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忠
也许,人们对美好的人或事,都会有一种无意识的偏爱。初为人师的我,工作中就不经意间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爱:上课提问多的,我给他们的笑意也就多一些;表现突出的,给他们的鼓励也就更多一些。那些聪明活泼的孩子在这种激励下会不断表现自己,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引领。他们犹如阳光雨露下滋润的花儿,得到了更多的提升和锻炼机会,逐步成长为老师、家长眼中的“优等生”。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却只能待在缺失关爱、呵护的角落里自然生长。
这件事发生在教师节前的一次班会课上,生活委员代表全班同学问我喜欢什么礼物,我告诉他们:“我喜欢发自心底的祝福,一首歌,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快乐。”就是这句不经意的话,改变了一个孩子,也改变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教师节当天快放学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走到我身旁,两只手紧紧地放在背后,紧张地对我说:“老师,我能单独送你一个礼物吗?”我突然想起了“不收任何同学礼物”的承诺,他又着急地补充道:“是一张贺卡,我自己做的。”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我的心一颤,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不自信,连送老师一张自制贺卡都不能大方地拿出来,难道是自己平时给予他们的鼓励和关爱不够?我走到他的旁边,轻轻地摸着他的肩膀,示意他抬起头来。此时他紧张得憋红了脸,上牙紧紧地咬着嘴唇,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似乎一下子就会哭出来。为了消除他的紧张心理,我赶紧对他说:“很开心能收到你的贺卡,我已迫不及待地想欣赏你的作品了。”他似乎放松了一些,没有看着我,而是伸出背后的手,把紧捏着的贺卡放在桌上,转身跑了。
看着他飞速离开的身影,我欲言又止,目光回到那张贺卡上。那是一张用A4卡纸对折做成的,封面上画着一只蝴蝶,涂色有些粗糙,部分地方还超出了边线。打开来看,是一只千纸鹤,翅膀用胶水粘在卡纸两侧,右下角写着:“谢谢你上课叫我回答问题,祝陈老师教师节快乐!”
只因为我叫他回答问题?!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和表达我对他的谢意,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在扉页上这样写道:“愿你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在他即将离校的时候找到他,看着他腼腆拘束的样子,便微笑着递给他说:“你送贺卡给我,老师也给你准备了一个礼物。”他羞涩地接过了我给他的笔记本,看着他如释重负的神情,我便问道:“为什么感谢老师叫你回答问题啊?”他低下了头,沉默了好一会,才轻轻地说道:“老师,只有你能看见我。”他缓了缓说:“我举手时很少有老师让我发言,就好像看不见我,在数学课上您表扬我写字有进步,你是第一个让我起来回答问题的老师。”
我的心头不由一震,脑海里不断搜寻着他平时的表现:反应慢一些,学习表现不积极,跟不上学习进度,性格还有些木讷、内向。就是这样的孩子,却唤醒了:我们对待孩子是有偏见的,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孩子的,我们只关注到优秀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闪光点,刻意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呵护,卻忽视了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忽视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求的关爱与呵护。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我改变了以往的傲慢与偏见,在后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爱与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改变了很多跟他一样的孩子,自己也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许和家长的认可。
三年前的一天,他来到学校找我,当年那个畏畏缩缩的小屁孩变成了翩翩少年,脸上洋溢着自信、阳光和快乐。他很“郑重”地告诉我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我是他分享喜悦的第一个人。他似乎忘记了当年送贺卡的事,只是在告别的时候,望着远方的杨柳树深情地对我说:“陈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也说不清你具体教会了我什么,但是,我就是觉得你是个超级棒的老师,或许是因为你对我们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我就觉得你好。”
呵,我的少年,多么谦虚的孩子啊!你可知道,我们是共同的受益者啊!谢谢你,我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