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足底筋膜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化所致的局部炎症是引起跟痛症的常见因素[1-2]。其疼痛特点是晨起时第一步行走疼痛较剧烈,继续行走后疼痛逐渐减轻,进一步劳累后疼痛再次加重。该病虽进展缓慢,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对患者日常行为和生活产生诸多不便[3]。该病的干预方法众多,包括药物、冲击波、针灸、针刀等[4],但治疗方法多同样也体现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石氏伤科是根据多年骨伤科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石氏推揉手法对足底筋膜疼痛分布点的松解以及小腿后侧肌肉群的放松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推揉手法相对于针灸、针刀、药物注射等有创的治疗,可以更加安全,并且有利于基层医院医生的学习和实施。
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新泰市人民医院骨科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石氏推揉组与冲击波组,每组各40例。石氏推揉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5~68岁,平均(54.51±5.24)岁;冲击波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67岁,平均(54.68±5.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症状为晨起或久坐站起步行后,足跟疼痛明显,经运动后逐渐转轻,但随着运动时间加长,疼痛再次加剧者;(2)病程≥3个月,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自行恢复训练不能缓解疼痛者;(3)就诊前2周未进行类固醇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者;(4)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局部骨折、跗管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外伤、肿瘤、局部出血倾向者;(2)局部感觉异常者;(3)耦合剂过敏者;(4)精神障碍者;(5)不同意本研究治疗方法者。
石氏推揉组予以石氏推揉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引导患者放松身体。第一步行整体放松手法:以㨰法、拿法作用于下肢后侧肌肉,重点在小腿三头肌以及跟腱部位。第二步运用局部手法,选取足底筋膜局部,以推法松懈局部肌肉,捋顺筋膜;然后用推揉法对跟骨结节周围阿是穴实施推、揉、点、按,行筋膜痛点释放,以患者耐受为度,切忌暴力。第三步再次放松下肢后侧肌肉群,叩击足跟处。每次治疗15 min为宜,3 d一次,治疗5次后评估疗效。冲击波组实施冲击波治疗,医用气动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5~10 Hz,2.5~4 Bar,冲击2 000次,选取足底筋膜及局部阿是穴为靶点。3日1次,治疗5次后评估疗效。
1.5.1 晨起第一步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晨起第一步行走时的疼痛状态,告知患者VAS评分内容及方法,由患者以主观感受为依据自行选择疼痛状态,10个刻度线,左端0分为没有自感疼痛,右端10分为自感疼痛剧烈,自我评估数值越大表示越疼痛越重[7]。
1.5.2 功能评估 采用踝-后足功能(ankle hindfootscale,AH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足部功能状态。AHS评分由同组医师双盲状态下完成,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越好[8]。
1.5.3 整体疗效 (1)痊愈:无足部疼痛、肿胀等阳性症状,活动正常;(2)显效:足部疼痛、肿胀等阳性症状轻微,行走稍感疼痛;(3)有效:足部疼痛、肿胀等阳性症状较前改善,可行走但有明显痛感;(4)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或疾病进展[9]。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4 不良反应 统计治疗过程中各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局部皮肤红肿、皮肤破损、感觉迟钝、二次损伤等。
1.5.5 满意度评价 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53,重测效度为0.861,≤60分为不满意;61~89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率(%)、(±s)表示,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且石氏推揉组低于冲击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石氏推揉组 40 7.14±1.11 2.43±0.67*冲击波组 40 7.11±1.12 3.74±0.88*t值 - 0.120 3.119 P值 - 0.905 0.00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HS评分升高,且石氏推揉组高于冲击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H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H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石氏推揉组 40 13.14±2.11 28.33±2.34*冲击波组 40 13.11±2.13 17.32±2.26*t值 - 0.063 2.393 P值 - 0.950 0.019
石氏推揉组经过治疗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冲击波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例(%)]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近几年足底筋膜炎流行病调查显示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0],骨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该病诊断简单,治疗方法也多,但是尚无特效法。患者经常会求助于各种办法,持续的疼痛且症状缓解不明显,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手术和保守治疗是现阶段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手术治疗多是患者疼痛已影响其正常生活或经保守干预无效者,足底功能改善效果尚无统一定论。而保守治疗以冲击波、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为主,其中冲击波治疗由于其无创、易操作,疗效相对确切,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接受[11-12],故被列为本研究对照治疗方法。有研究[13]发现,体外冲击波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在进一步降低患者局部疼痛的同时,能改善足底筋膜厚度,提高足踝功能。但也有学者[14]研究指出,体外冲击波治疗起效慢,短期疗效局限,疗程较长。此外,体外冲击波治疗受频率的影响,不同的频率疗效不同,王颖颖等[15]研究发现,5~10 Hz冲击波短期内改善效果明显,并报道频率过高或过低不但影响临床干预效果,还可能增加局部皮肤并发症和造成二次损伤。故进一步寻求更加安全、有效、廉价、无创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具有切实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疼痛情况均得到改善,并且患者的踝后足功能评分得到提高。冲击波被认为是现阶段足底筋膜炎治疗的可靠手段[16],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石氏推揉手法在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同样具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甚至可能发挥优于冲击波治疗的效果和作用。石氏伤科是上海八大伤科之一,起初以外用膏药为主,后世发展中借鉴薛己的“十三科一理贯之”理念,现以贯通中医的内外整体治法,擅长治疗骨伤科的各种急慢性损伤。石氏推揉方法治疗足底筋膜炎就是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综合多种学科与中医手法理筋理论探索、寻找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安全、无创新途径[17]。石氏推揉手法的优势在于压痛点附近按压,先推揉放松周围筋肉组织,降低筋膜张力,松解黏连,治疗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热量,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炎性因子的过量释放,减轻疼痛[18]。手法治疗还可以提高局部疼痛阈值,达到以痛止痛的目的。此外,在该疾病的诊疗中,手法治疗独具优势,尤其是在疼痛位置的确认和干预中,更加准确、灵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手法治疗时,医者手下的感觉非常重要,配合与患者的交流,可以更易找到病灶点。推揉手法是复合手法,既有推又有揉,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在按压的基础上配合带动筋膜组织的揉,直达病所。手法治疗时患者有着明显的舒适感,这是相比于针灸、针刀等有创操作的优势之处,患者配合接受治疗的程度更高[19]。手法治疗操作简单,需要的治疗环境设施要求不高,在基层没有冲击波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发挥治疗效果,因此本技术适宜于乡村医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的简便、效廉原则,符合当前国家卫生要求,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足底筋膜炎患者应用石氏推揉方法干预后,其总体显效率高于冲击波组患者,与牛小育等[20]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为石氏推揉法应用时会根据疾病不同,掌握“稳而有劲,准而正确,柔而灵活”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手法,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虚泻实、正骨理筋、祛邪消肿、松解黏连、解除痉挛与交锁的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发展与完善,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发挥中医优势,石氏推揉手法能改善足底筋膜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并有效节约医药资源,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