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之上进行的综合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使用缺陷,使得当前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全面发挥作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面临教学层面的多种阻碍。本文就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问题展开分析,阐述教学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对策,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主轴,以学生为主体,以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学形态。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第一个特征是综合性,综合性学习除了与语文基础知识相关联以外,还包含生活实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其次是生活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以贴近生活为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再就是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开发活动,教师以辅助者的姿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后是合作性,综合性学习同时也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学生的合作学习来落实教学活动。最后一个特征是开放性,综合性学习鼓励学习活动可以走出课堂,让语文学习的场地不仅仅固定在三尺讲台上。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系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核心素养最基本的特征强调的是综合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单单指某一个学科,其具有多学科的张力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小学语文的来说,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在语文学科上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也能实现综合性学习。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落实,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2.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被视为基础教育的DNA。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的实施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准备工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想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
1.教师专业性不足
语文综合性学习外延较广,涉及的知识丰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目前教师的专业素养仍有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局限、理解不清晰,甚至与其他课程产生了混淆或认识上的偏差。第二,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无法解答的情况,可见教师基本语文素养仍有不足。第三,教师缺少必要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具体表现为未能考虑将语文教学与跨学科知識相融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缺少多元化设计。第四,教师缺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解读和研讨,在设计上理解不深,在教学中简单操作,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2.教学主动性不足
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应试现象,在长期的语文不良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并未发生明显的转变,影响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因此,学生会表现出对一些学习活动的不适应,部分班级会呈现出整个课堂或学习活动不活跃,学生不主动、积极性不强和教学成效不高的现象。从课堂交流讨论层面来看,有些小组讨论的非常激烈并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而有些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很少有人发表观点,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参与讨论,课堂较为安静。同样地,类似的情况也很多,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合作开展成果颇丰,但有的学生还是比较拘谨,导致合作开展不理想,有限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特别是在需要小组分享交流结果时,课堂往往呈现沉默状态,学生很少会主动站起来回答,基本上都需要老师点名。
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思维局限
第一,教师过多参照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议,经常根据书上安排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教学仍然以讲授课形式为主,缺乏灵活变通能力,并没有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第二,上一次课程改革与教材的改版已经有很长时间,有些内容和建议已不太适用于当前教学,但是教师并不能完全摈弃不实用的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因循守旧,重阅读、写作而轻综合性学习,重视自身经验而忽略新的思想,教学习惯并没有改变。第四,学校和社会缺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支持和补充,也阻碍了教师对这一板块教学设计创新。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一方面是教学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动态的改进思维,进而影响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学生学习过程经历的获得。
2.教学能力的限制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班主任,不仅教学任务繁重,还要顾及班级管理。在语文教学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教学形式,对小组讨论、独立探究等新的活动形式较少关注。另外,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的课时较多且占比较大,教师特别关注这些课型教学。学生也因为对文本特点分析相对困难,在课堂上经常会存在紧张、担忧的心理。在这些课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氛围相对压抑、枯燥。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降低,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不主动的现象。还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家长关注成绩、教师关注个人绩效、学校关注综合实力评估、年段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之中仍存在部分应试现象。教师过于看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未曾思考过改变现在的语文教学氛围
3.教学方式的阻碍
在教学环境上,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主要是在教室中开展的,教室中的座位是固定的,学生自由走动进行组合相对困难。教室空间局限性限制了教师的良好的情境创设,有的教师会借助多媒体、图片、讲述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虚拟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进入情境,但还是与真实生活情境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三方面的原因,教师很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体验性和观察性的活动,教师基本上不会去实施,因此在教学中与生活真实情境的结合较少。其中仅有少部分教师会关注到情境问题,但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课下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街头错别字,最终呈现只是学习结果,看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情境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迁移能力培养不足,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情境之下,学生对日常学习方法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欠缺。
五、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对策
1.教学资源开发
以教材来说,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也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通过主题活动,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得以展开和升华。在选取综合性学习主题时,可以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讨论协商,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问题意识,进而确定合适又有意义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明确方向。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后,学生对爬山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以爬山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查阅资料,摘录对爬山虎的细节描写、制作手抄报等等,将同学们突发奇想进行课堂成果展示。除了在课堂上以教材的课文为依托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还应有效利用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内容,确定主题。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单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但是每个语文园地都以展示台的形式进行了拓展,这其实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上都有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中三四年级是每册两次的频率,作为语文园地的版块之一,五六年级则是以整个单元的方式呈现。从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版块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教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载体,以教材为生长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向外发散,积极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培養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式。
2.教师引导正位
教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引导者,把握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非常的重要。首先,处理好师生角色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讲授和活动的分配,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自主探究,都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现经验内化。其次,适度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学情充分了解,区分是否需要指导。另一方面,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只需明确学习活动要求以避免主题偏离,接下来的组织、策划、研究等内容均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创造性。如“编童话”活动,教师只需学生指导学生明确童话的特点和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以往读过童话故事的范围,并且不要过多进行举例。举例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思考而造成思维局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最后,适时指导。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例如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中的交流片段,教师若提前做好诗歌创作的指导及朗诵指导,最后朗诵会呈现的效果会更好。
3.教学情境创设
首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境主要以虚拟情境为主。虚拟情境是指利用文字、图片等形象化的手段构建逼真生活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虚拟的情境创设目标性强,可以为具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量身定做,更容易聚焦活动任务,在时间和内容上可控性强,便于操作。例如,以《鲁滨逊漂流记》中“荒岛求生”这一专题,利用文字、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逼真的荒岛情境,围绕荒岛生存这一任务,学生需要解决选择伙伴、配置设备、在荒岛上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虚拟情境创设,可以将一个实际生活中很难遇到却真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融入其中,运用技能与智慧解决问题。其次,真实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应结合实际情况,适机设计。真实的情境就是指学生真实生活的世界,如校园、社区、其他文化场所等等。虚拟的情境虽有目标指向强、高效可控的特点,但不管多么逼真的情境,都不同于真实的世界,没有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为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设计真的情境,让学生直面生活,感受复杂、多变、丰富的生活。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与安全问题等因素的考虑,小学语文综合性真实问题的设计应以校园为主阵地。校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蕴藏着丰富的活动资源,且对于师生来说,这里是最熟悉、最便捷的地方,有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开展[5]。当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逃避校外情境,校外情境的设计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经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但其情境较为复杂,组织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因此,语文教师在选择校外情境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次数上,严格控制、宁缺毋滥。
六、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教师要把握好综合性学习策略,确保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明确目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创建综合性学习活动与探究实践面临的困难,比如教学思维、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方式上的阻碍,并可以从教材教学资源开发、教师教学引导正位以及教学情景化创设入手,来实施综合性学习课堂,确保学生能收获知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巧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9(27):1.
[2]童慧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20.
[3]王延洲.让语文教学"动"起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00(010):61.
[4] 陈世璇.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2):2.
[5]孙长江.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21(15):2.
作者简介
郭春(1973.03-),湖北荆州;本科;中一;教材教法;核心素养与小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滩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