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对面向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班以及小學校外培训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与要求,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全面禁止“小学化”。但幼小衔接又属于学前教育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能切实帮助幼儿跨越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促使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然而,在实际教育中的幼小衔接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幼小双向互动常常不受重视,使得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内容存在片面化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趋势。“双减”下的幼小衔接教育应当重视幼小双向互动,在互动中细节化、有效化,促使每一位幼儿能够顺利进入小学。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双减”政策;幼小双向互动
引言:
所谓的幼小衔接教育是指让幼儿园的幼儿们能够实现到小学生活学习的过渡,促使幼儿能够充分地感知小学生活,并产生向往之情,而幼小双向互动作为有效、直接的衔接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近距离地了解小学生活与学习的内容,还能够让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围绕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切实符合幼儿的发展路径,并积极沟通教师团队、学校以及家长,达到三方协力合作,促进幼小达成共识、提高教育观念,并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互动的良性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双减”背景下幼小双向互动中产生的问题
(一)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上过于浅显
在多数幼儿教育实施幼小衔接的幼小双向互动活动时,往往会邀请邻近的小学教师来园内进行考察,并对幼儿教育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老师基本会对幼儿园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多数教师都认为了解对方相关的教学知识有助于跟进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在实际考察和互动中,幼小教师对对方的学科与教学内容所了解得比较浅显,特别是在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缺乏系统性,不管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对各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需求是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幼小双方在教学安排和方法上都不能够切实满足学生所需。
(二)衔接策略的把握上不够务实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属于两个教学系统,在进行衔接上经常存在形式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幼儿园大班在毕业前才会接触幼小衔接的内容,比如带领幼儿园毕业班的学生们参观小学学校、课堂,旁听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等等,这种突击式的教育工作往往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幼儿认为自己将要离开幼儿园的快乐生活,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难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1]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会使得幼儿对小学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致使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双向互动产生不佳的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幼小双向互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一提到幼小衔接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幼儿园“小学化”这一话题,由于基础教育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教学以及学生课业压力大等不良现象。但幼小衔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为了让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形成连续性教育工作,幼小双向互动能够带给这一目标良好的效果。双向衔接对于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都有着一定的考虑,其主要目标是围绕着幼儿后继学习的内容出发,因此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较为有利,同时,也从根源上解决幼小衔接上出现的问题,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从《指导》中指出了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解决不和谐的节点。“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压力和作业减负了,但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却存在一定的增负影响,这样所形成的教育环境只会让幼儿从无形中增加压力,甚至在升学问题上造成校外培训的暗中联动,促进地下教育市场的竞争。而幼小双向互动,是从治理教育生态出发,瞄准治理着力点,并采取明智的做法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并建立幼小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改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旨在促进幼儿升学工作的顺利,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2]
三、“双减”背景下幼小双向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衔接内容系统性设计,加强家校园的沟通联系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幼小衔接教育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达到顺利衔接的目标。在寻找契合点,制定教育活动的方案时,可以从幼小课程内容上出发,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推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双向互动。“双减”政策下,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全面禁止小学化,也不准以任何形式、任务来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幼儿园的首要责任在于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其潜能、规范其行为等。[3]因此,在实施幼小双向教育中要丰富互动的形式,例如,带领幼儿园的学生,包括了中班与大班的幼儿们,去参观小学校园,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环境的期待,在具体对参观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作为校园导游,具体地为幼儿们介绍小学校园里的环境和设施等,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游戏来帮助幼儿更加细致地了解小学生活。
同时,为了让幼小双向互动的效果更加显著,也需要加强家园校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家长、教师们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尤其是对幼小衔接教育以及“双减”政策的相关内容,避免不良竞争带给幼儿们无形的压力,也促使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例如,在进行幼小双向互动时,幼儿们体验完了小学生活,可以切实关注幼儿的反馈,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小学生活的感受,充分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教育发展。
(二)把握幼小衔接的契合点,搭建双向互动的教育平台
幼儿教师在展开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并且要利用幼小双向互动教学方法来提升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上幼师可以让幼儿们明白幼儿园教学与小学低年级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同,以便于幼儿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们参加小学生的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或者和小学生们共同玩游戏等等,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儿教师平时可以多和小学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共同制定出一个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并且延伸出一系列的活动。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幼儿们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以便于幼儿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实践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等。
(三)开展游戏化课程活動,为“双减”增效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行下,除了去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性问题以及家长、教学的旧观念,还需要做的实质性措施是为“双减”增效。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时,如何让幼儿课程和教学活动为升学做良好的准备工作是教育所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需要将幼小双向互动争取最大化的效益,让幼儿既能保持住热情,又能够避免超前学习,取得长远的效应。[4]对于幼儿园来说,进行的一日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促使幼儿活动知识与品质,为小学生活与学习做好铺垫性工作,而在活动中实施游戏化的课程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所需,也能够积极响应幼小双向互动。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从生理与心理上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过渡期,并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双减”政策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是具有突破性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措施,规范了校内、校外及家庭教育内容,更好地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积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为教育工作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不仅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也一直都大众监督,为促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开展幼小互动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幼小互动的效益最大化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四、结束语
我国对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重视度较高,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学校、家长能够以一个科学的思路与教学方法来及时的调整,做好全局性教学体系。未来,应继续对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内涵不断丰富,在互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当幼儿转变成小学生以后,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诱导,尽量让幼儿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体验,让他们面向新的学习阶段,去努力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在教学的综合效率上不断地提升,为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小余.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考试周刊2015年27期
[2]虞天枭.幼小衔接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微[J].成才之路2015年27期
[3]王芳.基于幼小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J].教师100(教师版).2017(4)
[4]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