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肖郑 陆茵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探讨“双高计划”支持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提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分层次培育教师、构建校企合作基地等举措提升教师能力,为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创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14-05
2019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这是我国在全面认识高职教育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为推动高职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国家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决策性部署,为培育与组建高水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在“双高计划”支持下创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整体提高学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综合办学能力。
一、“双高计划”支持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作用
(一)有助于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职教20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同时还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持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可见,职业院校要改革,必须先从教师层面进行改革。“高水平”意味着职业院校教师要往“能工巧匠”“企业工匠”“教学名师”“国家大师”等高层次发展,强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能够进行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开发、实训内容更新及独立完成实训教学等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检验教学质量。“结构化”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可由不同层次、岗位、技术分工等的教师组成,包括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企业专家等,依托校企深度合作,组建校企双元结构导师团队。“模块化”教学注重对知识内容的归类与把控,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教学方法的制定和设计更为细致,特别是“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出台后,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共建在线精品课程等。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参加科研和生产工作的机会更少,教师实操能力普遍不高,难以承担实习实训类教学任务。而企业可为教师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教师结合自身已掌握的专业理论,将技术技能巧妙融入教学中,能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应用水平。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项目成员对教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申报省(自治区)级、国家级奖项,进而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能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双高计划”支持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教科研成果转化等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创新团队的支撑,形成以“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为中心的核心力量,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二、“双高计划”支持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迎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顶层设计处于摸索阶段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尚未健全,暂时没有可供参考的框架及措施,高职院校对团队建设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如何规范、激励等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难确定,对应的配套教材资源、设备资源及培训专家的水平要求不明确,教师教学能力及技能水平提升的标准难把握等,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确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的最终效果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各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团队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学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为博士以下学位,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人才的引进大多要求有高级职称且有企业实战经验,而这方面的人才拥有博士学位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有限,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部分教师几年没有进行科研立项或储备职称资料。另外,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合作意识薄弱,难以保证教师团队科研质量。尽管学校布置了相应的科研任务,但实际完成的较少;在申请课题及担任课题研究时,大多数教师是个人作战,不利于团队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整体提高。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互聘互兼效果不明显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路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有一定的要求,即构建相互促进、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的校企共同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企业技术人员很难真正参与到师资培训中,一方面是缺少政府引导性政策及相关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是高校为企业以及企业兼职教师所制订的激励措施有限,难以吸引能工巧匠、企业精英参与高校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
三、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实践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在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指定的专业团队验收中获得“优秀”。示范特色项目建设以来,建筑电气专业群集“智能、节能、测量、设计、装饰、管理”专业为一体,以提高“八桂工匠”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共享实践教学中心,通过专兼结合,打造了一支校企双兼的共享型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创新型技术人才,在“雙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机制、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图1),为学院2019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制订“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形成保障机制
为了有序、有效组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院的人事、科研、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共同制订了《高水平“双师型”团队建设与管理规定》,团队以“产教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团队成员选拔、项目申报、考核、择优、晋升等方式,培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保障团队建设顺利进行。
1.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
学院鼓励通过按需设岗、精准引进的方式吸引学术造诣高、专业技能强的成员实行跨单位、跨专业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坚持目标导向,补齐短板,积极完成项目研究、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工作,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将项目融入教学中。通过深入学习理论及开展技能研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由院领导、专业带头人或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企业名师、技能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作为团队成员,组成结构化教师团队。通过强强联合,互学助长,提高团队专业技能水平。
2.确立团队研究方向
“双师型”教師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某一重点研究方向,在某一领域探索其创新潜力及发展潜力,提出创新思路、方法和技术。创新团队须有良好的工作技能和条件,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有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能够对学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项目负责人须填写《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任务书》,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3.建立项目管理及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采用目标和管理过程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实行学校、二级部门、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周期为3~5年。考核期间,实行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管理制度。对团队,考察其对产业的贡献度、参与度、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分值权重。对团队成员,设置不同的目标及标准,考察其在教学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业绩。通过考核制度,保障学校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建设的成效。
(二)分层多元化培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分层构建结构化队伍,打造专业领军团队
团队主要由学科带头人或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及企业名师等组成。首先,通过实施精准培育,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进修、企业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和科研工作等,扎实开展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工作。柔性引进行业技术专家,成立专家工作室、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建成以行业专家为引领的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效提升专业带头人团队合作能力、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其次,培育技术精湛的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让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进修、企业实践和承担教学科研项目,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及教学水平。最后,聘请兼职教师及企业导师参与团队建设。邀请知名企业进校共建项目中心、校园公司等,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聘请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鼓励专任教师与企业名师开展师徒结对,探讨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方法,有效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
2.多元途径提升教师技能水平,打造工匠名师
第一,教赛融合,历练成型,打造教学领军人物。通过比赛推荐选拔新进教师或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以专业授课、教师公开课、教案听评比、教学资源开发、混合式课程建设等方式实现“传、帮、带”。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校、企、行”三方联动培训,通过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培训、项目技能操作培训、课程开发技能培训等方式,以骨干教师为标准促进新进教师、青年教师成长。以学院为教学工作坊,以优秀教师为坊主,实施同伴互助学习,定期开展教学沙龙、优秀案例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依托“校赛、区赛、国赛”三大体系,构建“教—赛—教”赛教融通机制,实行以教学项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成果评价为审核指标的“四对接”,打造教学领军人物。通过“转型 熟练 强化 提升”四阶段的提升(如图2),以新技术为依托,用进阶的方式,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长,形成“课赛融通”螺旋式、重实践、全方位、多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近年来,团队多次参加省(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并屡屡获奖。其中,在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学院骨干教师的作品《慧眼识筋,础砌成宇——建筑基础识图与构造》获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实现了广西高职院校在该项比赛中一等奖零的突破。
第二,参与课题申报,提升团队教师科研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教学水平,学院鼓励并支持团队老教师积极申报课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比如,目前团队教师深入了解“1+X”职业技能证书的国际标准、考试标准、考点及要求,已完成5项“1+X”职业技能证书试点申报,并进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申报,既优化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双证”毕业的困境。创新团队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群体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青年教师学习最新技术,参与专业技能实践,掌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及时转化研究成果,如通过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编写教材等方式将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学院为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的策划、孵化、申报、实施、宣传等提供支持,对高水平创新团队成员在国内外进修、教科研项目及成果奖申报、人才培养及选拔上给予重点推荐,加大力度提高团队的教科研水平。
第三,以专业群为中心,开展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促进教师团队应用信息技术及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制作技术,推广跨区域同步课题建设案例,完善实训工作页、微课、视频等,丰富资源库,完成线上混合式教学项目,以专业群结构构建教学资源透明化共享平台,实现项目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学院线上混合式教学课程覆盖率为80%,为全校师生提供大数据大范围导学功能。企业技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项目,如团队参与广西七三科技有限公司关于“广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矿建工程”BIM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实地考察、方案设计、讨论、技术操作研究、项目竣工验收等的合作,作品成果获第四届“创科杯”中国BIM技术交流暨优秀案例作品展示会大赛院校组一等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训,在竞赛中教师与企业导师各自发挥特长,共同探讨竞赛方案及技术要领,团队指导学生参加“BIMVR及装饰VR挑战赛”获特等奖。可见,通过团队协作和运用科技方法,能有效提升团队专业技能水平。
第四,开展技术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学院办学条件及创新团队教师技术技能,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服务,如承担行业企业BIM技术培训959人次;开展BIM技术应用经营培训班,培训校内外师生60人次;承办“金课”建设新范式2019年全国虚拟仿真教学信息化实践应用体验班,培训校内外人员57人次;为桂林丰源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桂林供电局110kV乐园(华侨)送变电工程提供BIM技术应用咨询服务;为广西区域内住宅区客户设计室内装修方案十余项;参与深圳市同立方科技有限公司“楼宇智能化3D仿真软件”研发;等等。同时,团队教师参与学院五象新校区建设,初步审核设计图及施工图,建设及验收主体结构,检测及验收进场材料等。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方面,彰显了学院的师资力量,起到了团队建设示范作用。
第五,制订教师发展计划,打造高水平国际名师。首先,学院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既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学历结构,也有助于推动学院“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重点项目建设。其次,通过与知名大学及人才培养中心合作建立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分批次输送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基地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管理水平,为培养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奠定基础;最后,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到国际知名大学访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对高职院校来说,构建校企合作基地,推进教学与产业深度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业界真实场景相脱节的问题,也有利于加快“双师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训中心,拓展“双师”培养路径
通过专业群优势,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学中心,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培训、职业竞赛、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培训服务形式,拓展“雙师”培训路径。学院可以选拔及资助一批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重点培训,企业导师也可以入校指导实习实训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实践生产,结合实际项目操作,进行科研申报,企业也可以利用与学校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训。目前,团队成员参与了广西电工作业实操考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广西电网公司联合制订各项安全培训考核标准,同时对校内外学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项目认证,这也响应了国家关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认证的相关政策。依托技术研发中心,教师可承接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带领学生进行技术创新,还可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升教师团队的技术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教师可参与企业相关技术标准制订,在生产性工作中强化技术技能,也可参与企业专业岗位资质的认证培训及考核工作,获得校企双方认可的“双师型”教师资质。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技术技能,参与社会技术服务,无形拓展了“双师”培训的路径。
2.通过建立专家工作室,打造校企互聘双兼的创新师资团队
学院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其中与广西宜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众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学院共建了智能建筑专家工作室;与广西七三科技有限公司、桂林丰源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在学院共建了BIM技术专家工作室;与南宁市巴比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建了文化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心。依托“两室一中心”的构建,引进高级工程师3名、企业技术骨干6名,培育骨干教师10名、青年教师20名,形成了首席专家指导下的校企协同共享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带动了专业群往高层次方向发展。学院还与深圳市同立方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北京睿格致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工程教育事业部等几十家行业公司合作,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深度融合。
3.依托课程教学及专业技能实践指导,打造校企互聘双兼的课程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战型”专业培训基地,能够实现课程教育与技术技能实践的结合;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能打造教师发展全周期“菜单式”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融入企业生产,能让教师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及岗位动态,掌握专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行业高标准共同研发师资认证,共同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共同开发新教材、信息化教材、活页教材,共同构建教学资源库等,让教师无缝对接企业新标准,充分发挥“产”与“教”的优势,打造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尽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在“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标准及“双高计划”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还需深化团队建设,如通过校企融合开展“1+X”证书教材开发;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动态教材;以企业、行业标准开展“三教”改革;将企业案例融入教学中,用企业高标准考核教师等。只有教师队伍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托“双高计划”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队伍,才能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绿色智能建筑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编号:2021KY13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小玲(1984— ),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装饰设计和高职教育教学;肖郑(1982— ),广西永福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技术;陆茵(1978— ),广西岑溪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和自动化。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