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糖尿病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长期高血糖。因为体内血糖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壁变窄,从而使患者血压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极为危险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血管疾病,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律的生活,导致长期摄入过量糖,无法保持足够的运动,容易引起糖尿病和高血压。现在,阿司匹林是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动脉硬化可降低血糖和血压,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阿托伐他汀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具有抑制心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水平[1]。本文选择本院2018年1 月~2020年12 月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 月~2020年12 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7.67±6.78)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12±2.01)年。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7.37±6.88)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24±2.1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50 mg/次,2 次/d,治疗4 周。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次,1 次/d,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血糖指标(FBG、2 h PG)、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和血糖均达到正常范围,相关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和血糖均降低,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相关症状改善;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性血压升高的疾病,其会引起脑卒中、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病因复杂,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高血压进一步进展可出现动脉硬化,这是因为血压长期过高,会使血管壁冲量增大,引起内膜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后血液中的脂质更易沉积于血管壁,最终导致动脉硬化。而2 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属于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患者经常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可发生一系列恶性并发症,导致致残率高,甚至危及生命。研究显示,在临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药物干预能明显提高疗效,加强对慢性疾病的控制[3]。
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药,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而高脂血症是目前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有调脂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阿托伐他汀能抑制肝内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提高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数量,可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由于血脂水平的升高,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各项血脂指标(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降脂药,可作为间接辅助治疗的手段,能降低患者血脂,一些学者认为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可能产生协同作用[4]。
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FBG、2 h PG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稳定,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导致蛋白质和脂类代谢异常,损伤神经、血管和靶器官,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所以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水平,还要调节血脂,防止血栓形成[5,6]。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环氧合酶(Cox)-1 活性部位的多肽链上的不可逆乙酰化作用,使 Cox 失去活性,有效阻止花生四烯酸(AA)的增强,并将其转化为血栓素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7,8]。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高选择性、高竞争力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及HMG-CoA 还原酶的合成,降低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脂质沉积的发生率。动脉硬化可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进而导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动脉硬化不仅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而且与血栓形成、血小板过度活化等因素有关。积极干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状态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进展。本研究结果可见,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联合阿托伐他汀片和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疗效,有效控制血糖、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理安全性高。但本研究因受到时间和样本数量的限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