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羲
脑梗死又被叫做“脑卒中”,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多见,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并有年轻化的趋势[1]。现阶段,临床在治疗脑梗死的方法主要是及早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溶栓、抗凝药物。但是,因为适合溶栓的窗口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所以许多患者在错过窗口期后,即使治疗很全面,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改善其功能缺陷,是治疗的重要步骤[2]。在中医学中,将脑梗死归为“中风”范畴。痰湿较多为主要病因,其证型多为痰瘀阻络型。此次研究应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恢复期痰瘀阻络型中风,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现详细表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 月~2020年6 月收治的80例恢复期痰瘀阻络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5 岁,平均年龄(65.3±4.5)岁;病程10 d~8个月,平均病程(67.3±57.6)d;合并高血压病34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21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7 岁,平均年龄(66.5±5.3)岁;病程12 d~7.5个月,平均病程(59.7±60.1)d;合并高血压病32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痰瘀阻络型的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病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认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中老年患者,多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后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时间>24 h,头颅CT或MRI显示脑部缺血灶;病程1 周~6个月;辨证分型为痰瘀阻络型;治疗依从性好,未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③伴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④伴有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康复训练、积极控制基础病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基本方药:桃仁12 g、红花15 g、当归20 g、生地15 g、川芎10 g、白芍15 g、姜半夏12 g、陈皮6 g、茯苓15 g、炙甘草6 g、大黄15 g。若心神不宁,夜寐易惊加龙骨、牡蛎各25 g,珍珠母25 g;梦多加合欢皮20 g,夜交藤25 g,远志15 g;烦热不眠,急躁易怒加栀子15 g,柴胡15 g,牡丹皮15 g;心悸胸闷加瓜蒌12 g,薤白l4 g,郁金20 g。(以上中药均来自于本院中药房,按正规方法炮制)1 剂/d,水煎至300 ml(医院统一煎服),分2 次早晚服。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按时规律进餐,避免烟酒、浓茶、咖啡。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疗效根据NIHSS 减分率判定[5],治愈:减分率>90%;显效:减分率46%~90%;有效:减分率18%~45%;无效:减分率<18%甚至增加。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用自动血流变异测定法测定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红细胞压积。③记录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包括意识、上下肢运动、语言、共济失调等11 项,总分0~42分,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比较两组BI 评分,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安全性观察:记录患者是否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 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 评分、BI 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NIHSS 评分、BI 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出血和缺血性这两大类,而脑梗死是因多种事件导致的中枢神经缺血,致使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以相应的缺血病灶的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中风的恢复期规定为从发病开始计算,直到10 d~8个月内的时间段。患者在度过急性期的危险阶段后,其大多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后遗症。所以恢复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治疗,缓解患者的上述症状,恢复一定的器官功能,延缓进一步的恶化趋势。中医考虑,中风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是气血阴阳亏虚,标是风痰火瘀。而现代人群主要以痰瘀阻络型中风为主,所以治疗以祛痰化瘀、活血通络为主[7]。此次研究应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进行治疗。其中,二陈汤可健脾燥湿化痰。方中半夏可燥湿化痰,白术和茯苓可健脾化痰,天麻可平肝潜阳,陈皮可理气祛痰。而桃红四物汤既可养血又能活血,虚实同治。方中川芎可行气活血,桃仁和红花能活血祛瘀,丹参有舒经活络的能力。良方合剂,可共奏祛痰化瘀、活血通络之效[8]。有关试验[9]证实,中风的原因可能和机体的炎性反应关系较大。炎性因子之中,比较多见的是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其可以诱发补体系统,从而加速分泌大量合成碎片,包裹在低密度脂蛋白周围,导致其黏性增加,氧化能力加强,破坏管壁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则属于炎性细胞的合成物质,对神经的破坏能力较大,可突破血脑屏障,而浓度的变化可以决定其对神经系统破坏程度。白细胞介素4(IL-4)可以加速机体的免疫应答,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合成,既能诱发炎症,又可以消除炎症。但是前者的作用要大于后者的作用。所以其浓度增加会加速细胞的破坏。根据近代药理试验证实,桃仁、红花和川芎都具有消除炎症的功效,可以延缓细胞的破坏[10]。所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可以降低中风患者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此次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于治疗痰瘀阻络型的恢复期中风患者,其临床效果明显。而且,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能显著修复中风患者的相应病灶的神经功能缺陷,增加其能力恢复的程度。考虑其机制,可能是因为多重手段可防止大脑缺血,并增加其再灌注的程度,防止脑细胞进一步损伤,保护大脑细胞和神经,从而改善其神经传导能力,其相应的部位功能得到加强。血液的成分原因也是干扰脑部供血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果血液过分浓稠时,其流动的阻力也上升,导致血液淤滞,增加梗塞的程度。而此次试验的结果证实,其治疗组的患者血液流变参数比对照组要明显好转。根据近代药理试验证实,川芎、白芍、茯苓可明显改善其血液流变特性,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产生栓子,能减轻小血管的血流阻力,改善其血液动力学。从本研究可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 评分(8.73±1.28)分低于对照组的(12.38±2.16)分,BI 评分(73.31±10.68)分高于对照组的(56.63±11.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可显著改善恢复期痰瘀阻络型中风患者的症状,其效果明显,而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