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琼,刘晓霞
(1.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云南 楚雄 675000)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1版。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学校教育不仅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场域。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启蒙、认识、参与、体验、初步感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重要启示阶段,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的关键起点。学校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培养和塑造青少年的“五个认同”关键所在渠道,也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
滴灌式教育是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注重细节、持续、长效的教育活动和载体。教育主体力图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体悟领会等方式,不断增强受教育对象的对教育目标的感受和认知,在思想和行为层面上获得知识认知和行为指引的教育方式。从字面上来理解,滴灌式教育模式着眼于“滴”和“灌”两个环节。其中,“滴”就是注重从细小环节出发,坚持不懈将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受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从细节之处着眼持续不断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与滴灌式教育模式有着较高的吻合度。因此,在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引入滴管式教学模式,对于推进通过细流滴灌式精准施策,推动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重要意义。滴灌式教育模式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就在于强调突出坚持不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文选择以Y小学近年来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案例作为分析论证对象。
图 滴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全方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通过“滴灌式”教学模式有效运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行为自觉,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学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学校师生结合自身特点,从细节着眼,通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方式持续不断深入推进,不断创设有利于培养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在环境与内部激励。滴灌式教育模式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观念和价值“润”入学生心田、“沁”进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学校教育活动主体和对象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形成平等、尊重、理解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①白亮,苏光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三十年:经验、问题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Y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常规课程教学,积极开发和创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安排专任教师授课,通过“课堂教学滴灌”和“课外活动滴灌”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不断彰显和提升学校“课程思政”的积极功效,助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展厅、文化长廊等有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主体意识和信心,在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滴灌式教育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探索铸牢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学校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2014 年颁布实施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统一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增进个体对社会认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认知,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和载体。让每一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目标。Y 校立足于课堂全面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注重通过音乐、美术、体育和民族教育等学科的特点,开设了多门既可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又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特长选修课程。
一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课程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Y校在地方课程中安排1课时,这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每班每周开设1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课程,由语文教师授课。同时,学校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形式,组织了相关教师集中研课、磨课、评课、议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配置。
二是在教材选用上突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知识供给。学校依托《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晓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各民族生活习俗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发展、构成,知晓我国国情。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到正是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共同形成和铸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为树立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提供了知识上的供给。学校通过在教材上的选择与优化,为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准确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
三是积极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Y 校十分注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总体要求与国家课程的融合。例如,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表现民族大团结的教学题材,这为课程思政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课上教师抓住文章的“魂”,细读品味,让同学们感受民族团结情;把准文章的“脉”,环环相扣,触发民族团结情;辐射文章的“身”,读写结合,融入民族团结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视角、思维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有针对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对外在世界的感悟、理解。课程教学通过情感培养、信念塑造、行为养成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建构起精神世界意义支撑,积极引导学生将民族团结理念内化于心中,外化于日常行为之中。在少先队活动课上,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班队会,围绕主题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
同时,文化性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Y校十分重视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通。民族传统体育是汇聚各民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上,教师将民族集体舞、板鞋、丢沙包、滚铁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乐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民族的体育文化特点,丰富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感官认知,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菲莉丝·韦丽弗(Phyllis Weliver)借助哈贝马斯的观点,将民族音乐“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而颇具价值”来看待。这也凸显了音乐作为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的复合体,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呈现形式。实践证明,音乐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对于强化学生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音乐是呈现和展示民族共同体成员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重要载体,民族舞蹈、民族器乐、歌曲、曲艺等不同的民族艺术,这些都是珍贵的教学素材。①参见马文琴:《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学校通过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深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的情感认知。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为我们在音乐课上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实现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到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目的。
在美术课中所涉及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等艺术作品教学内容,与之关系密切的剪纸、泥塑、绘画、彝族刺绣、白族蜡染、扎染等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参与过程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讲述和表达作品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怀、民族人文历史等内容。通过感受民族文化交往缔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是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渠道。因此,美术课程的中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的凸显,有助于加深了学生对各民族文化内涵的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外活动是学校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就曾指出,“当青少年逐渐参与他们所属的各种群体活动时,他们的倾向不知不觉地得到更为深刻和更为密切的教育陶冶”。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9页。实际上,“民族团结的认知和显现通常建立于具体可感的形态之上,依赖特殊性的象征符号和术语来表征,并经由特定的社会规范与社会关系来实现。”③国建文,肖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结构及其实践策略——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为此,学校立足于学校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审视,不断优化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空间结构。近年来,Y 校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原民族团结教育展厅、税法展厅改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和校史馆,向全校师生全日开放,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必要物质空间基础。以校园空间环境为依托的校园文化的创设,提升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显性”文化要素,为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学校结合学校发展自身特点,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学活动,既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渠道,又通过“隐性”文化输出,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文化支撑。
第一,重视培养了一批解说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Y 校充分利用展厅、长廊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展厅、长廊,由小解说员进行讲解并撰写观后感。在各学科教学中,凡是涉及民族知识内容的教学,教师均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展厅参观,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为了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Y 校还承接各学校、社会团体、友邻单位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学校积极推进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辐射到周边,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举办一场“读书节”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民族题材的影片,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团结意识。组织全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书刊进行漂流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已经读过的民族教育书籍附上书籍内容介绍,装上精美的书签。在漂流活动中将自己的书籍推荐给别的孩子,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民族知识的学习和交流。
第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实践活动。Y 校充分发挥文体教学活动的德育功能,在学生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会一样民族乐器”。同时,Y校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如中秋节学校餐厅为师生们准备了月饼、端午节为师生们准备粽子等富有节日意义的食品,清明节组织学生祭奠烈士,还利用电子屏、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开展相应的节日知识普及教育活动,让师生们在特定节日里,既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又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第四,开展民族技艺的传承学习,了解并掌握民族艺术。为了把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学校通过挖掘家长、社会资源,将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给同学们介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历法等知识传承民族技艺。带领学生走进彝人古镇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作坊,让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刺绣、银饰制作、根雕等技艺。
第五,举行专场文艺演出。为了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学校结合一年一度的“七彩阳光艺术节”,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在全校进行汇报演出。演出中,孩子们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乐器演奏,绚丽的民族服饰展演赢得全体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第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了激发师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情,进一步丰富师生课间活动,学校开展了以民族传统体育和彝族舞蹈为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每周一千人齐奏葫芦丝,周二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周三全校师生共跳民族韵律操,周四篮球操、周五武术健身操,既调动了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又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效率。
第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迎新书画展。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工作的广泛深入。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差异、欣赏多元文化、建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最终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文化自觉提供了有利条件。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保障和支撑,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校内外优势资源,对于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获得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Y 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通过建设、整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第一,整合利用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一是通过组织相关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全校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风俗、传统认识和了解。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和悠久历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是在校园内布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共展出300余件展品和300 多本书籍,还有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和56 个民族娃娃。学校充分利用民族展厅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民族展厅。
三是依托“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学校依托有自己的阅览室,每间教室都有80 寸触碰一体机,在每个楼层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专门设计制作了童真童趣年级图书角,在各班设立了班级阅读角。利用中午时间,轮流带班级进入阅览室,由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民族英雄故事、人物传记等书籍。同时,通过观看民族题材影视作品,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是组编一套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的韵律操。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Y 校自编了一套以小学音乐课本中藏、彝、傣、蒙古、维吾尔五个民族音乐为主旋律、具有五个民族舞蹈特征的民族韵律操,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学习。Y 校利用每周大课间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既让师生们了解各个民族的舞蹈特点,又激发了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五是开展千人齐奏葫芦丝活动。Y 校将民族乐器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在每个学生都学会葫芦丝的演奏方法后,学校谱写了一首民族校歌——《Y 小娃娃真快乐》。课间操结束后,全体师生一起演奏《Y小娃娃真快乐》等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是少年儿童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也是助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家庭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助推家庭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功效的有效发挥。
一是坚持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5 人次,其他教师不少于3 人次。要求教师对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帮扶,走进他们的家庭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极大地增进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学校对教师每月进行检查登记,把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当中去。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增强了联系、沟通了信息,大大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统一。
二是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把每年“六一”定为家长开放日,在家长开放日中,各民族学生、家长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进入校园,观摩课堂教学、少代会,观看文艺演出,参加亲子活动等。家长们参观了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班级管理情况,目睹了师生的风采,各民族学生、家长共同交流、共同活动、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构建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第三,不断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学校依托Y 校所在地的博物馆、市城乡规划馆、十月太阳历文化主题公园、彝人古镇等场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体验学习,让学生学史明智,知古鉴今。以丰富的传统节日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民族节日,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和民风民俗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单一活动,而是系统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各个要素。其中,环节要素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变化趋势一样,在最初阶段,“大约7-9 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国家或民族成员的系统性偏爱”。①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当然,这种偏爱首先体现在对有关民族的物质客体的表象关注上。因此,这一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指引学校师生将目光聚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空间的构成性因素的持续关注上,以达到最初的视觉刺激。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在设计上,沿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轴线,从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和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精选近百个伟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200 余幅(件)馆藏珍品、珍贵视频影像、雕塑进行展示。以“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大板块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生动讲述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这些外显的空间和实体展示为小学是形成民族团结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初的可感载体和物质支撑。通过参观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中华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验空间的过程中,学校师生也会逐渐孕育着对民族团结进步空间的表征的认识。
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寻“根”铸“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是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学校响应时代号召,积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长廊分六大板块,45块展板:中华传统艺术、传统美德、传统建筑、传统节日、传统音乐、民族精神,引领参观者穿越漫漫历史长河,追溯先贤的奋斗足迹,兼收华夏文明的符号,并蓄九州地方特色之大成,让师生领略其精髓内涵,以文化启蒙传承中华文明。
同时,为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使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媒体,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电视台和校刊、校园网、微信、QQ等形式,宣传民族知识。一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知识我知道”的国旗下讲话,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由各民族学生身着民族服装、手持民族玩偶对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服饰特点等进行介绍。二是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学习各族人民在维护民族团结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结合学校书香校园创建工作,为各年级组征订了《今日民族》期刊供师生阅读,并积极组织师生撰写文章向《今日民族》《最炫民族风》和其他有关民族知识的刊物投稿,选购了大批民族英雄人物传记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书籍,充实到阅览室、年级图书角和班级图书角,供师生借阅学习。四是在教学楼楼道间悬挂了民族知识、民间传说、故事宣传版画,在运动场周围绘制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运动图案,使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彰显出民族风情,感受到民族气息,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民族知识素养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至关重要。为此,Y 校十分重视和强调通过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一是通过抓实培训,提升水平。党支部组织全校教职工在政治学习中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观点,向师生、家长宣传学习新时代国家民族工作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政策的讲话、会议精神,帮助师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教育师生正确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习俗与宗教活动的关系。经常性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研究学习,从民族团结知识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技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进行辅导,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了教育者的素质。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参观学校展厅、长廊,结合每月基本功训练进行读书笔记的学习摘抄,进一步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不断丰富教职工的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广大教师系统地了解民族政策,掌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通过技能竞赛,涵养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活动。近年来,Y 校共有4 名教师参加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课堂教学竞赛、精品课展示、说课竞赛荣获一、二等奖,4 名教师荣获指导教师奖;7 名教师参加了省民族团结教育说课竞赛、综合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荣获一、二等奖;18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民族团结教育教育说课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3 名教师参加州级优秀传统文化说课竞赛荣获一、二等奖;12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通过竞赛提高了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设计的技能,授课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
三是通过课题研究,拓宽渠道。Y 校所在地是彝族文化积淀最深,风情特点浓郁。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楚雄彝族的历史、起源、语言文字、民族服饰、手工艺、民族传统习俗、节日、民族音乐、体育和舞蹈等内容。为此,学校申报完成了“十三五”规划课题《彝族传统文化与小学各学科的融合研究》。通过外请专家培训、上研究课、集体评课、撰写评课稿、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等形式,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学中将楚雄彝族的历史、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体育,彝族节庆、饮食、服饰、刺绣等内容有效融合,探索出适宜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途径。
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实效重要因素,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重要依托。Y 校积极致力于通过制度性规范的建设和完善,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保障。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和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各科室加强协作,各项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有宣传,在全校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度完善,措施得力。为了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学校实际每三年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规划,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日常教学中,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研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目标清晰、过程规范、落实有效的良好格局。
三是培树典型,表彰先进。为了培树典型,树立标杆,结合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年级”“温馨教室”“五星班级”的评比,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级”“金牌解说员”等评比,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真正做到“人人知晓民族情、班班争当团结班”。
从实践效果来看,滴灌式教育模式在Y校的实践运用,较好地实现了推动了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师生在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全校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助力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