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比较阅读题思路指津

2022-04-19 07:36黄丹垠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关联意象古诗词

黄丹垠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在中考里的考查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内诗词的单篇考查,比较阅读题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究其缘由,一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方法”“能力”“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比较阅读正是以分析、综合能力为基础,调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强化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另一方面,统编教材古诗词编写体例,较之以往最大的特色是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把多篇有关联性的文本整合组篇呈现,这种“整合”编排绝不是简单的拼凑与组合,而是一种统整理念的观照。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的编排都明确指出,多个文本的关联与对比,是提高文本解读质量、培养学生读诗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关键。

以2021年和2020年的考题为例,古诗词鉴赏题以两首或多首诗歌为对比阅读材料,设问中,往往点明作品的关联之处。根据不同的关联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

一、诗意关联:信息筛选,聚焦异同表达

细读题干,画出关键词,找准对比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要求同,是要辨异,还是其他?再以一个文本作为参照,跳读其他文本,筛选出相似或相异的用字用词,在比较中充分理解诗意,最终确定答案。

【2021年江苏南京卷】“天时不如地利”,南京自古地势险要。图图注意到甲文中的“地称天险”“咽喉控带”证明了这一点,你发现乙文中“        ”和丙诗中“   ”也能证明。(从乙文、丙诗中各摘一句填空)

题干“也能证明”四字,可以见出此题立足于求同,需将甲文作为范例,在乙文和丙诗中找到“地势险要”的表达。跳读乙文,不难发现“真控扼要地也”与甲文“咽喉控带”的用词有明显重合之处,所传达的也正是“地势险要”的意思。通读丙诗后,发现“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两句在写南京的地势特点,耐心细读,明确诗意,第一句“不相让”侧重易守难攻之险,第二句“天下壮”侧重气势壮阔雄伟,比较之后发现,第一句更切合题目要求。

【2021年浙江绍兴卷】青藤书屋如果遵循文震享的审美观修葺,会出现类似《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中的花木景观吗?请结合诗、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这一组诗文对比,都为课外作品,乍一看难度很大,但仔细读题会发现,题干中有“类似的花木景观”的表述,要完成这道题目,只需筛选出诗文中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的花木名词,判断文震亨对它是喜爱还是鄙夷即可。文长诗短,故以诗为参照,找出“辛夷花”“杏花”“幽竹”(特点是“不改清阴”)。然后跳读文言,找到“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可见“不改清阴”的“幽竹”符合“四时不断”的审美需求;“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可见园中种植了“杏花”。

二、意象关联:还原意境,替换感知差异

意象是承载诗人内心情感的具体物象,但诗人情感的外化通常不会仅寄托于一个意象,而是由一群意象构建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意境。在作答基于意象关联的考题时,不可只见树木,而要把这棵树放回到整片森林之中,联系语境里的其他意象和关键字词,整体感知意境氛围。还可以运用替换法进行感知和比较,当这一意象替换为其他意象时,整体意境必然会发生些许变化,此时再来品味意象之妙,就更能有所体悟。

【2021年云南昆明卷】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陶渊明《饮酒》)【乙】(杜甫《望岳》)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飞鸟”的意象虽同,但两首诗的其他意象却大为不同。《饮酒》中还有隐士象征的“菊”,田园味十足的“东篱”,见之悠然的“南山”;《望岳》中却是激荡襟怀的“曾云”,未曾登临却心之所向的“绝顶”。最值得玩味的是,虽然都是“归林”,但《饮酒》中的飞鸟是飞入蒙蒙软软的“山气”和美好柔和的夕阳之中的,飞得从容安适,而《望岳》中的飞鸟飞在充满力量感的“曾云”间,需要“决眦”拼命去看才能捕捉到,可见飞翔速度之迅疾,飞翔空间之辽阔。这样结合其他意象来还原意境,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一只鸟飞于悠然自得的情怀间,另一只鸟飞于积极向上的精神里。

【2021年云南省卷】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钱塘湖春行》)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

此题在设问中,就强调了语境对于作答的重要作用——“这两个景象中”,指引学生将具体的意象放入大的意境之中去鉴赏。着眼两句的关键词,王维诗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雨中”写出了此刻的天气状态,草“绿”“堪染”,可见颜色之浓重,桃花“红”“欲燃”,可见色彩之明艳。白居易用“乱”来形容花,可见品类之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竞相开放;用一个“浅”字形容草,可见小草在早春初生的娇嫩。显然,关注两首诗呈现出的不同诗境,可以得出结论:相同的花草意象,生长在春天不同的时间阶段里,有不同的生长状态。

【2021年河南省卷】有些同学在默写《渔家傲·秋思》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这道题目可以由替换法打开思路,如果变为“衡阳燕去无留意”,就变得不符合边塞的自然状态,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也失去了意义,季节也从秋季变为春季,诗歌氛围的营造也一下由雄浑变为旖旎,古典语境中思乡之切鸿雁传书的联想路径被截然切断。意象替换法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使用,既可加深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又可降低学生默写错字的可能性。

三、表达关联:功在平时,静态知识动态实践

诗歌是“有意味的形式”,含蓄蕴藉的美感,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怎么写的”,绝对是不容忽视的话题。而鉴赏手法表达的前提,是能判别出诗句中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有哪些共性效果。只有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扎实掌握各种手法的静态知识,才能在应试场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动态地解决相关问题。

【2020年湖北黄冈卷】赏析甲(《钱塘湖春行》)、乙(《早兴》)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学生根本都不知道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什么不同特点,那么这道题目也就无从答起。

【2020年甘肃天水卷】【甲】诗(《使至塞上》)和【乙】词(《渔家傲·秋思》)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

要做好这道题目,首先必须要具备静态知识:“勒石燕然”典故的一般内涵:为国杀敌,建立军功,这是两首作品之同;然后才谈得上结合诗意,具体分析两首作品的情感之异:【甲】诗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作窦宪,有称颂战功之意,【乙】词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诗歌的备考过程中,教师可以诗歌手法作为比较点,进行整合式复习。

四、情感关联:知人论世,着眼处境经历

感悟诗词情感之美是诗词赏析的重中之重,对于单篇诗情的把握应当基于作品的全貌:题目、核心意象、关键词句、写作背景等,但赏析以情感关联组群的两首对比诗词,可以更多着眼创作时相似的生活处境和人生经历,特别是考题中出现的课外古诗词,往往会在注解中给出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常常可以作为最直接、最显性、最快捷的比较途径。

【2021年江蘇无锡卷】第一首诗(陆游《登赏心亭》)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

辛弃疾的很多作品都在表达抗金无路、报国无门的愤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其中的代表作;陆游《登赏心亭》的注解只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可见知人论世对解读陌生诗词情感的直接影响。对比之后发现,两位诗人创作时的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高度重合,不难得出情感的共通之处在于:渴望收复失地,报效朝廷;对朝廷投降的不满;壮志难酬的苦闷。

【2021年北京卷】《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崔颢《黄鹤楼》)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知晓两个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解答此题最紧要的一环。对比发现,崔颢漂泊在外,羁旅他乡,鲁迅异国求学,离家万里,人生处境极为相似。“日暮”时分万物思归,崔颢遥看故乡而不能,产生了无限乡愁;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乡关何处是”,从而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

古诗词鉴赏的比较阅读考题,实际是在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求同辨异”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否充分掌握了古诗词阅读的定法与变法,是否能将课内习得迁移到全新的作品中。

考场上即时的方法运用,必然离不开日常扎实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在古诗词备考过程中,教师如果多让学生将“此”与“彼”进行关联,多体验对比阅读的路径与趣味,在发现“同”“异”以及为何“同”、为何“异”的思维过程里,学生便能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更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及更敏锐的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关联意象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爱古诗词
来自林间的风
奇趣搭配
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