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2-04-07 22:59崔娟娟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晋西北现代化农业

崔娟娟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与基础,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晋西北地区争先崛起的契机。关于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学界已作诸多探索。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找寻理论依据,对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予以探索。

一、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

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先天性条件的限制,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部分耕地是旱地且处于黄土堆积区,加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型现代农业设备的推广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然而,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并不局限于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从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发展的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机械播种面积和机械收获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虽在逐步增加,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产业结构较为保守,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经营模式有所创新,家庭农场与生产型合作社并进而行,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显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仍面临着很多亟待破解的发展困境。

(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落后

晋西北地区的自然基础条件和现代化生产基础条件都很薄弱。晋西北地区位于山西高原的边缘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十分受限。自2000年以来,山西用水结构发生了变化,城镇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快速增加,迎来数量型和水质型双重问题,用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短缺,晋西北地区的农业用水资源则更加短缺。晋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常年过度开发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地肥力急速下降,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都有所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之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薄弱。

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然而,晋西北地区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多样,山区占地广阔,机械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落后的经济基础,致使晋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低下。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山西在2020年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5.2%,机械收获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6.8%[1]。晋西北地区远低于山西总体水平,远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

(二)产业结构不均,农业投入不足

晋西北地区一、二、三产业分布不均,农业内部分布也不平衡。晋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和铝土矿等自然资源,第二产业是其发展重心。长期以来,晋西北地区GDP增长主要依靠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入资金、科技及人才配备等较少,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晋西北地区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绘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蓝图,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可见,晋西北地区一、二、三产业分布不均,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有待提升,对农业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在合理的农业结构中,农林牧渔可以得到平衡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及地区,农业和畜牧业能够同步发展,经济产值基本持平。然而,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山西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农业占55.6%,较上年下降2%,林业占7.1%,较上年上升0.9%,牧业占31.3%,较上年上升了1.9%[1]。山西农林牧渔发展的不平衡,晋西北地区的情况更为典型。晋西北地区农业占比较高且以种植业为主,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不断平衡农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三)城乡差距较大,农业劳动力短缺

近年来,山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优质资源向城市倾斜,城市吸引并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晋西北地区受到其自身地理位置的局限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然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劳动力,而且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者之间存在着关于劳动力的竞争。由于城乡发展不协调,造成优质劳动力的短缺,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专业素质有限,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阻碍着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诸多论述。究其要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绘制农业现代化蓝图;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三是创造农业现代化条件。

(一)绘制农业现代化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是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而绘制的。农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创新经营体系是核心。在创新经营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其他的组织形式作为补充力量。其次,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业规模化发展依赖于一定规模的土地,在整个过程中要坚持“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程序的规范,保障农业发展的社会化、组织化等前景,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关键。在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规范农业生产经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农业产业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拓展多元化农业销售渠道,发展农业经济。从生产端入手,紧随市场需求导向,不断拓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智慧,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量质双优的产品,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产业。致力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

农业要实现科技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枢纽。在农业实现科技化的进程中,要积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良性循环。注重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农产品的销售路径,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发展农业科技,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四化”协同发力、互相转换,推进我国朝着农业强国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

改革是大势所向,通过改革可以极大地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赋予农业现代化新的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将农民的合理权益放在首位,必须坚持农民在集体承包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稳定农户承包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次,要坚守农村土地的公有性质不发生变化,坚持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落实集体所有权,同时要放活土地的经营权,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标准不动摇、不突破,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现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现阶段农业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数量和质量,使得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市场需求相贴合。同时,要坚持区位优势,将当地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定位器,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有效对接。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发挥区位比较优势,调整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生产具有当地特色且优质的产品,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方式和产品结构,多向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效应发展的空间,提升经济效益,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创造农业现代化条件

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短板仍在“三农”[2]。“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在大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的科学指引下有序推进。“三农”作为一个整体务必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现代化的实现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注入新的人才活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三农”问题得以解决最直观的体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对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化”的具体内涵得以不断更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同步发展,应将“四化”同步发展放置于历史进程中予以考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发展的重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势必要惠及农业,要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注入信息化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推进城乡共生共存,致力于“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对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农村是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之一,党管农村工作是传统。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中,坚持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发挥村党支部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遵循[4]。

三、科学引领谋创新,找准路径促发展

广义上的晋西北,应当包含吕梁的西北、忻州的西部、朔州的西北部等十多个区县。但不少研究者,通常把晋西北仅局限在兴县、保德、河曲、偏关、平鲁、右玉几个县区,有的甚至只包含前四个县。原因可能是这几个县区是晋西北的边缘,且和陕西、内蒙直接交汇。由于广义上的晋西北,各县区自然条件相差无几且都处在山区,并多以中低丘陵地貌为主,因此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普遍使用。

(一)因地制宜不断开新篇,抓好产业化发展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进行。晋西北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时间、风沙大,传统农作物多以玉米、高粱、莜麦、豆类、马铃薯为主,且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为此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径,首先要解决农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向规模化要效益。近几年,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全面扶持,特别助力农业项目和资金扶持。借高水平农田建设、农户集约、农业经理人介入机遇,建大棚和保温高科技种植园,已成为平地农业发展的最好模式。聘请中国农大和山西农大的农业专家,引进科研院所的优质品种,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取向。坡地农业要以政策引领、农业经理人带领,通过农业订单,实现种植、统购包销、联营加工,形成多维产品销售的产业生产链条。因地制宜,逐步引进新型农机,推进机械化生产,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垒金山银山,植树造林促畜牧发展

作为山西高原的晋西北,它不仅是京津的自然屏障,也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地带。几十年来,晋西北各级政府治沙育林,付出了艰辛努力。从右玉变绿野,到偏关战荒漠,几千万亩荒山变苍翠,几百万亩小叶杨新老更迭,铸就了今天崭新的晋西北。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晋西北封山造林、育林养殖,仍然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紧邻黄河滩,毗邻大林场,管好用好林地,必须要开辟新路径。一是改变农户加林户的模式,实现农林分开,促进农业和林业专业化生产;二是优化林业生产模式,用好林业资源,特别是继续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实现育林专业化生产,深化三北防护林建设,打造最美晋西北生态环境;三是加快推进牛羊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把圈养和散养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化的牛羊鸡生产体系。晋西北养殖业最大的难点在于产业链的构建,焦点在于销售市场的稳定。十几个区县都有养殖的条件,重要的是选好种牛种羊,合理布局养殖点,建设一流现代化养殖场,建立市场联营联销机制,打造特色山羊、滩羊和持久的产业链条。

(三)创造农业现代化发展条件,稳步推进旅游业递进发展

晋西北地区也曾是革命老区,山山水水都有可圈可点地方。从右玉的杀虎口和沙棘林到平鲁的凤凰城与明长城,从偏关的老牛湾和引黄站到保德的黄河谣与孔家沟,从管涔山的绿草地和汾河水到宁武的大小芦芽山;禹王洞,万年冰洞,总书记视察过的宋家沟,临县的黄河碛口与古镇,河曲的西口古渡与海潮禅寺,兴县的“两馆一园”“两山一洞”,无不构成了晋西北最美的风景和人文历史文化。把旅游业融入农业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实现晋西北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需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更需要人文和历史的回声,做大做强这一重大课题,对于晋西北乃至整个山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靠制度,二靠政策,三靠创新,最关键的是要靠一个好的优抚环境。打破旧框框,建立新体系,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从而达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现代化共同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晋西北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