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生态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4-11 16:49黄博研赵海英
科技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黄博研 赵海英

摘 要:新一轮的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秉持生态课程模式的教学理念,引入、实施生态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个性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加充分的资源,将教学与课堂生态化有机结合,形成多元的评价方式体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顺应个体发展规律,走好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是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状况进行剖析,以新时代核心素养为基本点出发,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态课程模式在实际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可行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生态课程

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培养人才为教学目的,在素质教育普及的形式之下,要着重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个人能力。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模式,要积极培养有关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生态课程模式下,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精神魅力。在贯彻好生态教学理念后,研究教育者如何将此种课程形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以及构建起生态课程模块。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地理生态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从传统的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观念中脱离出来,明确人生前进方向,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从实证手段对地理“生态大课堂”地理教学模式问题的研究,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加以拓展;从新课程中如何进行中学地理教学以及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践并深入推广新课程的问题方面来探索地理教学,可以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1]。

一、生态课堂

(一)生态课堂内涵

“生态”这一词汇最开始在生态学中出现,侧重于强调整个系统中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以及个体或集体功能上的统一,其中含有整体、系统、和谐共处、动态平衡之意。本文所研究的生态课程模式,即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课程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课程问题,并尝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新型课程建构[2]。生态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助于转换教师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的过程。另一方面,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生活方式,作为学生精神思想的向导,同样促进了学生的“学”,在这种积极影响下,教育的双边活动得以连贯进行。从另一角度来看,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强调尊重学生,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学生多元的学习方式,使其不拘泥于书本上死板的内容。

(二)生态课堂特点

1.整体性

单从生态的本身含义来讲,它是由生物及无机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空间,整个结构中缺少了哪一成分都无法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运转。回归到生态课堂模式这一话题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可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包含着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互动等一些内部的信息交流都是一个整体的微观表现。生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不同学科体系的整合,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即所谓的“整合理科”,政治、历史、地理整合成为“社会科”,音乐、体育、美术整合成为“艺术科”等,有些则表现为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比如政治的思想观念有很多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所以说这两个学科有着内容的整体性,还有我们所研究的地理学科有很多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都要通过物理、数学的思维来进行理性思考、研究问题。生态课程模式着重于形成和构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有机結合,促使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之间的整合。

2.开放性与民主性

生态课程是涉及自然环境领域、精神文化领域、社会个体领域(尤指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模式,重视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型管理方式,要将自然、文化、社会、学校、个体作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树立积极的开放意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密不可分,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其可看作为一个以地球为整体的系统,这个整体以及其内部含有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等,各个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持续不断地进行转化,这就导致地理事物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人们要通过开放性的思维去认知,同时生态课程还需向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开放,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充分具备开放性的特点,体现出促进每个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3.尊重生命与师生和谐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互相促进关系,教师不再彰显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不再是老师一味地传递知识、学生硬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相反,课堂的氛围是十分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生不是老师的附属品,两者成为合作者的关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观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他们认为,教师既然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充当着领导者的作用,那么学生就要完全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学习、做事,然而现实表明,这种做法反而会使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课堂是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场所;师生的合作既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师生作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个体的发展差异性,与学生保持平等互助的关系,弘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作风,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中学地理生态课堂模式的优势

(一)使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生机勃勃

地理在高中学科范围内的学科属性是文、理相交叉的科目,与政治、历史这种纯文科性质的学科相比,地理不只侧重对各种知识点、概念的识记,而更强调的是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过程,将地理事物形象地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映像。而往往这种综合性质的学科会使严重偏科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加上有些老师上课习惯性将抽象知识刻板地传授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将知识点模糊记忆,模块与模块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而反观这种全新的生态教学模式,尤其强调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进行分组协作,互动探讨,使每组内各个成员都参与到思考的过程,最后让每一个小组对探讨问题的结果进行汇总,教师再分别进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让学生带动着课堂的节奏,通过这种生态课堂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又很好地保障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教学成果的基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老师身上得到很好的彰显,每一堂看似精美动听的课都是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专业支撑下所呈现出来的,备课的过程和质量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息息相关,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需要将教案作为照本宣科的工具,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是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做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路要紧跟着学生思考讨论的步伐,对学生在课堂上由思考而得来的问题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游刃有余,杜绝尴尬状况的发生。生态课堂模式相对于前者来说,教师的备课过程更为复杂,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全方面准备知识内容,在这种高教学要求下,教师会逐渐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质。

(三)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是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目的,学生的学习成果绝非单单以考卷上的分数高低来评定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才是教学之根本,有些家长和老师过分看重学业成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學习中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十分值得思考,学生需要的是以一种身心健康的方式进行学习,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向并非将学生培养成为“考试机器”,有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但对于个人的起居问题或者社交问题却很难保障,从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正确的教育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在地理课堂上能够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空间不再拘泥于书本内容,而是应用于实际,对不同的气象或水文现象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出来,这是地理生态课堂模式的真谛。

三、构建中学地理生态课程模式

(一)构建生态化教学目标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起始阶段都要确立好后期的教学目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下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谋求未来的发展。生态教学并不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师的传授能力,而是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过程,关注他们全方面的发展,从而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区分好知识的难易程度,认真做好学情分析,有些教师的目标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目标严重不符,对于地理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人地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他们学会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相处。

(二)创设生态优雅的校园和教室环境

校园内部环境要讲究生态化,尽可能地扩大绿地面积,让学生在校园中有清新脱俗的感受,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设施,比如文化长廊等,学校并不是只有教学楼才具有学习功能,而是其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各部分都有学习氛围和气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地理生态园,展现出各种地形地貌,使学生在游走放松过程中还可以对实体地理事物加深记忆,或者在校内建设微型气象站,让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操作地理实验,现实的操作终究是比抽象的理论更易让学生接受。教室内部是学生上学期间主要的活动区域,所以要保持干净、赏心悦目的室内环境,教室的墙壁要适当地贴上励志的名言警句,这对学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地图的图纸要贴放在醒目的地方,地图是地理的最基础工具之一,其中内容复杂多样,所以要学生每天都进行识记才会有效果,另外地理模型、地理教具、演示仪等需要常备于讲台之上。教学环境的建设是生态课程模式构建的前提条件。

(三)使教学内容具有吸引性和探究性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进行选题时,要注重题目要充分具有吸引性和探究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材料过于老套单调,这会导致学生参与思考的活跃度不高,所以课程内容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故事法、谜语法、游戏法等方法导入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能够活跃起来,从而对内容进行更好的学习。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应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技术,这相比于纸质印刷的书本来说,它有着海量的教学资源,对于立体抽象的知识概念用图像展现出来更易于学生理解。针对教学内容,有如下几种适宜的选择:①风俗民情、地理趣闻、神话传说等学生的兴趣所在。②用多媒体演示或者实物展示某些抽象点。③国内国际时政大事等热点。④有关家乡的地理焦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到课堂之外[4],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经验基础和自身感受,从而可以让学生加固对知识的理解。

(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本领的第一空间,往往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一个课堂的效果好坏,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比如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或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课堂的气氛,所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构建生态课程的有效保证。教师要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起到带头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初、高中生面对事物与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看法,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式引领他们学习、探索,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切实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化知识为图像,适当添加一些娱乐性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内容,使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确立生态评价方式

评价是通过某种价值来衡量一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好坏,任何一个集体都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在这一整体中凸显出不同的价值水平,而评价方式便是这种价值的客观反映。生态课堂评价“应该以生命整体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旨归,把是否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生命的潜能和活力,是否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智慧看作评判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5]。课堂上对于基础性问题,要求各个小组全部达标通过,对于探索性问题,小组内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环境下,对每个组进行客观评价,给有创新意识的小组适当进行加分鼓励,对于十分具有开放性思维的同学进行个人评价鼓励,通过这种“小组—集体—个人”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之中。教师必须拥有正确方向的评价观作为指导依据,使教学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六)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

初、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波动,进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对象的教学形式。高中学科内容相比于初中更为复杂,特别是地理这类综合类学科,很多学生都会因为这种精神压力而迷失在学习的道路当中,教師应该及时与这类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避免以责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二次伤害,而是观察其学习动态,找到学习方法上的漏洞,以恰当的方式使其能够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自我总结出相应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成长上进。

结语

面对新课改的大背景,高中地理教育有必要予以学生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培养更多的关注度。在投入更多精力、更多资源以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够展现应有的价值和魅力。地理生态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生素养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的特点,教师除了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顺应他们的身心成长规律,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地理生态课堂不仅仅是完善知识体系框架,还保证了课堂的长期激情与活力,是实现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明菊.“四维”六步地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徐占洋,余嘉云.生态化课程: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J].文教资料,2009(35):135137.

[3]马成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模式的构建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06):1920.

[4]孙逸旻.“62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35(8):99106+134.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校地协同教研项目(项目编号:XDXT202012)

作者简介:黄博研(2001— ),男,汉族,吉林梅河口人,本科。

*通讯作者:赵海英(1979— ),女,汉族,吉林长白人,博士,讲师,从事地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如何突出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浅析如何提升中学地理教研工作有效性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