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双重交响
——内蒙古通辽库伦民歌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2022-04-15 04:30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歌

海 山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所有民族文化艺术的发轫与成因,皆源自该民族经济文化模式与该民族所处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蒙古族诸多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尤其是蒙古族民歌的形成,也不例外。

源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库伦民歌,诞生于库伦旗的山山水水中,积淀深厚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摄人心魄的库伦民歌。

库伦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西南部,东与科尔沁左翼后旗为邻,南与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接壤,西部、北部均与奈曼旗相连。库伦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沿旗政府所在地库伦镇呈深黄色沟壑横亘,具有明显的三层状特征。西南地区是沙石遍布的山区,中部和南部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带,北部为沙漠平原。总的来说,全旗地貌山峦连绵,沟壑众多,平原狭长,河溪纵横,沙漠广布,较为适宜人类繁衍居住。在库伦旗全旗境内,有大小山723座,其中嘎海乌拉山、阿其玛山和达鲁山较为有名。又因水势迁移,全旗境内形成了13000多条沟壑,有的沟壑泉水涌流,有的沟壑沙石裸露。沙漠平原以素有“八百里沙海”之称的塔敏查干沙漠为前缘,向北延伸着大片沙漠荒地和沙丘地带。库伦旗全境面积仅4716平方公里,从南到北较为成片的分布着丘陵、山地、平原、湖泊、沙漠等多种地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库伦蒙古族民众,把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入到了自己的歌谣中,用优美的歌声赞美家乡,抒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溯源库伦民歌的历史,依据可供参照的文献资料,能追溯到“库伦旗通什屯的额尔锡力图老先生创作的《喇嘛库伦赞》”,当属库伦民歌中较早时期创作的作品,创作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他一些早期创作的具有宗教内容的民歌,从言语上看也并不古老,被创作时期应该同期或晚于《喇嘛库伦赞》。大部分库伦民歌创作的时期从1935年喀尔喀左旗和唐古特喀尔喀与库伦旗合并开始,或与建国后的时期有关。有些传统的库伦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为弄清库伦民歌目前传承发展的情况,笔者自2014年开始,就有计划地逐步采访内蒙古东部区诸多地方的民间艺人,尤其是在2021年夏季,笔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草原地区,集中3个月的时间,对当地民间歌手和艺人进行调研采访,为今天库伦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田野工作的第一手实录资料,也为后续的研究,夯实了田野考察实例基础。

一、“出生之地”的由来

库伦民歌,从地域隶属上看,当属东蒙民歌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取材于真人实事的,这类民歌在起歌词时,常用一种固定的手法,即在歌词开篇第一段或前两段歌词中交代主人翁出生地和受困地(或出嫁地、打仗地等),或受困被捕时间等要素的较为固定起歌模式,如:要说出生的地方呀,……(下一句说地名);要说被困(打仗、公差等)的地方呀,……(第二句说地名);要说饮用的水呀,流淌在你前面……河呀(说河名);要说遇到(打仗、打官司等等)的地方(时间等等)呀,……(说地名或时间)”等固定格式的语句开头。

这种自问自答的歌唱模式,现在还在库伦草原上的蒙古族民众中保留着。如民歌《巴拉吉尼玛扎那》开篇就唱道:

要说扎那他俩的出生地,背靠大森林的古日古岱村。

要说发生战斗和被抓的日期,是那羊年的七月初三。

要说扎那他们饮用的水,门前碧波荡漾的希日嘎湖。

要说遭遇作战和被害的日期,是那羊年的七月初三。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地区的民间艺人们,在演唱民歌时,特别是在演唱当地流传的叙事民歌时,常用的一种民歌开头惯用母题(格式),目的是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故乡以及故乡的山水、出嫁地(或出征、受困等)等情况,拉近主人公与故乡间的特殊情感,给听众留下一种独特的家乡之美感。

库伦民歌作为东蒙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库伦草原地区的民间艺人们,在传承演唱民歌时,也会遵循整个东蒙地区民歌的惯用表现手法,部分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民歌开篇时,一般会运用这种交代主人公出生之地的手法。

库伦民歌在开篇,就交代了主人公的出生地和生活地,并用相关的形容词修饰这两个地方的特点,一幅当地的山水画卷随着歌者的吟唱展现在听者面前。故事发生的地方都是库伦有名的山河村庄,听者耳熟能详,很容易消除距离感,快速进入歌曲的故事中。如库伦民歌《都莱姑娘》,就这样唱到:

要说出生的地方,嗬咿—,山沟林立的苏鲁克旗啊,嗬咿

要说起她嫁的地方,嗬咿—,宾图旗的呼和房子啊,嗬咿

要说她饮用的水,嗬咿—,跟前流淌的扣河子河呀,嗬咿

要说起她嫁的地方,嗬咿—,宾图旗的呼和房子啊,嗬咿

笔者实地采访的库伦民歌著名民歌手,包金花老人演唱的库伦民歌《却吉敖斯尔》,也是这样表现的:

要说起你出生的地方,库伦旗哈图敖鲁木,嗬咿—,

要说到你受苦训的地方,是车水马龙的广合店,嗬咿。

要说起你喝过用的水,流淌在你跟前的乌克里河(牛河),嗬咿。

要说到你受苦训的地方是万街东头的广合店,嗬咿。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多次亲耳聆听包括蒙古族民间歌手包金花老人(见图1,拍摄内容:“却吉敖斯尔”第三代民歌手包金花老人演唱东蒙民歌《却吉敖斯尔》,并给笔者讲述主人公却吉敖斯尔的故事。拍摄时间:2021年8月9日上午09:23。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哈尔稿新村。摄影:海山)在内的众多民间歌手的演唱(见图2,拍摄内容:图中左一的却吉敖斯尔孙女满胡,图中右二的却吉敖斯尔孙女满荣及其家人一起回忆她们的爷爷却吉敖斯尔。拍摄时间:2021年9月29日上午11:0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莫日格其村。摄影:海山)。

图1

图2

上述两首不同库伦民歌开头中均提到了与民歌主人公有关的库伦地名或山水名称。这种叙事方式将每一个库伦民歌中的生命个体置于库伦广阔的山河大地中,意味着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骨子里就流淌着库伦的故乡之水,体现出库伦草原地区的百姓,对于乡土的眷恋和自豪之情。经常出现在库伦民歌中的河流有三个,分别是养畜牧河、扣河子河、乌克里河(牛河)。

这三条河均是流经库伦境内的辽河支流的内流河,也是库伦蒙古族牧人游牧生产生活的驻牧之地。这些流淌在库伦草原上的河流,在库伦民歌、传说、好来宝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成为故事主人公出生的天地背景。它们不仅深受库伦人民的喜爱,而且常年为家乡的庄稼、人畜和植被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这种开篇介绍主人公的故乡以及故乡的山水等自然地理情况地点的叙事模式,直接表达了主人公与库伦旗的特殊情感,迅速拉进听众和故事主人公的关系,库伦民歌的听者大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这样的叙事模式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情,很快就能进入到歌者的故事中。

在库伦民歌中,当主人公是本乡本土游牧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且其情节涉及到家乡的水、山、川的时候,就会使这种乡土情怀加倍释放,不仅会让歌中人物声名远扬,同时让主人公的“生命”延续至永恒,这就是大自然给予民歌的最大恩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故乡的“生命”是无穷的。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降临库伦的时候,他的骨子里流淌的除了有库伦人的血脉以外,还有奔腾不息的库伦河水。个体融入了故乡的山水,得以永恒。因此,库伦民间有“入民歌者能长寿”之说。也就是说,托家乡山水之福,歌中主人公的“精神生命”随民歌(谣)代代延续下去。

深入考察库伦民歌,会发现凡是歌首以“出生之地”“受困之地”开头的民歌,就意味着主人公将要或已经离开家乡。库伦民歌《隋香》中唱道:

要说你出生的地方,隋香啊—,万街源头的库伦沟屯啊;

说到你流浪的地方,隋乡啊—,特莫特沙漠以北的阿鲁科尔沁啊。

要说你饮用过的水,隋香啊—,流过你跟前的库伦河水啊;

说到你相逢相伴的人,隋香啊—,至亲侄子的特古斯巴雅尔啊

另外一首库伦民歌《那木斯来》的开歌方式也与此相近

要说你出生的地方,蒙郭勒津旗舍布代屯子,嗬咿—

啊,嗬咿那木斯来,嗬咿—

要说你移居的地方新苏鲁克的下苏木图,嗬咿;

要说你饮用过的水,在你跟前流淌的小银河,嗬咿—

啊,嗬咿那木斯来,嗬咿—

要说你移居的地方,新苏鲁克的下苏木图,嗬咿

库伦民歌《隋香》的主人公隋香,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库伦旗库伦沟赵姓家的长女,“……她是一位容貌姣好、心灵手巧的绝佳女子。隋香的父母为赚得远近闻名的大亨高尼格尔扎布的彩礼,决定让女儿嫁给高尼格尔扎布的儿子宝音图。事实上,隋香早已芳心暗许,她和同乡的侄子辈的特古斯巴雅尔相爱,两人已经私定终身,因此不愿嫁给宝音图。隋香的父母得知此事后,认为两人行为有损家族脸面,决定把隋香卖到遥远的南阳县。得知父母计划的隋香和特古斯巴雅尔偷偷商量办法,决定借着夜色一直沿着阿鲁科尔沁方向奔跑,最终在林东县西南的小村庄落脚并定居生活,两人再也没有回过故土……”

民歌《那木斯来》中的那木斯来,在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真人原型的,他的原籍,是蒙古土默特左翼部众驻牧故地(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舍布代屯人,为瑞应寺的“哈力亚图”(译为“属民”)。由于家境贫寒,那木斯来从小便跟随母亲为富人饲养牛羊和猪,后来到新苏鲁克(今库伦旗先进、纳林郭勒苏木一带)下苏木图安家里。

在那里,他与从原热河省来到新苏鲁克开垦草原牧场的杨威远、高鸿飞等贪官污吏,斗智斗勇,保卫草原,最终英勇牺牲。

在笔者就此事进行田野调查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协退休干部、地方文化学者巴·嘎日迪先生,为笔者讲述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传说(见图3,拍摄内容:图片中右二者,为那木斯莱第四代后人于青龙,图片中左二者为同村人高海山,图片中右一者,为辽宁省阜蒙县著名胡尔奇艺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仁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杨铁龙先生,在那木斯莱老家讲述那木斯莱的事迹。图片中的左一者,为笔者在采访中,现场记录相关采访内容。拍摄时间:2021年7月29日上午10:20。拍摄地点:辽宁省阜蒙县王府镇舍布岱村。摄影:仁钦道尔吉),还亲自带笔者去了那木斯莱牺牲的地方(见图4,拍摄内容:当地人讲述并指认那木斯莱牺牲地及相关传说。拍摄时间:2021年7月29日下午16:10。拍摄地点:辽宁省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摄影:海山)进行悼念。库伦民歌《隋香》中的隋香,为逃避不幸的婚姻,离开了家乡库伦旗,远赴阿鲁科尔沁;库伦民歌《那木斯来》中的那木斯来为了生活糊口,离开家乡蒙郭勒津,来到库伦旗先进、纳林郭勒一带驻足,与旧社会的封建军阀进行至死不渝的斗争。这种跨乡土的迁移状态,在民歌开头以“出生之地”的交代方式展现出来,使人联想到出生之地的自然故土恋情,不仅增强民歌的乡土感,也对民歌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这种传承,民歌从“出生之地”传到了“受困之地”,有时还催生出了新的叙事民歌形式,这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再如库伦民歌《达古拉》的最初版本,产生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辖境内的敖兰沟屯,而新版民歌《达古拉》,则借用老民歌《达古拉》的腔调,产生在库伦旗白音花苏木巴达荣贵嘎查(现叫布敦喇嘛屯)。库伦民歌《却吉敖斯尔》,也因主人公“出生之地”和“公差之地”之间的时空传承,由当初哲盟地区的库伦民歌,而衍生出昭乌达民歌的情况。上文提到的库伦民歌《隋香》也是因为主人公的特殊迁徙经历,在昭乌达民歌中以《特古斯巴雅尔》的歌名流传了下来。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民歌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再生现象。

图3

图4

“出生之地”的叙事模式,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族游牧生活的艺术外化景观,更是故乡的山水和热土,在民歌中烙下的特殊文化印记。因为有了这种印记,民歌所到之处都能借助熟悉亲切的乡土气息流传开来,唤醒人们对故土的温情,让家乡的山水风光和自然之美通过民歌在人世间永恒的流传下去。与之相伴而生的“受困征战之地”等模式,其中含有的特定历史时期悲剧性内容,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衬托出民歌中的故土之美。借助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比任何时候都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蒙古人传统思维中的“落土似金子,饮乳似甘露”(ʊnsɑn ʃɔrɔː ɑlt ʊːsɑn ʊs ɑrʃɑːn)的真正含义。

二、“慧心巧思”的奥秘

根据现在库伦旗辖境内的地貌特色,以养畜牧河为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养畜牧河以南,为黄土覆盖的细土丘陵地带为主;北部地区,为沙丘连绵的粗砂砾地带为主。被人们称之为“八百里沙海”的塔敏查干沙漠,沿着养畜牧河北岸横跨在东西两个方向上,把库伦旗地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养畜牧河是库伦旗境内一条重要的河流。该河在库伦境内自西向东流淌,河的南岸以黄土覆盖的细土为主,河的北岸则以沙丘连绵的粗砂砾地为主。因此,养畜牧河南岸又被称作“细土之地”。“细土之地”土地广阔,土壤肥沃,黄皮细土广布,盛产荞麦,向来被库伦人视为宝地福地。由于此地的荞麦品质高,产量大,被视为库伦旗的特产,冠以“库伦荞麦”的称号。库伦荞麦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被誉为“健康食品之精华”,享誉世界。养畜牧河的北岸是被称为“八百里沙海”的塔敏查干沙漠。它向东西蔓延,把库伦旗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养畜牧河北岸的“粗土”上的库伦人,以及分布在库伦旗以北的奈曼旗等地的人,习惯上把养畜牧河南岸的细土区生活的库伦人说成是“来自细土的慧心巧思之人”(nɑrɪːn ʃɔrɔːn nɪɡt ʊls)或“来自细土的金声玉振之人”。

这种说法在库伦民歌中广泛流传,笔者少年时代便经常听人提及。现在看来,这可以说是人们对锡勒图库伦人或原库伦人心灵智慧的积极评价或高度推崇。为什么细土在库伦旗备受推崇?为什么细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会有如此美誉呢?从游牧文化的多元融合元素及生态学自然观视角解读库伦民歌,也许可以解开细土象征“慧心巧思”的密码。

“源自细土的慧心巧思”,是指库伦人与长期生存的特殊土壤、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的乡村智慧。这种智慧包含了库伦人艰苦创业的智慧,乐观向上的博大胸怀和即兴吟唱的热爱故乡文化的潜在意识。库伦旗作为多元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生活在其境内的人,既有当地的原住民,也有从外乡迁移至此的人。但库伦人历来不搞地域之分和氏族之别,生活中团结一致、互助互爱。如果库伦人之间“闹矛盾”,常用的“斗争”方式,莫过于通过赛民歌来一争高低。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在库伦人看来,就是在赛民歌的过程中,展现出驾驭蒙古族民歌、比图(译为“问答”)好来宝等文艺形式的高超技巧,这在库伦人看来就是“细土智慧”。因此,这种方式是全体库伦蒙古族民众公认和推崇的,胜利者会受到所有人的夸赞和敬仰。这种“细土智慧”解决矛盾的方式在库伦民歌中再现,被库伦民歌高度艺术化了。

笔者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库伦旗农村盖新房时,不仅有乡里乡亲出力相助的好习惯,而且一定要请来远近闻名的、手艺精湛的木匠做木工活。请来的木匠除了完成木工活计以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主持“上梁”仪式。该仪式中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抛糖”,即代表主人家向帮忙和庆贺的乡亲抛洒糖果的行为。木匠师傅会站在房梁上向下面的人群抛洒糖果、花生、糕点等,让人们去哄抢。人们哄抢的越热闹,象征着主人家新家庭的生活越红火。

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瓦匠、木匠们还要一唱一和,对唱民歌,以此激发参与者的热情,主人家会高度认可。这是库伦民间进行智慧大比拼的重要场合,是对一个工匠“细土智慧”的考核。此项活动不仅在盖房等集体劳动现场上演,在田间地头、牛棚圈舍等地也常常见到。

笔者对儿时村中一次盖新房上大梁时的场景尚有鲜活的记忆:家乡的两位长者互相对口先说几句比图好来宝,然后横座在大梁上的来自隔壁屯子的木匠率先开口挑起“矛盾”:

札呀嗨!真是那样吗?

五大河的八大桥,是哪个皇帝修的?

五千斤的城门闸,是哪条好汉举起的?

牛样大的黑斑虎,是谁用拳头打死的?

开弓放箭,是谁误杀了自己的儿子?

话音刚落,手握铁锹、站在下面的我们本家舅舅辈的宝先生,立即应声“回击”:

牙齿都没有了,喜欢高粱饭的你,

明明不懂好来宝,喜欢跟我攀谈的你。

明明没有了牙齿,喜欢吃糠饼的你,

明知自己心中无数,却爱跟哥哥闲谈的你。

札嗨!真是那样的!

五大河的八大桥,是唐王额祯修起的。

五千斤的城门闸,是好汉秦琼举起的。

牛样大的黑斑虎,是武松用拳头打死。

薛仁贵用自己的箭,误杀了亲生的儿子。

两人一上一下,一问一答,一争高低,对唱的内容,从夏、商、周到三国演义,再到现代的库伦荞麦赞,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既有历史知识的比拼,也有现实生活中插科打诨的问答,把围观的男女老少逗得捧腹大笑。

库伦人的这种“出自细土的慧心巧思”不仅开口就能即兴发挥作诗,而且还能把诗歌或民歌用自己的个人才华即兴唱出来。说到这里,我们想通过库伦细土地区(养畜牧河以南)民间艺人的具体统计数据,来进一步论证库伦民间所谓“出自细土的慧心巧思”的含义。

2013年出版的《库伦民歌荟萃》一书中,统计了一份库伦民歌名人录,其中来自“细土之地”的歌手有:米图(先进公社东通西嘎查人)、阿尔毕杰(扣河子公社海力斯泰嘎查人)、赵那木尔(巴音花镇巴达荣贵嘎查人)、额尔敦陶格陶(巴音花镇察哈尔嘎查)、乌云达来(巴音花镇楚仑翁查泰屯人)、赵仁钦(巴音花镇牌鲁尔嘎查人)、额尔德尼宝力格(巴音花公社苏斯屯人)、翁和尔(巴音花镇东通什嘎查人)、金赛(库伦镇朱占嘎查)、阿尤勒贵(巴音花镇查干楚鲁泰屯人)、特木热(库伦镇三家子嘎查人)、巴音仓(巴音花镇察哈尔嘎查人)、包妞(三家子镇三家子嘎查人)、额尔德尼朝鲁(哈尔稿苏木哈丹嘎查人)、领小(库伦镇哈尔稿嘎查人)、包其木格(额勒顺镇伯白嘎查人)、毛儒(额勒顺镇吉勒图嘎查人)、斯琴(科尔沁左翼后旗欧力镇巴彦浩特嘎查人)等,共有18位(这里按原书介绍的顺序排列,仅将生活在现库伦旗范围内的民间歌手计算在内,离开库伦到异地生活的著名歌唱家或歌手艺人等未计算在内)。

这些民间歌手,是库伦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他们长期生活居住在库伦旗辖境内,曾被库伦旗文化馆邀请参与过库伦民歌的录制工作。他们是二十世纪以来,为库伦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民间歌手中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年龄最大者阿尔毕杰先生生于1907年,青壮年时期,曾在唐古特喀尔喀王府当过歌手(可参阅博·朝克吉乐图 主编,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库伦民歌荟萃·蒙古文》一书,第164页之详述)。

我们若对上述18名库伦民间歌手,按其祖籍家乡进行统计的话,白音花镇籍歌手共有9名(其中把先进的1名计入白音花籍);库伦镇籍歌手有3名;额勒顺镇籍歌手有2名;来自三家子镇、哈尔高苏木、扣河子镇的歌手各有1名;科左后旗籍歌手(据称该歌手父母均为库伦人,都在库伦乌兰牧骑工作过,专唱库伦民歌的歌手)有1名。按“细土之地”和“非细土之地”的划分标注来看,来自于养畜牧河以南细土区域(包括旗政府所在地库伦镇及再往南的白音花镇、扣河子镇等地,文中将称“以白音花镇为中心的区域”)的民间歌手共有15人,占总数的83%;来自养畜牧河以北非细土地域的库伦民歌手共有3人,只占总数的17%。虽然这个数据的精确度并不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长于演唱库伦民歌的歌手,绝大多数都来自“细土之地”,因此他们被视为具有“细土的慧心巧思”。可见,这所反映的“源自细土的慧心巧思”的文化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从自然地理环境出发,结合上述关于库伦民歌自然地理特征的论述,就库伦地方文化生态圈(体系)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出:库伦民歌地域文化圈(体系),主要以巴音花镇为中心,包括旗政府所在地在内。“细土之地”确实哺育了善于演唱库伦民歌的歌手,这些歌手是“慧心巧思”的代表。这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库伦民歌领域“源自细土的慧心巧思”文化现象。

另一种库伦地域特色文化,安代文化圈,主要集中在养畜牧地区,这是典型的游牧经济文化模式的代表性艺术形式;而库伦第三种地方特色文化—萨满(博)文化圈主要集中在位于粗土区域的额勒顺地区,也就是说萨满博文化主要存在于塔敏查干沙漠以北的粗粒土(砂砾)地域。关于库伦安代文化圈的问题,已被学者研究证实。关于库伦萨满(博)文化圈的论证,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得到证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源自细土的慧心巧思”文化现象是库伦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予当地民间艺人的一种“恩赐”。这种文化现象既丰富了库伦民间歌曲的内容,又催生了库伦民间歌曲异样的风采。

三、“良驹是灰驴”的文化解读

库伦地域流传着一句“良驹是灰驴,良食是荞面”的谚语。该谚语总结出库伦地区盛产“荞麦面”和“灰驴”的事实,这一说法的本义,没有太大的问题,准确反映了库伦地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动植物情况。但从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上来说,“良驹是灰驴”中的“良”一词,在库伦蒙古族的理解中,是“用惯了”或“用得顺手”的意思,不存在汉语中“赏识”或“喜欢”的含义;荞麦,是库伦地区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种植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农业品种,适应于库伦地区的水土,是深受库伦人民喜爱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说它“良食”是无可争议的。库伦民间有很多关于荞麦的传说、好来宝、诗歌等。如库伦好来宝《荞麦颂》是代表作之一。

关于毛驴这种家畜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库伦地区使用的,我们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关于毛驴为什么会被在库伦地区使用,库伦蒙古族中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九头黑魔王率千军万马侵扰此地,天王老爷一怒之下,命令吉祥天女神“降伏恶魔”。于是吉祥天女神乘着骡子下凡,镇压了恶魔,消灭了妖师,驯服了恶魔所骑的驴骥(为毛驴做骥),赐给老百姓,然后就回去了。民众商议为天女神建庙,于是动用八匹马八十辆车从外地运送石材和松树进库伦,却因力气不够而迟迟完不成任务。于是,只好动用从魔军缴获的驴子,因耐力十足,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运完了全部材料,按计划建起了一座大寺塔,老百姓就把这些驴子称之为“天女神所赐的宝骥”。从此传说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三点:一是库伦旗启用驴的时代,与库伦喇嘛旗大量建庙建塔的时代有很大关系;二是库伦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驴比马更加耐用;三是驴是黄教喇嘛们的主要乘骑,比马更为实用。“库伦驴不仅体格结实,力气大,经济耐用,而且寿命长,活动敏捷,皮糙肉厚。”因此适应了库伦地区遍布的沙漠、沟壑、丘陵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符合当地人的实际需求。

库伦民歌之喇嘛情歌中常常遇到不做正事的大喇嘛“骑着灰驴,走在乡间小路”的语句。库伦民间传说中“武功高强的喇嘛背对乘着一头灰驴,用狡猾的黑萨满射出的天箭,将其打伤打残”(的故事。还有锡勒图库伦喇嘛传说中有“吉祥天女神常骑无任何标志的三眼黑骡”之说。可见,驴这一家畜之所以在当地被广泛使用,与喇嘛教有很大的关系。

但库伦民间对驴从未产生过任何赞美感。库伦民间故事、民歌、好来宝中很少见关于驴子的传说,如果故事情节与驴子产生关联或被提及驴子,那它基本上是喇嘛或萨满(多数是作恶的)的坐骑,或者是游手好闲之人的坐骑。这与蒙古族传统观念中对驴子的看法基本一致。

库伦民歌对驴的喜爱并不高,相反,赞美骏马的歌谣却很多。库伦民歌《黄骠马》中唱道:

在杭盖上出生的马,是黑骒马的驹,嗬咿—

曾未被驯化和驯养过,是我可爱的黄骠马哒,嗬咿。

在高地上出生的马,是白脸骒马的驹啊,嗬咿—

曾未被圈养和束缚过,是我可爱的黄骠马哒,嗬咿。

当我们出猎沙兔之时,有配合主人打猎的本领呀,嗬咿—

在我们周边两个旗内,是有冠军头衔的黄骠马,嗬咿。

当我们猎杀沙狐之时,有猛追赶上的好本领呀,嗬咿—

在我们邻近的两个旗内,回回拿大满贯的冠军呀,嗬咿。

这首作品生动赞美了黄骠马善于捕猎、长于奔跑的本领,是主人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将马主人的自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蒙古族对马的深切喜爱之情。其他的库伦民歌,如《灰白色走马》《小红马》《乘红马》《调皮的红马》等,以及库伦民间传说“一日跑千里的宝马”,都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蒙古马,歌中充分显露出和马肝胆相照的信任与依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在库伦游牧文化和自然环境之下形成的“良驹是灰驴”这个熟语的真正含义。当然,此说法是外旗人在概括库伦地域特色文化时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表述很容易给不太熟悉库伦历史文化的人造成一些误解,所以我们在这里借库伦民歌的生态文化学分析,通过从反方向的推理论证,解惑了上述熟语中的歧义。诚然,库伦人把驴子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对它的爱护并不逊色于其他家畜,但在库伦人的传统观念和认知中,驴子始终取代不了蒙古马的地位,也从未取代过蒙古马的地位。也就是说,驴子从来不是库伦人心目中的“良驹”。

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其最大的外部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本土文化之间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事实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乡土之情,蒙古语中常说的“落土为金子,饮水为甘露”(ʊnsɑn ʃɔrɔː ɑlt ʊːsɑn ʊs ɑrʃɑːn)的谚语已证明了这一道理。库伦民歌与库伦沙漠、黄土、河流和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汇交融,不仅能使库伦特有的地貌特色随民歌演唱而风靡全球,同时也有助于让库伦民歌艺术在祖国大家庭的呵护下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四、结语

经济文化模式与自然生态观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自然生态与文化人类学相互渗透结合的产物。简言之,通过实地广泛的田野调查,探讨库伦民歌所反映的当地游牧文化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适应关系等,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下来的库伦民歌(谣),凝结着库伦人的智慧,是文化技艺的结晶,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民间歌曲的独特内容、思想、风格和文化内涵。

①笔者认为,东蒙民歌包括:科尔沁民歌、昭乌达民歌、蒙古贞民歌、库伦民歌等地域民歌群体来组成。库伦旗在历史地域上不属于科尔沁,但后来由于其文化的属性,人们习惯性地将把库伦民歌划归科尔沁旗民歌进行研究。

②演唱者:包金花(1942.10.-),系歌曲主人公“却吉敖斯尔”侄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哈尔高哈图奥伦村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荞麦市级传承人。采录时间:2021年8月。正文中的唱词,为笔者翻译。

③演唱者:杨铁龙(1965.4.-),男,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著名胡尔齐、民间艺人、歌手,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官员,非物质文化遗胡仁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采录时间:2015年8月。正文中的唱词,为笔者翻译。

④讲述人:巴·嘎日迪(1944.10.~2020.4.),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人。地方文化学者,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协退休干部。采访时间:2014年9月。采访者:笔者本人。

⑤汇聚:蒙古语叫做“ʧʊɡlɑrɑl”,这是概括库伦地域文化特色的特定词语,呼日勒沙教授在库伦文化研究论文中曾把此词译为“汇聚”,我们在论文中沿用此译法,此词将在本文中多次被使用。

⑥正文中所引唱词,由笔者根据记忆翻译。

⑦“良驹是灰驴,良食是荞面”,是具有库伦地方特色的谚语,蒙古语称“sɑin ʊnɑː sɑːrɑl əlʤiɡ sɑin bʊdɑː sɑːɡın ɡʊrl”。

猜你喜欢
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