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融通

2022-04-08 00:24郭裕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1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融通

郭裕青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信息化时代,中学生容易受到网络潮流的冲击,容易被诱惑蒙蔽了双眼,难辨是非。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正确“三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在学科课堂中渗透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本文探讨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历史学科;融通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与当下历史学科教学所大力提倡的核心素养教育高度一致。尤其在中学阶段,在历史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备其它学科和途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历史学科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素材,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历史学科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更为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古今结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虚怀若谷、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高尚品质,形成积极向上、坚毅乐观的品质和心怀祖国、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抱负。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特点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及“立德树人”的归宿。

一、历史学科教育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几年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是一股新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各地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家庭教育,随处可见。央视推出诸如“中华诗词会”“百家讲坛”“中华知识汇”等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各大中小学校随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新中考改革以来,历史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找回“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历史学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在历史学科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并汲取传统文化,是学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历史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通过历史学科教育促进优秀文化的普及教育,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历史学科教学课堂的思考

1.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充分地探究和汲取,要利用好教材中直观的文化素材,如,文字素材、图片素材、时间轴等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认识我国人民的无限智慧。如,在讲解“商周时期的工艺成就”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等青铜器图片,讓学生直观感受古代青铜器高超的工艺,从而认识古代先人们极高的创造智慧。又如,在讲解“四大发明”时,通过文字素材和时间数字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对世界各地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可以联系当下科技的发展水平,古今结合,让学生既感受科技魅力,又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

2.教师要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教育有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传统文化的魅力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掘的。但是,部分教师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只局限于简单地复述文化现象,不能充分探索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机械性传授教材中的既定文化知识,没有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富有素养地引导,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趣。如,在讲解“百家争鸣”时,教师往往简单粗暴地用表格方式罗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不能深入剖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讲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和高度的智慧,更没有用生动的例子和典故来阐释这些思想主张,挖掘不出诸子百家思想的魅力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有的教材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不能旁征博引,以实例化抽象为具体,让知识点趣味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多阅读,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扮演好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角色。

3.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材的内容由于比较有限和简略,因此难免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有时候略显无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影视素材,给学生以直观且生动有趣的感受,以情景再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部分片段;讲解“玄奘西行”时可,以播放影视剧“西游记”;讲解“古代辉煌的建筑技术”时,可以播放故宫、天坛、苏州园林、颐和园等照片和影像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感悟历史,喜欢上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英国教育家史蒂芬·斯宾德也说过:“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拥有五千年多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回顾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明辨是非的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是当前教育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要阵地,历史学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肩负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学科教育中大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更好相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左晶.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8(7):4.

[3]赵加军.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畅想[J].中学教学参考,2017(19).

责任编辑  陈  洋F16A989C-95A1-4760-A68A-C5E190406100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融通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路径实践探索研究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重关联学习 促整体建构——“承前、研中、启后”的数学课堂融通教学
什么是绥芬河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