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
(楚雄师范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78页。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②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根据新时代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总体部署,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遵循“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方克立:《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的学术理念,积极探索把微观经济学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国家经济现实,应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培养肩负经济建设重任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人才。本文具体阐释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丁涛:《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经济学改革的启示——兼论马学、西学和国学之关系》,《海派经济学》2015年第4期。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经济学改革导向。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需要以经济学为基础,且强调讲中国故事,需要突出对中国急需破解的难题的探讨。②参见贺雪峰:《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兼与谢宇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具体到微观经济学课程,它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掌握微观经济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认识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知晓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背景,以及提升对这些政策影响力的预见性。
然而,微观经济学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及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理念的理论性总结,③参见柳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④参见沈时:《“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微》,《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有着与生俱来、鲜明的阶级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消除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具体的、生动的、有效的教学载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实现“西学为用,洋为中用”⑤参见方克立:《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
微观经济学课程肩负培养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在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将个人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体力量,⑥参见贺胜兵,赵艳萍:《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3期。培养新时代中国所需的经管类人才。教师灵活使用案例讨论、师生互动、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师生身份互换,使学生“主动”成为课堂主体。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⑦参见马云驰:《“课程思政”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培养深怀爱国之情的高质量经济学科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以“党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校-院-党支部”三级党建,形成三级督导和管理,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形成思政育人效果与师风、学分的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如贸易经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共8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一直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对象为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思想认识尚未成熟。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结合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
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是所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分析微观经济领域内有关的经济问题,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厂商及政府的行为特征和本质,进而从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立足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明确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策能力,重点培养经济学思维能力和辩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第一,知识层面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第二,能力层面的目标在于重点培养学生经济学辩证思维能力和正确运用经济学理论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形成勇于思考探索的创新精神;第三,素质层面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国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引导学生具备坚定的中国立场,熟悉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包括“经济学导论、供求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六章课程内容。课程团队明确了各章节“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比如,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是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这一章教学目标在于引领学生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与热爱,培养新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明确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如第一章第一节“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其知识目标在于:理解经济学产生的根源,掌握解决资源稀缺性的途径,重点掌握稀缺性与经济学的概念;能力目标在于:能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微观与宏观经济问题,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素质目标在于: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关注国家时事,大政方针,经济发展;关注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1.经济学导论与学习经济学的态度。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第一步是要引导学生建立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实践证明,对西方经济学完全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正确的,不利于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经济学,也不利于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条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导论部分,引用习近平发表于《福建论坛》的文章,教育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微观经济学中学习借鉴有益成果,用以分析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其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的问题、党中央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向党中央的政策看齐。
2.经济学导论与价值观教育。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通过拓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假设条件,融入正确价值观教育。课前推荐学生观看央视播出的特别节目《榜样》系列节目,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开支”案例导入,播放生动的视频动画,讲授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稀缺性的途径,并通过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介绍,增进学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将经济学的学习与个人发展、国家命运相融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课后组织“时间游戏之大学生涯规划”“课后反思”拓展活动,使学生珍惜时间,端正学习态度。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大学生消费观。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课前推送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给学生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辨析“面子消费”的利弊,引导学生养成节俭的品德,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如何理性消费?”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理性消费决策方法,合理消费。
4.生产者行为理论与大学生创业观。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课前,推送“我国供给侧改革”视频给学生观看;课堂以“企业为何要执行三班倒制度?”实例导入;课后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创业中要注重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正确的创业观。
5.市场失灵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在阐述市场失灵及其影响因素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政府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制度设计约束经济主体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重点剖析个人道德素质和企业自律素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为营造健康高效的市场环境努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实践,尝试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德、授技”相结合,促进“一二三课堂”的联动运转、有机融合,突出了“思政寓于技”的教学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传技授艺”中,实现了“三堂联动”(图1),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
图1 “三堂联动式”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1.第一课堂:“中国故事”育人。思政教师协同专业教师,共同编好中国精准扶贫、环境治理、抗击疫情、改革开放等“中国案例”。在编好“中国案例”的基础上,依托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经济学课程群,组织学生通过课前五分钟展示、讲演、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突出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达到“中国故事育人”的目的。
2.第二课堂:“改革人物、民族企业家”育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突出教工党支部“育德、授技”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教工党支部党史、四史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建活动,达到“育德”与“授技”相结合。思政教师负责对教工党支部专业教师的思政辅导,将陈云市场经济改革、邓小平经济改革等典型党史案例,选取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任正非、董明珠等民族企业家精神,袁隆平科学精神,挖掘创业就业优秀校友,植入教学内容,在中国故事中撒把鲜活的“盐”,让中国故事更加有滋有味。通过教工党支部寓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改革人物、民族企业家的一言一行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滴灌”技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滇、爱楚、爱校。
3.第三课堂:“实践”育人。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学业竞赛主题中,充分运用市场调查、双创项目、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爱国担当、经世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通过学校、学院与企业“结对子”,围绕云南省、楚雄州生态禀赋共搭“实践育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把创业创新之路、成长成功之路铺到学生脚下,助力学生的“创业梦”“成功梦”。“三堂联动”为经济学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供运行机制。
“三堂联动”即通过第一课堂“中国故事”育人,第二课堂“改革人物、民族企业家”育人,第三课堂“实践”育人,实现教育教学联动。在教学中,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外全域贯穿的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有机统一,积累形成“三堂联动”启发式案例库(图2)。案例库围绕制度优势、治国理念、企业精神和自我发展四大主题,运用思政元素,突出育人功能。同时,教学团队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际,形成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六步循环法”(图3)。“六步循环法”即:第一步实例导入,聚焦教学内容;第二步激活旧知,启迪新知;第三步实例讨论,应用新知,培养能力;第四步梳理内容,融合专业和思政目标;第五步互动教学,激励学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第六步拓展知识,强化素质培养,使学生主动提;最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
图2 微观经济学“三堂联动”启发式案例库
图3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六步”法
按“党委领导、部门配合、企业助力”的思路,成立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二级学院院长任副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指导,经济学专业学科教师、企业教师同向共行、合力共建的“校内外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教师”三师协同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其中,专业教师联合思政教师,共同挖掘思政元素;企业教师在实习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二级学院领导牵头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纳入学生评教、专家督导、教学评估、优质课程考核之中。建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的三级评分标准。在评价指标中体现“课程思政”理念,使“思政”元素成为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课程团队有良好的课程思政传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观摩,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自学,党史学习、四史教育等教育活动集中学,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改革开放史等专题内容,掌握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最新要求,就专业教学中的一些治国理政的理论集中探讨,共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出很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授方法和内容,以学生是否喜欢为教学效果为目标设置课程设计,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引导学生把国家的发展需求和个人前途紧紧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实施后,授课形式日趋多元,班级课堂氛围越来越“剑拔弩张”。从近3 个学期本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学生对团队教师的评教分数均在93 分以上,效果良好。有效杜绝了学生迟到、旷课和课堂玩手机现象,学生听课专注度明显提高,学习成绩随之提升。对比贸易经济专业两个不同年级的情况发现: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后,期末总评成绩与未实施改革的期末总评成绩变化明显,优秀率从3%上升到14%;良好率从21%上升到39%;不及格率为0。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
课程团队教师还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题研究、项目参与、专业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大”课堂,师生深入基层、走进企业、走入乡村,搜集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亲身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建设成果,切实感受国情民情,客观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优势及问题,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共研共探共同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学行并举,知行合一。学生利用所学微观经济学原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实业,学生奉献、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争当疫情防控志愿者(被云南文明网报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总之,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团队尝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教学,探索“两山”理念“入脑、入心、入行”的路径,以“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的思路,同时整理“中国绿孔雀之乡”等“绿色”案例,打造“生态+绿色+经济学”的思政品牌,通过案例教学“六步循环法”,实现育人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