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曦
笔者常常这样想:编者精心遴选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字是那么的精美精湛,内容是那么的丰富丰沛,意蕴是那么的深刻深邃——这样优质的课程资源,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极其珍惜它们的价值,并能以其生动感人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发现它们的价值,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若学生能遇到这样教学有方的教师,令自己身临其境般走进课文、走进课堂,去感悟与领略课文的各种价值,以其满腔的激情表达和表现收获的快意,那该有多好,那就是叶澜教授早就倡导、语文教学应该不懈追求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啊!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就的三种风景
课堂教学由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构成,教材是载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语),必须是教材、教师、学生都“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必须让来自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和学习语文的学生都充分展现其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1.语文课堂中的文本风景。文本中的风景,是语文课堂中的第一道风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且应该倾情欣赏用心领略的风景,是酝酿和催生其他各种风景的源泉。文本中的风景,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它可能是浩瀚宇宙中一枚璀璨耀眼的星球天体,可能是广袤自然中一处引人入胜的旖旎风光,可能是芸芸众生中一种惹人喜爱的生命,可能是人类社会中一位令人景仰的人物,可能是大千世界中一种富含奥秘的现象……作者的传神妙笔书写了这些风景,且文本语言文字又构成语言运用的“言语”风景,语文课堂就必须让文本风景充分展现。
2.语文课堂中的教师风景。作为教师,总有其特有的儒雅与博识。儒雅是外在气质,博识是内在积淀。这样的特质,往往会在其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与言语仪态中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往往一望便知他是“先生”。作为语文教师,则在具备教师共有特质的基础上,更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质,那就是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有着善于言说的特点。当语文教师执教时充分发挥其博识、善言的优势,在讲授中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在设问中巧设悬念、暗埋伏笔,在启迪中拨云见日、曲径通幽,那么,他便在课堂上“亮出”一道绝好的语文风景,让学生深受感染并深受启发。
3.语文课堂中的学生风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语文生活的主体;理想的语文课堂,自然应该由学生站在语文生活的“中央”,让他们成为光彩照人的“舞者”,舞出一道绚丽耀眼的独特风景。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活中应表现出怎样的状态,才堪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呢?笔者觉得,从视觉效果看,可以这样描述:面带喜色,脸泛红光,昂首挺胸,热情高涨,目光炯炯,凝神听讲;同伴交流时,随时提出异议,补充缺漏;教师提问后,个个踊跃举手,争取机会;发表见解时,人人争先恐后,滔滔不绝……而珍藏在这些表现“之下”的是乐于探究的求知欲、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敢于表现的好胜心。
二、三种风景共放异彩的教学策略
当教材、教师、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美好风景时,语文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才能实现优质高效。但三种风景不可能孤芳独艳,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并且,成就三种风景,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巧妙运筹教学过程,在课堂依循预设且妙用生成,方能实现各种风景异彩纷呈。
1.文本的呈现在“如诗如画”中神韵毕现。教师以何种形态呈现课文内容,直接影响着文本风景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认知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应努力丰富文本的呈现形态,使文本风景达到最佳境界,让学生学习产生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主体大都是叙写人、事、景、物,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以信息技术与图像媒体整合而成的“现场还原”手段在这方面正可以大展宏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很多文本的处理可以运用直观情境形态将文本还原为立体化动态性视觉画面,使之成为最美风景,吸引学生走进“现场”,感知场景,感触氛围,感受情绪,感悟意义。如《火烧云》(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写了傍晚时候的火烧云,着力描写了云的变化及多变与变化极快的特点。课文中的文字本身已经够形象够生动,而且短句居多,单是朗读就觉得挺快意挺有节奏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与相关内容匹配的火烧云图片或视频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分别在学生感知课文之前、研读课文之时、理解课文之后播放不同部分,那么,作者笔下那种“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以及“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各种颜色不断变化的天空,那种忽而出现跪马起立“壮大”身体伸腿仰脖子、忽而来了猛犬奔跑小狗紧随旋即不知去向、忽而见到雄狮蹲坐威武无比转眼无处可寻等各种动物神秘隐现的天空,便由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妙不可言引人入胜的真实风景,这道风景能有效地助力学生呈现文本景象、唤醒生活经验、理解语言文字,进而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成就自己的一道风景。
2.教师的表现在“绘声绘色”中魅力独显。毫无疑问,语文课堂上,除了学生读书、思考、记笔记,便是大量的师生对话,并且正是师生对话的有机联系有序地推进着学生读书、思考、记笔记等学习活动的进程,从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样,毫无疑问,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及教师的神态情绪等的表现质量,当教师以充满亲和力的教学神态及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出现于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不难提高了。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表现出活力和诱惑力,成就自己的一番风景,从而让文本因教师的出色表现而生动起来,让学生也因教师的出色表现而活跃起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未曾开言便在黑板上写下“田园”二字,旋即朝大家微微一笑,即以略带神秘且含“诱导”的口吻问:“同学们,看到‘田园’二字,你会想到什么?感觉怎样?”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又以满心愉悦且向往的情感渲染到:“是啊,田园生活历来是诗人、文人们衷情和歌咏的境界。孟浩然笔下,田园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葱郁;王维笔下,田园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陆游笔下,田园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离;那么,辛弃疾笔下,田园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走进他的《清平乐·村居》,好好领略那独特的意境吧!”接着,教师自然地揭示课题、让学生诵读课题,又相当自然地进入读诗品诗过程。显然,这位教师设计的导课环节,其意图是借助导课谈话把即将新授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融入“田园诗”的大家庭中,使导课谈话不着痕迹地产生既拓展学生语文知识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当这段导课语言饱蘸了教师的情感、融入了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表达技艺后,在课堂上达成了预期效果,让学生领略到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采。
3.学生的活动在“多姿多彩”中精彩纷呈。活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之义就是让语文学习成为开放自由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特点,鼓励、提示且积极配合學生运用各种足以唤起激情的方式,表达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展现其学习语文的可喜成果。诸如以小型辩论方式发表其对文本理解言语领悟方面的观点,以配音朗诵的方式反映其背诵课文的效果,以演讲故事的方式反映其复述课文情节的效果,以绘画创作或文学创作的方式反映其补白课文、续写故事的效果且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一些有若干角色出现又有诸多人物活动场景构成的故事性课文(寓言、神话、童话、剧本等),则可以让学生以即时创编或延时编排课本剧分批分次上台以表演的方式来反映其学习成果。如《西门豹治邺》(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历史故事,先后出现多个人物且类型不同,情节生动且相当有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即兴表演其中的片段,在学习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事件进程中的不同时段的场景分别进行改编、充实、排练,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集中“演出”。可以想见,在这改、充、排、演的过程中,学生热情该有多么高涨,想象该有多奇妙,语言神态动作该有怎样的多姿多彩、活灵活现,展现出的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一道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