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利,代 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当前,我们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要历史时刻,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经提出,其时代重要性就充分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召唤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既具有时代必要性,也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源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重要内容之一。2014 年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 年,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重要经验的“九个坚持”之一;2020 年9 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2021 年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的重要位置,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彰显了其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国内,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尤其需要各族儿女携手奋斗。国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了解这一基本国情,在具体实践中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加以指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青年学生“五个认同”即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这与“五个认同”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理念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情怀高度一致,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后,需要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如何铸牢。因此,两者都有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三章主题是引导大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学生做新时代的爱国者。而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其中应有之意。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一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课程第四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富强、民主、和谐、平等、爱国”等价值要求的必有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称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二章教学目标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共同理想的认识与领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的内容高度契合,要做好融入必须对课程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熟知教材知识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故事、政策等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加深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至第五章,都有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可以分章节融入。比如课程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中的“促进民族团结”,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分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回应“怎么办”,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从理论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等方面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有深度的教学资源[3]。
从学理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要讲清楚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从道理上看,应结合时代广度讲清楚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国际国内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从情理上看,从历史厚度上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引导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从事理上结合现实深度,回应时代关切。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在课堂上讲清楚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为什么要铸牢,也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如何铸牢,践行铸牢,从而将价值理性转化为自觉行为,实现躬身践履,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灵魂、落到实处[4]。结合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必不可少。比如让学生调查家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现代化建设、交流交融等,通过实践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践行。因此,教学活动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课程教学评价可以贯穿教育学习全过程,通过多内容、多指标、多层次的设置,进行理论与实践、情感与行为的综合评价。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在后续的教学中优化,提升融合效果,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