的纵向交流与横向协调,形成网格式协同互动治理体系,以博弈论等理论为指导,为各方参与建立公平、共赢的合作机制。在社会效益方面,政府要使体育服务落到实处,加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培养,组织动员黎族人民积极参与,长期努力,适应自然,使黎族传统体育成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健身项目,以此搭建全民体育平台,对抗传统体育对民主体育的冲击。
1.挖掘传统体育竞技性,彰显生命力及超越精神
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以及身体活动特性,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抗争和生产劳作中,结合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实际需求所创造出的既强身健体又能调养身心的技巧性体育活动。大多数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竞赛特点,例如顶牛(顶膝盖)、拔河、射箭、摔跤、射弩等。通常情况下,参与上述体育活动的人会通过与人较量对自身的技巧水平进行评判和检验。为此,在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竞技性元素,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2.保留传统体育的民俗化,保持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民俗作为社会群体共有且代代相传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类文化构成中的关键因素, 也是一种处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的文化传承。民族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占据着重要的载体地位。民族节日中的体育项目是其文化组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并且在民族节日的持续发展进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相互融合,借助民俗文化这一形式实现自我发展。总体来看,很多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均是由民俗演变而来,包括攀藤摘花、打花棍、抢姑娘、打柴舞(跳竹竿)、跳鼓操等。由此可见,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民俗化发展道路。
3.展现传统体育的娱乐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温饱等基础性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娱乐已成为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缓解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人们不但会直接参与体育活动,还会在观看体育竞赛及表演中获得快乐。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满足人们娱乐性观赏需求的一种特殊载体,通过独特及精彩的竞赛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化发展,彰显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生态特征,从而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很多黎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着较强的娱乐性,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游戏均以娱乐为主,例如乘子、守营、抛石子、背人碰撞、水中格斗等。此外, 顶竿、民间拔河等活动也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4.展现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倡导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体现而言,其本质上彰显的健身性必不可少。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民族体育项目均对和谐统一、修身养性、身心合一有所追求,且本质上的健身价值并不低于现代竞技体育。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来看,打木节、捻转子、打狗归坡、扔石击标等体育项目都拥有极高的健身功效,备受黎族人民喜爱。
5.开发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扩大其市场化发展空间
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间得到流传,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不仅群众基础相对广泛, 且具有投资少、消费低等特点,与大众消费能力相符。当前,一些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已然得到市场化发展,如赛龙舟、舞狮、武术表演等,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出良好的市场运作模式。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也可将具备市场发展条件的体育项目推向市场,以市场化运作带动其内在经济价值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化发展空间。跳竹竿就是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如钱铃双刀,它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了传统武术和舞蹈。在表演中,表演的双方动作舒展、张弛有度、矫健有力,特别是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人们跟随节奏载歌载舞,十分热闹。还有部分如托物竞渡和水中格斗等水中体育项目,也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宏观系统可以将课堂、城市社区、农村这三个系统囊括其中。将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学生体育课中的专项课程,在各教育阶段中大力推行;在城市,以社区为站点推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农村,设置黎族传统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指导点。
黎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教育、社交、经济、娱乐等功能,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相吻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黎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内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激发学生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推广方面,大中小学校是主要场所。海南大学黎族传统体育研究团队经过史料整理挖掘研究及田野调查,整理出14个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海南大学开设黎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教学实验,制作了项目器材,制定了项目规则,设计了项目运动场地,并于2015年4月在海南大学举办了“海南省大型黎族传统体育再现展示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为黎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课题组人员通过海南大学对点扶贫的方式,将黎族传统体育推广到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及全民健身活动中,使黎族传统体育回归黎族地区,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然而,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广泛融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关键还在于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哪些传统体育项目适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倘若可以实现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黎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会迎来良好的发展。
当前乡村体育发展与城市体育发展相比仍相对薄弱,取得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体育,乡村体育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因此,结合乡村体育健身丰富多彩、简单易行、老少皆宜的特点,可以将部分难度较小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乡村体育健身之中,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大众,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发展。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自民间,将其引入乡村体育健身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氛围,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借助政府这一推手,将散落在民间的黎族传统体育瑰宝整合组织起来,最终开创学有所教、练有场地、比赛有组织的良好局面。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提高我国民众的综合素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海南地区社会文化的聚焦点之一,是丰富城市社区体育的重要素材。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凭借其浓厚的生活情趣,能够为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运动量适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全民健身战略需求相吻合。此外,凭借城市社区自身良好的体育设施条件,黎族传统体育有望借助这一个大舞台,谱写全新的篇章。
非遗保护视角下大力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走向发展、文化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为黎族居民带来更多的娱乐活动。当前,在现代体育积极发展的背景下,黎族传统体育受到现代体育文化冲击,但是民族体育精神不可轻易丢弃,有必要通过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帮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重构民族体育精神。非遗保护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落脚点。在海南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对传统体育竞技性进行深入挖掘,发扬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魅力,高度展现传统体育娱乐特征,开发黎族传统体育的内在价值,构建黎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宏观系统,推动黎族传统体育走向复兴,以此创建非遗保护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