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就业偏好分析

2022-04-16 02:09刘世蒙陈英耀
医学与社会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卫对公被调查者

刘世蒙,陈英耀

1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3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200032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SARS之后我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一次检验[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是落实“预防为主”和“融健康于万策”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责任[1-2]。但近年来我国疾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公共卫生人才外流现象,“招不到”“留不住”等问题日益突出[3]。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8年全国各类医院卫生人员增加了58.07%,而疾控体系人员下降了4.5%。此外,研究表明,我国公共卫生人员密度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1.47人/万人口下降到2017年的1.42人/万人口,一直低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的1.75人阈值[4]。如何减少疾控体系公共卫生人才的流失,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公卫博士研究生”),其就业选择将直接影响未来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已围绕卫生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偏好研究[5-6],但尚未发现针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群体开展的就业偏好研究。博士研究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调查该人群的就业偏好更具政策及现实意义。研究表明,由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DCE)得出的陈述性偏好可以充分预测公共卫生领域的真实偏好[7]。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DCE方法研究公卫博士研究生对一系列工作属性的选择偏好,以期为解决我国疾控体系人才队伍的招聘和保留问题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20年10-11月利用问卷星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各年级辅导员在班级群中转发问卷填写链接以及调研员向特定学生群体转发问卷填写链接等方式获取样本数据。调查对象入选标准为上海市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未来职业规划、DCE选择方案集以及DCE问题填写难度(Likert 5分量表)。本次线上调查共收集问卷97份,有效问卷97份,其中7名被调查者未通过DCE一致性检验,通过率为92.8%。

1.2 研究方法

通过DCE调查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DCE的理论基础为:①各选项可通过若干属性(工作地点等)进行解释;②被调查者的偏好价值取决于这些属性的水平值;③被调查者是基于潜在的效用函数(效用最大化)进行选择的[8]。基于以上理论假设,被调查者从某工作方案中获得的效用值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Un=vn+εn=β1工作地点二线城市+β2工作地点一线城市+β3住房住房补贴+β4住房提供+β5子女教育条件较好+β6晋升年限3年+β7晋升年限1年+β8工作环境较好+β9编制提供+β10月收入+εn

1.3 确定样本量

采用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计算DCE主效应模型所需的最小样本量[9],公式为:N>500c/(t×a),c为各属性中最大的水平数,t表示每一问卷DCE选项集的数量,a指每一DCE选项集包含的选项个数。本研究中,c=4,t=12,a=2,最小样本量为83人。

1.4 确定属性及水平

通过文献梳理、公卫博士研究生深度访谈及专家咨询最终确定7个属性(水平):工作地点(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月收入(10000元/15000元/20000元/25000元)、住房(提供/仅提供住房补贴/不提供)、子女教育条件(较好/一般)、编制(提供/不提供)、工作环境(一般/较好)及晋升年限(1年/3年/5年)。

1.5 实验设计与问卷

利用SAS 9.4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生成36组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减轻受访者的问卷填写负担,将其平均分配到3个版本中。为提高数据质量,将工作方案2重复设置作为工作方案13,以检查被调查者问卷填写的一致性。最终每一位被调查者将完成13个DCE选项集,表1为一个DCE选项集示例。

表1 离散选择问题示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和Stata 15.1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条件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估计效用函数。通过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适合本研究的回归模型。除月收入设置为连续性变量用于计算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其余6个属性设为分类变量。通过模拟研究(uptake rate),分析当属性/水平发生变化时,选择去三线城市工作的概率变化。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生38人(39.2%),女生59人(60.8%),平均年龄(28.7±4.5)岁,大部分被调查者未婚(75.3%),主要为城镇户口(74.2%)。77.3%的公卫博士研究生表示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对于未来就业单位选择,高校或科研机构被选择次数最多(72次),疾控被选择次数最少(17次)。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信息(n=97)

2.2 公卫博士研究生就业偏好

对纳入和剔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人群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偏好结果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全样本人群进行分析。77人(79.4%)认为完成13组DCE工作方案的难度正常、简单或非常简单。条件logit模型及混合logit模型下,BIC数值分别为1268.0、1273.1,因此条件logit模型在现有数据下拟合度更优。7个属性的偏好结果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工作地点(RIS=28.8%)、月收入(RIS=27.4%)、住房(RIS=11.9%)是影响公卫博士研究生就业偏好的主要属性。见图1。

图1 各属性相对重要性得分(RIS)

非经济因素中,一线城市对公卫博士研究生带来的效用最高(β=1.520),提供住房所带来的效用在7个属性中位列第二(β=0.627),缩短晋升年限为1年(β=0.548)与提供编制(β=0.553)所带来的效用相当,良好的子女教育条件(β=0.337)和工作环境(β=0.248)对就业偏好带来的影响较小。见表3。

表3 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公卫博士研究生就业偏好结果

相比男生,女生更在意工作地点、子女教育、住房以及是否提供编制。例如,将工作地点由三线城市转变为一线城市,女生比男生愿意多牺牲2471.6元;相比未婚公卫博士研究生,已婚人群更在意子女教育条件及工作地点;具有城镇户口的公卫博士研究生对工作地点和晋升年限的偏好更高,而具有农村户口的公卫博士研究生,其就业偏好更容易受到是否提供住房的影响。见图2。

图2 亚组分析中公卫博士研究生对各属性/水平的支付意愿(WTP)

2.3 对模拟工作方案的选择概率

在基线条件下(月收入10000元、不提供住房、正常的子女教育条件及工作环境、晋升年限为5年,不提供编制),选择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工作的概率分别为17.9%、82.1%。若改善三线城市工作条件,选择概率也随之变化。例如,若提供住房补贴,选择三线城市工作的概率将提高至24.6%;若同时提高月收入为15000元、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缩短晋升年限为1年,选择三线城市工作的概率(56.0%)将超过一线城市(44.0%)。对于单一的激励措施,将月收入提高至25000元带来的影响最大。见图3。

图3 公卫博士研究生对一系列模拟方案的选择概率

3 讨论

3.1 月收入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具有显著影响

月收入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将月收入由10000元提高至25000元是唯一能使选择三线城市工作的概率接近一线城市的单一激励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疾控队伍的职业荣誉感明显增强,疾控队伍建设也进一步得到重视,但疾控人员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且与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甚至越拉越大,这导致基层疾控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基层政府或疾控的财政能力有限,可能难以大幅提高疾控人员的工资水平。本研究显示,将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干预包,在为基层疾控招聘人才时,能够起到同等甚至更好的激励效果。

3.2 工作地点和住房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具有较大影响

在所有属性中,工作地点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影响最大,尤其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博士生。在模拟的政策包下,即使将月收入由10000元提高至25000元,选择三线城市工作的概率也未能超过一线城市。当前我国多数三线城市在基础设施、子女教育以及就业机会等方面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城镇户口相比,来自农村的公卫博士研究生对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偏好较低。因此,在为基层或偏远地区招聘公共卫生人才时,考虑具有农村背景的公卫博士研究生可能更为有效。

提供住房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同样具有较大影响,但仅提供住房补贴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政策定位,各地政府也采取了限购、限贷、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等系列措施,但一线及二线城市的房价仍然超出普通上班族的支付能力[10]。这提示政策制定者,在为三线城市或基层地区招聘公共卫生人才时,提供住房可能是一项较具成本效益的措施。

3.3 晋升年限与编制是公卫博士研究生就业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将晋升年限由5年缩短为1年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年轻人在疾控系统中看不到发展方向,找不到职业自豪感。应进一步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评价和岗位晋升机制,形成公平健康的竞争机制。

与课题组针对卫生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偏好调查的研究结果相反[11],本研究发现编制是影响公卫博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偏大,且部分博士已经结婚或正在准备结婚,他们可能更偏好一份稳定的工作。为避免公共卫生人才的流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在不突破总量的前提下,盘活卫生健康系统闲置或不合理的编制资源,严格按照1.75人/每万常住人口标准配置疾控公共卫生人员,合理增加疾控高层次人才的编制数量。

3.4 子女教育及工作环境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影响程度较低

本研究中,子女教育条件对公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并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受访者尚未结婚,子女教育可能并非其当下考虑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亚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相比未婚博士,子女教育条件对已婚博士的就业偏好影响更大。公卫博士研究生对改善工作环境的偏好最低,说明改善工作环境可能并非解决疾控体系人才流失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公卫对公被调查者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未来猜想
公卫狂飙
商业银行利用“快易报”平台发展对公业务分析
关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对公银行账户变更的通知
公租房可享受7项税种免征福利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公卫项目工作经费需保障
京津冀公卫合作的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