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必修内容的设置之比较研究

2022-04-18 03:29李欣姝
中学教研(数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数必修课程课标

李欣姝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确定某一学段课程结构及水平的纲领性文件[1],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了解课程修订的关键问题,把握课程改革趋势,深入挖掘数学课程的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制订)》(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涉及《旧课标》必修、选修课程中的部分知识.必修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必修课程的发展变化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研读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对课标的研究多为整体变化趋势和某一主题的具体探讨,对必修内容的整体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必修部分的有关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比较两版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内容,以期为教师教学、教材编写、学业评价等方面提供启示.

2 研究对象与框架

2.1 研究对象

选取《新课标》和《旧课标》中的必修内容为研究对象.两版课标均把必修内容分为5个部分,其中《新课标》为5个专题,《旧课标》为5个模块.此外,两版课标在内容编排上也作了调整,但均涉及函数、几何、代数、概率与统计内容.《新课标》把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独立主题呈现,并设置预备知识主题,数学文化贯穿数学课程的始终,而《旧课标》将这些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中.因此,本研究将从“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相关内容(不包括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部分)”这4个内容主题对两版高中数学课标中的必修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2.2 研究框架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两版课标进行比较.宏观比较从框架结构和内容编排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比较从课时数、内容广度、内容深度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两版课标中必修内容的难度进行刻画.

“课时数”指完成课程学习内容所需要的课程时间.“内容广度”是指课程内容设计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除了用知识点的数量来量化外,广度也可以指知识点间的交叉度[2],分为无交叉(知识间无任何联系)、领内交叉(与相关主线内容相联系)、学科交叉(与其他主线内容或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这3个层次,并进行赋值.同时,知识点涉及的背景因素也可以作为广度的划分依据,由于两版课标中没有涉及具体背景,只是说明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由此,把知识点的背景分为无背景和现实背景两个层次并赋值,具体见表1.

表1 “交叉度”与“背景”因素赋值与划分

表2 目标行为动词赋值与划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宏观比较

1)框架结构.整理两版课标中必修课程的内容(如图1和图2).可看出旧版课标(图2)必修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每个模块从“内容要求”“说明建议”“参考案例”这3个方面展开,发展学生的五大基本能力;新版课标(图1)采用“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把“参考案例”放于附录中,并从“目的”“情境”“分析”“拓展”这4个维度进行分析,增加“学业要求”,明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学业考试和高考命题提供指导[3].此外,新课标由“能力”导向转变为“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图1

图2

2)内容编排比较.对两版课标中必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得表3.可知《新课标》以主题形式编排,内容集中且有条理;《旧课标》以模块形式编排,内容分散处理.此外,两版课标内容也有相应增减变化.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把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与初中函数内容相结合,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增加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专题,提高了学生的建模意识;增加“常用逻辑用语”,帮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提高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把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的学习相结合,了解3组公式的意义;把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正余弦定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增加“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删除“几何概型”,弱化“古典概型”,符合概率学的逻辑体系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删去算法初步内容,将数列、平面解析几何相关内容放入选择性必修中.

表3 两版高中课标内容编排比较

3.2 微观比较

1)课时数.本研究主要以《新课标》和《旧课标》中建议课时数为参考进行统计,见表4.《新课标》对各主题课时数给出参考建议,对各单元课时数没有具体安排.为方便统计,本文把预备知识部分的4个单元按每单元5个课时来处理,剩余的4个机动课时平分于其他4个主题中,共计137课时.《旧课标》按每个模块36学时来计算,共计180课时.

表4 两版高中课标必修内容知识点“课时数”统计表

由表4知,《旧课标》各内容主题部分课时数均高于《新课标》.两版课标“概率与统计”部分课时数相近,差值为3.在“函数”“几何与代数”“相关内容”部分,《旧课标》课时数明显大于《新课标》,差值分别为10,13,17.

由此可见,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课时数明显减少.这是由于《新课标》删减、弱化了某些复杂、重复的知识点,以“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各主题内知识点间联系紧密,使学生容易理解且节省了课程时间.

2)内容广度.统计可知,《新课标》和《旧课标》中函数部分涉及知识点分别为66和63个,几何与代数部分涉及知识点分别为48和55个,概率与统计部分涉及知识点分别为30和27个,相关内容部分涉及知识点分别为25,30个,总计分别为169,175个.由此可知,两版课标必修部分涉及知识点数量相近.为方便计算,取100个知识点为1个单位,即用各部分知识点数除以0.01,得《新课标》与《旧课标》各部分知识点数量维度取值单位:函数部分为0.66与0.63;几何与代数部分为0.48与0.55;概率与统计部分为0.30与0.27;相关内容部分为0.25与0.30.两版课标所有知识点数量取值为1.69与1.75.

表5 两版高中课标必修内容知识点“交叉程度”统计表

表6 两版高中课标必修内容知识点“背景”统计表

表7 两版高中数学课标必修内容知识点“内容深度”统计表

分析数据可知:《新课标》在“函数”与“几何与代数”部分内容深度低于《旧课标》,究其原因是:《新课标》把数列、平面解析几何等知识划分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学习,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在“概率与统计”与“相关内容”部分内容深度高于《旧课标》,原因在于《新课标》增加了预备知识,为学生顺利学习高中数学课程做好准备,在“概率与统计”部分增加了“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一节、将“频率与概率”提升为单独一节及补充说明统计知识中“离散趋势参数”“集中趋势参数”等相关概念;从整体看,两版课标内容深度相近,《新课标》略高.

4 启示

通过对两版高中数学课标中必修内容的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在教师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如下3点启示:

4.1 落实“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把教材中具有关联性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是把教材中内容相关的单元进行整合,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新课标》以“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各知识点联系紧密,条理清晰,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增强学生的整体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师课程认识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总体来看,《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必修课程课时数明显减少,内容广度与内容深度增加,课程难度有所增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课标中建议课时数为参考,灵活调整.

4.2 拓宽知识的广度,加大学科间的交叉程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意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但是,如何让学生有这种体会呢?必修课程是每个进入高中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合理选取题材内容,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交叉学习的能力.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用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的衰减等例子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物学、物理学之间的联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学科交叉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要丰富知识的背景因素,研究表明,多样化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以课标的内容难度水平为指导,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多元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要以课标为引领,落实“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合理设计课程难度[4].同时,也要注重高考的选拔性功能,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为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摆脱“唯分论”,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是同学、家长或学生自己.评价方式除传统考试外,还可以采用口头提问、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与同学相处的融洽度等.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应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经历建模的全过程,最后提交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学生是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猜你喜欢
时数必修课程课标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