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娟
“双减”之下,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不减教学质量,特别是让后进生在不“加餐”的情况下不掉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对此我也有一些想法实践,分享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让差异生在学习中找到存在感
大家都知道,爱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可现实中,爱优生很容易,对于后进生,“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油盐不进”的孩子,很多老师的做法不是放任自流,就是批评责罚——其结果都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存在感。课堂上,可以尽量把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答对了就表扬,回答不上来时,鼓励他们,教他们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复述正确答案。慢慢地,让他们找到在学习中的存在感,培养其参与学习的意识。当他们能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时,向上学好的内驱力就萌生出来了。
二、大力表扬闪光点
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一定能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小举同学是六(2)班的捣蛋鬼,上课时,他总会趁乱发出各种怪音,甚至偷偷下座位玩一会儿;下课时,就满教室跑,打这个一下,摸那个一下;做作业时,胡乱画完,交差了事。说起他,老师们都很头疼。我找他谈话,他大方承认自己从小就有“多动症”(因为家长、老师从小就这么说他)。有一天轮到他值日,他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我发现他认真打扫完卫生后,手里提着一袋垃圾下楼梯。每当见到楼道上残留的细碎纸屑,他总会弯下腰捡起来放进袋子里。从四楼到一楼,他弯腰捡了五六次。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并引用了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不是看他在别人面前做了什么,而是看他在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什么”,说他是个真正讲究卫生,品格高尚的孩子。那节课,在我热情的表扬声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显得格外安静!从那以后,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认真了,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三、和“坏”孩子交朋友
有些孩子因为长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变得游手好闲,出现了道德败坏的问题,因此被人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常言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实际上一切良好的互动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关系作为前提,否则再多的良苦用心都是徒劳。小宇最近因为妈妈把他的手机砸了,对妈妈动了手。听到这件事,我十分震驚。但我并没有一棍子将他打入“十八层地狱”,判他为十恶不赦的“坏孩子”。我找到小宇,平心静气地跟他聊天,关心他的成长,分享一些“秘密”。小宇感受到我的真诚,放下戒心,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在和我的深入交流中,他似乎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艰辛和苦心,理解了老师的“喋喋不休”,对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善,对一些学习的要求也不那么抵触了。
四、及时督促,防止反弹
后进生普遍的共性是做什么都不能持之以恒。表扬也好,鼓励也罢,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让他们发生改变。他们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督促,从写好一个字,读懂一道题目,说清楚一件事开始。根据他们的情况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一点点引导他们努力去超越,每天进步一小截,天长日久,就会进步一大截。督促的工作,可以分给大家来完成。家庭作业由父母督促,改错题由同伴互助,课堂上由老师检查。当然,督促也可以“反向”进行,让他们当小老师来督促其他人,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的同时,更能督促他们坚持不懈地完成该做的事。
五、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每学期开学,我都会积极与家长联系,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并让家长了解我的要求和做法。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家校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就家长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在育子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孩子的哪些问题不能将就,父母要做出哪些改变……进行深入探讨,达成共识。这样做,既引导家长关注教育,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又有利于沟通交流,对老师的一些具体做法给予理解和支持。
关注后进,就要关注他的思想,关注他的兴趣,关注他的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温馨有爱、自由宽松、规则明确的育人环境,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点点努力都被看到了,让他为自己的一切进步感到自豪,让他在成长中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