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露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因外界暴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患者头部导致的一类颅内组织损伤,肺部感染属于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最为多见的一类并发症[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之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约为35.7%,同样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临床中有效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十分关键[2]。近几年,由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的特点随之改变,临床研究显示,气管切开史属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患者呼吸功能受到中枢神经影响,下呼吸道分泌物发生潴留,需要接受气管切开处理,方便呼吸道护理,但是因为气管切开会改变患者呼吸道生理性结构,导致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到人体支气管,并且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作用和清洁作用均会削弱,吸痰期间刺激患者呼吸道黏膜,使肺黏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进一步提高肺部感染风险[3-4]。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所选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包含恶化组患者40例、有效组患者40例。恶化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接受临床治疗后肺部炎症无任何改善或加重,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无任何缓解或加重;有效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胸部X线检查发现,接受临床治疗后肺部炎症部分或完全吸收,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缓解或消失,且治疗期间患者的腋温连续3 d<37.5°;恶化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6~52岁,平均(38.86±4.26)岁;有效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8~53岁,平均(39.12±4.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部获得明确诊断后接受抗菌药物、营养支持以及气道管理等基础性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血常规以及痰培养检查;在确诊24 h之内和治疗后1、3、7 d抽取静脉血,通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量范围一般在0.05~200 μg/L,之后依照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结果计算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5-7]。
本研究所获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临床治疗前,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化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1、3、7 d,恶化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μg/L,±s)
表1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μg/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 d 治疗后3 d 治疗后7 d恶化组 40 3.51±0.64 3.14±0.99 3.21±0.88 3.72±1.15有效组 40 3.40±0.88 2.54±0.79 1.18±0.53 0.52±0.13 t值 - 0.544 3.663 13.222 21.150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比较(%)
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发病迅速,发展迅猛,病情非常危重,同时患者普遍伴随各类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与免疫能力,同时大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接受高频率且长时间的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气管插管等临床治疗措施,易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包含药物使用和环境因素。临床中对脑部损伤急性期患者,为了有效治疗并且预防脑水肿,医生会采取各类激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激素药物的使用会影响人体免疫能力,皮质激素能够对人体巨噬细胞移动吞噬能力产生抑制,造成单核细胞释出,细胞内杀菌和处理抗原,激素能够导致人体RNA和DNA合成速率下降,影响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与转化。同时不合理的抗生素治疗会引发人体自身菌群失调,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致病菌异位寄生,不但会引发感染,还会增加耐药菌株数量,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病房内部的通风和空气环境,倘若消毒不佳,来探视患者的人数较多,也会引发病房内部各种病毒和细菌增多,增加感染风险;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咳嗽反射以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导致口腔咽部定植细菌下移,引发肺部感染;在为患者放置气管套管期间,倘若操作不规范或是气管切开护理措施不当,也会产生肺部感染;接受气管切开的患者,倘若未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吸痰期间无菌操作不严格也会提高感染风险;患者自身因素包含合并胸部伤、原有基础疾病以及昏迷持续时间过长等,使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内的血凝块以及呕吐物非常容易阻塞患者的咽喉部,导致患者呼吸不畅,患者易出现机体代谢紊乱,特别是水代谢紊乱,上述因素会引发坠机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
呼吸机辅助通气属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呼吸机辅助通气属于目前生命支持的主要措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由其引发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因患者长时间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对于黏膜纤毛正常摆动造成影响,降低患者排痰能力与咳嗽能力,导致患者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无法有效排除分泌物,同时对上呼吸道产生刺激,增加分泌物,促进呼吸道内部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人工建立气道对外开放,使人体呼吸道丧失湿化与过滤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功能出现下降,细菌更易进入人体肺组织,发生感染。气管插管后,人体口咽部细菌于气管表面形成生物膜,向呼吸道产生播散,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9-11]。目前临床上采取痰细菌培养法结合药敏试验诊断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但是痰标本非常容易遭受污染,时效性不佳,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会产生不利影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化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治疗后1、3、7 d,恶化组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提示血清降钙素原作为血液检测指标之一,敏感度较高,不存在激素活性,所以不会受到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干扰,通常人体血清降钙素原含量偏低,当机体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期间,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快速升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幅度和患者感染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具有密切联系[13-16]。
综上所述,血清降钙素原以及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能够良好反应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