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银花 苏绪林 王 丹 易志龙 李勇华 张训浩※
(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供应室,重庆 404000;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4120)
医师资格考试是国家设立的行业准入考试,充分体现了行业准入要求与标准,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考试分为2 级4 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 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4 类[1,2]。其中,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执业准入考试,是对考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临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评,能客观地反映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是检验和衡量培养中医人才的院校,其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金指标”,对中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3,4]。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教育存在对接医疗行业标准不够,教育质量标准与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差距较大,评价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可信度较低等问题[5,6]。如何对接行业准入要求,发挥行业准入考试对教育的导向作用,提高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将中医行业准入考试要求融入中医类专业教学中,并对效果进行观察。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 级中医类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和中医骨伤专业)专科学生为实验组,2012 级中医类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和中医骨伤专业)专科学生为对照组。2 组学生年龄、录取形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中医工作岗位需求,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实验组融入行业准入考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行业准入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修订课程标准,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有机结合,实施校内、外“双导师”的“新型师承,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校内和校外教师结合的教学团队,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推进学校与医院、理论与临床、校内与校外教师相融合。第1 学期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技能,辅以临床观摩;第2 学期“双导师”开展师承式指导,学生周末和暑假到临床指导教师所在单位见习。第3、4 学期“双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第5、6 学期学生在临床导师所在单位实习,提高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对照组采用传统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2 年在校学习,第3 年到医院实习。
1.2.2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准入考试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授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PBL、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利用课程资源,形成课前教师线上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线上完成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法,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并辅导。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1.2.3 建立新的学习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教学评价存在的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缺乏、对接医疗行业标准不够、考试考核标准缺乏可信度等问题[6],建立基于行业准入考试,能力为本,关注过程,方法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和终末性评价相结合,严把考试关、留级关、毕业关。(1)注重过程,推进课程考试改革。课程考核将学生平时表现、线上学习等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与期末考试相融合。(2)突破课程界限,强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考核。设置学期考核、学年考核和对接行业准入考试的毕业考核。(3)加强实习监管,做好岗前和出科两端考核[7]。
1.3 评价方法 以学生毕业次年首次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医学综合笔试通过率,医学综合笔试的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的掌握率和考试人数在30 人以上的院校全国排名以及同期全国相关数据对比为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医师资格考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具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х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医学综合笔试通过率比较 实验组比对照组综合笔试通过率高出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学校通过率与全国通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学校通过率与全国通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学生医学综合笔试通过率、全国通过率比较
2.2 中医基础学科和中医临床学科的掌握率比较 中医基础掌握率: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掌握率高出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对照组当年全国掌握率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学生中医基础学科掌握率、全国掌握率比较
中医临床掌握率:实验组比对照组的通过率高出1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对照组当年全国掌握率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学生中医临床学科掌握率、全国掌握率比较
2.3 综合笔试考试通过率全国排名变化情况 相比对照组,在考试人数在30 人以上的院校(含本科院校)的排名由21 名上升到7 名,上升14 名,上升幅度到达66.67%。从全国排名变化说明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见表4。
表4 2 组学生综合笔试考试通过率排名比较
在中医教学中,基于行业准入考试的要求能使教学更贴近行业准入要求和行业标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有利于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和健康中国。本改革一是使教学(人才培养)更贴近行业准入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标准问题,也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二是使考核可信度更高。目前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脱离国家职业标准的考核可信度不高,不能很好对接医疗行业标准[8-10]。将中医执业准入标准充分融入教学的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标准化和客观化,也能更好对接行业准入标准。
在实施中需注意几个方面。(1)考试标准与要求是行业准入基本要求和入门水平,关键是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如何将行业准入要求和标准融入教学是实施的重点和难点。(2)充分调研做好顶层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既要考虑充分融入中医行业准入考试要求,也必须考虑不同级别中医岗位的要求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可塑性。(3)加强教师培养。完善教师培养政策,多途径培养教师,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4)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方法需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任务多与三年学制时间相对不足的冲突,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工作岗位要求。(5)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师承教育和临床见习,采取集中与分散安排,日常和周末、寒暑假相结合,使学生从入校就开始接触临床、熟悉临床,使理论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发挥中医的传统特色,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12]。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入,但从研究对象的医学笔试综合考试通过率和全国排名,尤其是从全国排名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本研究取得的成效,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