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艺,张春艳,2
(1.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楚雄师范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只是”作为汉语中一系列含有“是”的副词、连词或副连兼类词之一,很容易引起人们理解和分析上的错位。“只”是副词,“是”是动词,很显然“只+是”是副词和动词的联合结构。“只是”和“只+是”外在形式相同,容易混淆,但它们的语法功能尤其是语义演变具有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特路径。陈伟琳从语法功能、变换方式及语音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作为副词的“只是”与词组“只+是”在句子中的区别性特征①参见陈伟琳:《“只是”与“只+是”的用法分野》,《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通过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栏词频及关键词为“只”“是”“只是”“只X”及“X 是”等相关资料搜集并统计可见,学者们不同程度地对“是”和“只是”的一些方面进行了探讨。如,石毓智详细研究了“是”从指代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②参见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董秀芳通过对“是”与连词、副词的组合分析后指出,连词及副词后的“是”正经历着由虚词到词内成分的逐步语法化过程③参见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席嘉针对与副词“只”相关的一些连词展开了历时分析④参见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蔡甜对“可是”“但是”“只是”的词汇化进行了研究⑤参见蔡甜:《“可是”“但是”“只是”的词汇化》,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王小穹分析了《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⑥参见王小穹:《<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化和主观性》,《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何潇以“但是”“不过”“只是”为例,系统探讨了限定性范围副词兼转折连词的历时变化①参见何潇:《试论限定性范围副词兼转折连词的历时演变——以“但是”“不过”“只是”为例》,《汉语学习》2016年第6期。;游峰华探讨了副词“只是”用法辨析②参见游峰华:《副词“只是”用法辨析》,《汉语言文字研究》2016年第6期。。邵妍从当代小说语料库搜索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中8 个“只X”的收录情况,通过对有关“只X”各语料的甄别、筛选、分析和统计表明,“只有”“只是”“只要”“只管”是相对高频且典型的几个③参见邵妍:《醒世姻缘传转折连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使用频率与人类话语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人类话语中大量词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语言的重复密不可分。美国学者Joan Bybee 和Paul Hopper 合编的论文集《频率与语言结构的显现》(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④Bybee J,Hopper P.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中收集的19 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触及语言使用频率这一要素对语言结构和认知表征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可见,“只是”作为“只X”中使用高频次且典型的结构,其历时演变进程,尤其当“只是”在经历从单用的“只”和“是”发展到连用、凝用的跨层结构过程中的语法化现象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语料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辞书及前人的研究。
在探讨“只是”成词的历时发展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目前人们对该词的普遍认识和当前用法。
1.(副)仅仅是;不过是
(1)我进城,只是去逛逛书店,没有别的事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副)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
(2)大家问他是什么事,他只是笑,不回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连)但是(口气较轻)
(3)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1.副词:用于限定范围,“仅仅是”。前后常有说明情况或进一步解释的词语。
(4)我只是听说,并没有看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5)我们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用不了多少时间。(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6)以上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句末可以用“罢了”或“而已”等配合,表语气更为缓和之意。
(7)他不是不会写,只是不肯写罢了(而已)。(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2.副词:强调在任何情况下情况不变,“就是”。用于否定句。
(8)随便你怎么问,他只是不吭声。(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3.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意思重在前一小句,后一小句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语气委婉,跟“不过”相近。
(9)这东西好是好,只是贵了些。(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0)我也很想去看看,只是没有时间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以上例子表明,“只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此时,它是一个虚词。“只是”作为副词,功能主要有:强调其局限于某一情况或范围;强调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意思是“老是”“总是”或“就是”,也表示“仅仅是”和“不过是”。其中,“只是”用作连词时表转折的语气较轻且委婉,后面一般不能停顿。
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系列《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①参见《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主编:《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44页。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分别收录了“只”“是”和“只是”这三个常用词汇,“只”“是”和“只是”独立成词,各自有其特定的用法。但“只是”的用法是从单独的“只”和“是”过渡到“只+是”,且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以《实用古汉语虚词》一书为例,该辞书并未收录单独的“只是”及其用法阐释。但可以明确的是,“只”可用作助词、连词及副词。如:
(11)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楚辞·大招》)
(12)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列子.天瑞》)
(13)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使其樱也,恃源而往者也。(《庄子·徐无鬼》)
(14)所请只然,请客为之。(《原化记·车中女子》)
“只”在先秦是一个语气助词,可用在句尾或句内,经常表示停顿或终止,使句子带上“咏叹”的色彩,多见于《诗经》《楚辞》等;也可作“轵”来用,一般我们可以用“啊”“呀”“哟”等去对译,有的不必译出,例(11)。例(12)和(13)中的“只”作连词表让步兼假设,相当于“即使”“纵使”,同“亦”“而”等相呼应,常作“只使”或“请只”。作为副词的“只”有四种用法:用于限定事物、动作的范围;表确认、强调的语气,例(14);表转折,此时可译为“却”“只使”等;还可以表示总括动作的主体②参见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7-301页。。“只”作副词用在谓语或全句前表限于某个范围时,还可译为“仅仅”“只不过”“只有”等③参见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13-814页。。
“是”单用可作代词、连词、助词。例子如下:
(15) 是谓乱军引胜。(《孙子·谋攻》)
(16)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韩非子·难二》)
(17)犀甲熊旗,威命是荷。(柳宗元《平淮夷雅二篇》)
作为代词的“是”和“此”“斯”“兹”等都是同音系的指示代词,可近指某人、某事、某物、某地、某时及数量多少等,可译为“这”,例(15);作为连词的“是”表承接、让步等,例(16);作为助词的“是”可用于帮助宾语前置,例(17)④参见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92-796页。。《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的“是”也是充当代词、助词和连词⑤参见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505-507页。,此书暂未收录“只是”一词。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 例》⑥参见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现代汉语虚词手册》⑦参见李晓琪主编:《现代汉语虚词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8、329页。和《近代汉语虚词词典》①参见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896页。等工具书,我们发现“只是”一词作为副词和连词的用法开始被收录,也就是说,“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虚词词项直到近现代才被收录。旷书文在对“副语素+是”考察后指出,除《虚词历时词典》一书外,各类辞书很少收“C(程度副语素)+是”词条②参见旷书文:《论“初度副语素+为/是”的语法化》,《暨南大学华文学报》2005年第3期。。该现象与“只”和“是”的单独用法有关,也只有作为代词的“是”逐步演化并虚化才会直接导致“只”+“是”的连用,但“是”的完全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力(1937,1990)认为判断词“是”始见于公元一世纪,在两汉时期得以稳步发展。石毓智在其著作《语法的形式和理据》第十章“判断词是的产生”中探讨了“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过程③参见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胡伟也指出,“是”做判断动词在战国时期虽已有用例,但用例非常少且各学者争议较大④参见胡伟:《上古至西汉判断动词“是”的产生与发展》,《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太田辰夫认为,“只”成为像现代汉语那样表示单独的副词,是在南北朝。⑤参见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61页。其书中也举了三个南北朝时期“只”的例子,但其鉴于在敦煌资料中“只”用得很多,最终得出“在唐五代时用‘只’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结论。席嘉(2004)和蔡甜(2007)认为“只是”成词于唐代。唐代开始,“只”表示转折这一用法的出现,使“只X”等系列词汇的演变成为可能。由“只+是”组合而成的双音结构“只是”,经历了由作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只”和表示判断关系的动词“是”在语用上的衔接、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的过程。“是”表判断的功能日渐突显,促成诸如“只是”等一大批“副词+是”结构的出现。“只+是”从连用到凝固的阶段也被称为跨层结构。
(18)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宗密《禅源诠序》卷上之一)
(19)誠意,只是表裏如一。(《朱子语类》)
(20)诘之:“且伯禽何人?”德师曰:“只是古之堂子也。”(《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
以上例子(18)(19)中的“只是”是一个以判断动词“是”为中心的词组,此时“只”的原语义保持不变。“只是”此时处于“副词+谓语”的阶段,意为“不过是”“仅仅是”。“只是”可用省略了“只”的“是”进行替换,替换之后语句依然成立。例(20)中的“只是”和句末的“也”同时出现促使此时“只是”表肯定式判断义的浮现,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也一直延续使用至今,此时的“是”已经演化出新的功能:指明焦点语法标记。还有研究指出,判断动词“是”到了魏晋时期已彻底代替了旧有的判断格式,而“F 是”限定谓词性成分的现象,至迟到魏晋时期已广泛出现⑥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388页。。“只+是”的凝固为作为判断动词“是”能稳定受副词的修饰作好了充分的过渡准备,“只+是”连用且凝固阶段重在强调“是”的判断功能和作用,这时,“只是”是短语。
副词“只是”出现在唐代,《全唐诗》中已常见。⑦参见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只是”作为副词,由“只”修饰“是”、限制“是”的判断范围,进而发展为“只”和“是”的联合结构“只+是”,限定修饰后面的句子成分。
(21)山中只是惜珍禽,语不分明识尔心。(司空图《喜山鹊初归三首》)
(22)眼前只是逢贤圣,里徒烦道是非。(《敦煌变文国学本》)
(23)徒经一月,不出院内,只是弹琴长啸,以畅其情。(《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此时,“只是”作为副词修饰的是其后面成分中的动词,“只是”中的“是”可以省略且句意不变。从例子可以判断,副词“只是”在形成过程中“是”表示判断的功能已经弱化或者消失,该语义脱落的过程是语法化的体现。邵妍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只是”作副词在句中的使用情况,依据“只是”与后面成分的语义关系把副词分类为表限定、表动作持续、表动作行为不变及表确定语气的副词,修饰VP①参见邵妍:《醒世姻缘传转折连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作为副词的“只是”更多地倾向于副词“只”的原义,而不是演化后的动词“是”,“只”和“是”共现等语用诱因促使其词义的融合,最终成为了复合双音副词结构。
“只是”从唐代作为副词出现之后,用法逐渐越发成熟,之后“只是”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连词用法渐渐增多,“只”和“是”之间的界线消失。例如:
(2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当“只是”作连词时,它通常位于两个分句之间,尤其是转折分句的开头,这时的“只是”用来表示分句之间的逻辑。史金生、孙慧妍从句法条件、语义权重及心理期待三方面区别了作为转折连词的“只是”“但是”和“不过”,也从历时角度探讨了“只是”等差别的机理,结果表明,“只是”所表达的转折关系属于限制性补充关系②参见史金生、孙慧妍:《“但(是)”类转折连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机制》,《语文研究》2010年第4期。。如:
(25)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唐诗》)
(26)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祖堂集》)
部分语法书或辞书等在阐释“只是”时,都倾向于认为“只是”表轻微转折。吕叔湘指出,“只是”的连词用法和“反”“倒”“偏”等限制词显然属于两类:那些字的本义是溢出预期;“只是”和“不过”则意在修正。③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45页。
从语义上讲,“只是”从副词到连词的转换是一个连续统。在“只是”作为副词的阶段,“是”的语法化为“只是”的重新分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姚晓鹏认为,重新分析作为一种主观行为,其作用是从认知的角度确定、澄清和形式化各种虚化过程④参见姚小鹏:《副词“可是”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在副词“只是”演化的前一阶段,“只”和“是”中的“是”演变成表判断功能的“是”,“只+是”开始连用并凝固成短语“只是”。“只是”经历了语义重心从“是”到“只”的演变,此时,“只是”的强调义形成。例如:
(27)闲庭只是长莓苔,三径曾无车马来。(朱湾《逼寒节寄崔七》)
这里的“只是”,除了作为副词修饰其后面的成分之外,已具备强调的含义,表“一直”“一味”之意,也可用于表程度。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过程或现象,也就是“实词虚化”⑤参见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在“只是”的演变历程中,单用阶段的代词“是”逐渐转变为判断动词“是”,这直接导致“只是”成词进程中“只”和“是”界线的消失及“是”表判断功用的减弱,这一步骤伴随着语法化现象。
吴福祥认为,汉语中的连词,如“但/但是”“只是”“可/可是”“不过”等都应看作话语标记①参见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其中,“只是”的虚化过程进一步阐释以及“只是”作为话语标记的理据分析,有利于揭示“只是”在自然会话中语用功能的真实表达。以“X 是”为例,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诸如“可是”②参见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不是”③参见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那是”④参见王志恺:《“那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及其固化过程—兼论“是”的进一步语法化》,《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真是”⑤参见董祥冬:《“真是”话语标记化及其衍生现象》,《兰州学刊》2009年第4期。“就是”⑥参见姚双云,姚小鹏:《自然口语中“就是”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1期。等作为话语标记浮现出的新用法、新功能等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正是、还是、倒是、怕是、也是、但是、只是、准是、想是”等⑦参见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一系列“X是”的演变也表明,现代汉语里确实有不少话语标记都是来源于包含动词性成分的结构。总之,“只是”的演化历程、语法化现象及动因,尤其是“只是”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动态多功能表征,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