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不解民族纷争

2022-04-08 00:19邓晨
看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克爵士乐爵士

邓晨

1917年2月,俄国即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压力下发生革命;与此同时,有支“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在纽约的唱片公司里,录制了“史上第一张爵士唱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美国崛起与俄国革命,也谱写了20世纪后续的历史。对崛起的美国来说,黑人尽管仍长期处于劣势,但爵士唱片表示黑人文化开始在大众商业娱乐里跃入主流;俄罗斯代表的道路,则显示着后进国家透过激进革命运动寻求变革,但国际主义的愿景渐渐幻灭,民族主义则日渐彰显。

对于1920年代的苏联当局来说,爵士乐传入时难以定调,因为爵士乐是受压迫的黑人文化,但黑人之声不是透过左翼革命表达出来的,而成为“资本主义舞厅里的靡靡之音”。

苏联民众可以喜欢美国爵士乐吗?在相对松弛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结束后,严峻的斯大林时期终究无法容纳爵士乐,直到1960年代才再次将其解禁。

解冻使俄罗斯爵士乐传统延续至今,这也包括乌克兰的爵士乐。克里米亚半岛以文艺气氛闻名的海滨城镇科克捷别利,就从2003年开始举办爵士音乐节,直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于是“科克捷别利爵士庆典”出现了两个版本:乌国的主办方撤退到乌克兰境内继续举行,而俄罗斯在当地继续举办“科克捷别利爵士派对”,2017年普京还亲自去参加过。

乌克兰的爵士乐迷表示抗议,他们不满俄版音乐节竟使用同样的招牌,但从普京在现场的赞许“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或许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委屈与不甘愿:冷战后的俄罗斯曾经亲近西方,举办爵士乐音乐节也代表着某种西方文化,但“克里米亚危机”正是与西方决裂的一步,俄罗斯已踏入了新冷战格局。

1914年的俄罗斯,因为扮演斯拉夫民族老大哥而卷入一战,今天俄罗斯则在盛行的“欧亚主义”中开启俄乌战争。当年苏联的国际主义似乎克服了民族主义,但其实在一战中,欧洲革命家已显示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立难以克服,后来苏东阵营内部的跨国关系也时有冲突;而20世纪的左翼革命多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因为民族主义在这里不需要被压抑,反而给革命注入更强的动力,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得更加明白。

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一度进入脆弱的亲西方时期。许多论者指出这与“魏玛德国”的相似性,而形容為“魏玛俄国”。同样地,1920年代的苏联也曾被指出这种性质。当时面对内战后的破坏与饥荒,莫斯科实施了容许市场经济的“新经济政策”。然而,这个气氛较为温和的时代以严酷的清洗而告终,不论是1920年代还是后苏联时期的开放都未能持续。

回到爵士乐,俄国萨克斯风大师伊戈尔·布特曼曾引起争议,他十分高调地支持兼并克里米亚,引发乌克兰人的愤怒。他也是“科克捷别利爵士音乐节”的主力。然而,在俄乌战争发生后,可以肯定,音乐节将受重创,包括克里米亚的俄版音乐节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科克爵士乐爵士
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回答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开放日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爵士三重奏
作文
新殖民视角下《六号染色体》的后殖民解读
“自由贸易者”科克掌门USTR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爵士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