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花
摘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培育学生价值观、法治素养、健康生活观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既要完成课程使命,也要勇于承担起其“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任,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为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渗透
引言: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学生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石,承担着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在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和时代发展需求相接轨,牢记教育使命,不忘教育初心,在课程中始终围绕着“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以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为基本指导理念,以课程为载体,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品德、有好习惯且心智健全的时代新人,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就是要把“德育”作为中心环节,通过正面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感化、激励,而“树人”就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通过采取有效手段达到改造人、发展人、塑造人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师大座谈会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指标。”这充分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视性。初中是学生的青春期,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该阶段一方面由于学生思维上表现出的独立性而极易产生“叛逆心理”,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而极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侵害而步入歧途,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及时给学生传递目标发展理念,渗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避免其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奠基。同样,立德树人教育也是养成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前提,是促使学生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有力武器。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让学生既具备诚信、友善等核心品质,也具备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等美德,让其成長为具备高素质、高品德的新一代年轻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修养,重视言传身教
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者,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必须遵循基本的师德规范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达到以身作则的目的。教师是最直观和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生鲜活的榜样。因此,法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此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 “信其道”。因此,法治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行,重视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时刻秉持“严谨、坚韧、负责”的品格,用这些品格吸引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
(二)挖掘教材教育元素,实现学生的思想沁润
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备众多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法治教育、健康生活习惯的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使其和知识点教育两两结合,让这些素材得以有效应用,既完成知识的传递,也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养、民族观念的塑造。因而,法治教师应以教材为核心,具备教材全局观,以课本为载体挖掘其隐含的立德树人教育元素。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动物”为了生存而不懈奋斗的视频,如干涸的沙漠上,一颗种子破土而出,非洲大草原上,大象为寻找水源而迁徙...种种现象,有效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学会思考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再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讲解,如“邓稼先开发核武器”“钱学森毅然回国”,通过这些光辉人物事迹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
(三)利用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石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在案例中受到启发,通过案例和课程的连接,内化所学知识,学生能够在案例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案例,以案例为介质,无形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渗透。
以人教版八年级第五课《做守法公民》中的“预防犯罪”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到“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时,可以PPT投影案例“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窥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云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根据案例,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1.请说材料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3.陈某的犯罪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让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充分合理的评价。这几个问题设计得环环相扣,通过学生分析、讨论,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懂得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懂得了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通过生生、师生、案例的共同作用,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让学生深度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纪守法,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每一位课程教师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育人责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顾此失彼”,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勇于承担起“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任,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加强对课本中立德树人教育素材的挖掘,并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去感染学生、去引导学生,从而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知识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双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慧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J].新校园,2021(11):44-46.
[2]吴明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思考[J].新课程,2021(29):3.
[3]赵宝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