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乐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山西 太原 0300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新思潮。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职业教育界专家的推崇[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2]。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对专业技能和可操作性要求较高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仍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学生的实践和交流合作相对较少,甚至只是一种肤浅的任务式教学。学生很难掌握专业的“关键能力”。因此,采用更贴合课程设置目标和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从根本上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和教师的固有的“说教”角色,是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先进范式[3]。
在《统计实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教师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教师根据教材,先后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进行展开,书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给学生讲什么内容。虽然学生都学会了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与岗位中的统计工作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不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资料的现象。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一本教材、一份课件、一块黑板遍将内容从头讲到尾,扮演着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麻木地接受着知识灌输,是一种缺乏互动的“填鸭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极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难懂又枯燥无味的负面情绪。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无法将课本上的统计学方法得以理解和运用,导致很难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
传统的《统计实务》课程考评方式是以闭卷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形式单一,缺乏全方位多元化的考察形式。虽然闭卷考试对教师来说容易组织和评判,但过于强调和追求对知识的刻板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达不到对知识灵活应用的教学目标,更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的统计学是一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首先,高校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而缺乏实践机会,教师也往往重视理论的讲解,但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只是简单的理论数学科目而忽视其实际操作价值。其次,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面广、概念多但不够精、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统计方法和概念的学习而无法建立统计思维,更无法得到统计能力的锻炼。因此只读教材的教学方法是全然不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的。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会造成“无用论”的想法,甚至会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该学科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根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专业能力需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并以“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4]。行动导向教学,将学生与教师的固有角色反转,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并将社会互动情景贯穿教学任务的始终。而且让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教学方法是基于“心+手+脑”的专业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确定了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教学方法有展示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指导法、角色扮演法、文本指导法等。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情景互动,丰富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通过实践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和运营结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在未来的专业工作中获得专业能力和非专业素质,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5]。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兴起,它便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身”,并在之后的世界职业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通过企业培训学生的方式以期提高其职业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积累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技能的锻炼,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理论学习,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快速成长,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随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壮大,“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替代了专业分科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模式逐渐被“行动导向教学”所替代。
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其教学模式和实施要点已然初见雏形并逐步系统化,并在实际运用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突破[6]。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急需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建立和完善可推广使用的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结构组成和岗位需求,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目标,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统计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决定了它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致,但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方法,它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活跃学习氛围的教学过程。本课题组成员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统计实务》课程中的运用,总结课程改革方面的一系列经验如下:
在《统计实务》课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基本要求。首先,通过调查和分析,以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为“教学目标”,学生完成职业工作的所需行动为“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实施教学任务的 “学习领域”。其次,根据“学习领域”恰当设计和布置“学习和实践任务”。之后,通过设置与各个任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最后,建立和完善综合考评机制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
图1 《统计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设计总框图
课程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实施是提高教学成果的必要和先行条件,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实践和经验获取途径及可行性等方面的因素。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实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教师引导教学。这部分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提问与解答,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区别在于所占比重和时间少,但其是对教学过程的统筹和全局把控。第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和课后实践,使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探索解决问题,注重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最后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完成学习。第三,实践和获取经验部分。学生通过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问题后获得经验和“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转化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基本素质,获得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并重新获取新的专业技能的能力,发展成为一种“可移植能力”,实现终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图2为《统计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实施过程演进示意图。
图2 《统计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实施过程演进
在《统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换言之就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和深度教育的过程中,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师角色,倡导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教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属性,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适应统计学教育的特点。其次,积极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敢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认识,通过反复实践提升理论知识并最终回到实践。在这其中,将行动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充分渗透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利用各种方法,如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伴随考核形式的革新,以实现合理、公平、全面的评价标准。在《统计实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实践过程”和“专业技能”三方面的考核内容。其中,“理论知识”考核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标准,占比为50%;“实践过程”考核则落实到平时的各个章节学习中,并实施差异化考核体系,坚持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全面考核标准,占比为40%,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如表1所示;专业技能考核则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应用于企业实操,占比10%。
表1 以“统计调查设计”章节为例的“实践过程”考核表
在将行动导向法引入《统计实务》教学的过程中,总结要点和建议如下:
1.优选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关系到学习的系统性,更是教学的第一指南,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统计实务》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讲授《统计实务》课程时,要从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功能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共同参与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当好“导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特别是与企业接轨的实操技术。
3.引入多媒体技术和科技手段。当今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转课堂,寓教于乐。
4.注重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校企合作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能够极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和实习期,提高了学校培养的目标性和专业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取,因此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和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先进教学范式,能够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形成统一整体。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到《统计实务》的课程中,有机整合了多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目标,对其他课程有着较高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价值。在课程改革中,教育者还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令学生从根本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