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系列丛书导读

2022-04-07 22:30:16秦克霄
晋图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渊阁影印四库

秦克霄

(山西大学 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四库全书》 是清乾隆年间对中国古典文化知识体系的一次全面总结,问世以来广受大家欢迎,后经过学者们不断整理充实,又陆续编纂出版了《四部备要》《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系列丛书作为补充。近些年来为了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陆续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等丛书,即所谓四库系列丛书。毋庸置疑,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和问世,对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不可估量[1]。图书馆作为继承和守护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机构,或有设立独立空间为读者查阅提供便利,但事实上查阅四库系列丛书的人数寥寥(以山西大学为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很少或者完全未碰触过四库系列丛书,对丛书知之甚少,即便介入四库丛书的读者在使用时往往也存在许多盲点,因而提高读者对四库系列丛书的认知显得迫切而重要。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四库系列丛书的文献,往往立足于文献本身进行辨证考据等,目录学、校勘学以及档案史料研究等亦蔚为大观[2-3],尚未发现有从阅读推广层面帮助读者由浅入深全面了解四库系列丛书而作的通识性介绍,纵使某些丛书内附一些说明,但显得局部、分散且孤立。鉴于此,作者认为从普及四库系列丛书知识入手,系统、重点突出而又简明地为读者提供入门捷径,引导读者由了解从而登堂入室,进而为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建设性建议是十分必要的,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意图之所在。

本文分三部分来引导读者认识四库系列丛书:第一部分从四库系列丛书的源头《四库全书》开始,通过对《四库全书》的导览帮助读者认识这部丛书以及如何阅读和使用;第二部分围绕后期在清修《四库全书》的基础上陆续整理编纂出版的系列丛书,梳理各丛书的源流、内容、出版情况、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差异、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等,为每一丛书作一个导读性的说明,提升读者对四库系列丛书的整体性了解和把握;第三部分简单介绍四库文献的数字化情况给读者一个利用现代化手段阅读古籍的引导。

1 《四库全书》概览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编成后,前后共抄写了七套,分藏于文宗阁、文澜阁、文渊阁、文津阁等南北七阁中,其中四套专供皇帝御览,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内廷四阁全书”称北四阁,后又抄写三套,均分藏于江浙一带,史称“江浙三阁全书”统称南三阁,是开放的可供士人学者阅览。七部《四库全书》抄本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文渊阁本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善的一部,本文介绍的就是目前最权威的《文渊阁四库全书》[4-6]。其影印较早,使用广泛,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关于文津阁四库全书,虽有影印但成书比较晚,基本不具备《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优势和实用性,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四库全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知的各类学科的源头和脉络,覆盖范围之甚广,约三千四百多种古籍,是一部汇聚传统文化精华的百科性丛书,系统而全面地呈现了我们的古典文化知识体系,可谓是一部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7]。目前读者所能看到最权威的《四库全书》是台湾商务印书馆花费四年时间(1982—1986)影印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随后上海古籍出版社费三年之工(1987—1989)重新影印出版了这部丛书[8]。这两种影印本使用广泛,海内外多家图书馆均有收藏,笔者所在山西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就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9-10]。

论及《四库全书》,必须从了解“总目”“荟要”及与之相关的“索引”开始,从而才能更好地使用《四库全书》。

1.1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总目》),中华书局于1997年出版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此本以殿本为底本,参考浙、粤二本,并采纳了各家考证研究成果。

《总目》 作为《四库全书》的伴随产物,实质上就是四库全书的目录部分。它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著录了从先秦至清初之间传世的重要书籍,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最全。透过总目提要读者可以了解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书籍版本源流及对书籍中存在疑问的考据甄别。《总目》中有“采进本、内府本、敕撰本、进献本、《永乐大典》本、通行本等不同版本”。《总目》还有一个创例,就是“著录”书和“存目”书的区分处理。根据《总目·凡例》规定:“存目”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书本身有谬误,故在提要中“附载其名,兼匡跃谬”;另一种是一般的著述,只存其目,留作记录便于考核。“存目”书虽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总目中为存目书撰写的提要可以帮助读者知其梗概,进而访求原书,此创例保存拯救了三分之二的古籍,价值不可小觑。可见,《总目》的存在弥补了很大的缺陷,其特点不但帮助读者初步判断书籍的收录[11],同时对访求原书也是一个指引。除了提要之外,《总目》小序同样是一部辨章学术、 考证源流的学术史和不可多得的目录学资料,小序不仅简要说明了各类渊源,而且表述了子目分判的原因。《总目》经、史、子、集四部皆有总序,《总目》分为四十四类,每类前面照例都有一篇小序,纵论该类学术的源流得失,其内容远较部序丰富深入。正如《总目·凡例》云:“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12]《总目》如桥梁指引人方向和途径,通过《总目》可了解古代学术的框架结构和重要内容,进而去研读这些书。如无需翻阅原书,则了解总目对读者来说就更有意义了。

对《总目》的认识除了提要和小序之外,对其辨析考证研究,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尤值得关注。余嘉锡先生深入细密地考辨了《总目·提要》中四百九十多种古籍,其中所采用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在书中余氏首先肯定了提要对中国目录学史乃至文化史的重要性,同时匡正提要谬误之处,论述精辟,具体来说,取材范围有限,对许多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未能善加征引,以至立论多有纰缪;各书仅记某官采进,不著明版刻,导致同一书因《四库全书》与《总目》所据版本不同,而所言不相符[13]。总之,余氏的工作既完成了古代文化学术史的一次整理和考证,也是一次目录学实践的验证,使得《四库提要辨证》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起并存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伟大的学术性著作。

如果读类序,《四库提要叙讲疏》是无法回避的,此书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课堂讲稿,经过整理而成,对帮助读者找到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均堪称出色当行。正如张先生在自序所言:“往余为大学文科讲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借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14]《四库提要叙讲疏》和《四库提要辩证》 学术份量极重,两书合在一起堪称珠联璧合。

1.2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以下简称《荟要》)

对初读者而言还有一部《四库全书》的衍生书籍。《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大量征书,浩如烟海,为解决浏览困难的问题,乾隆四十三年快速编纂完成了第一部《荟要》,并藏于紫禁城御花园的摛藻堂,这就是《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取其“摛藻”弘扬文化之意。

《荟要》与《四库全书》对比,要从文献的特点,内容和资料完整性来考量。质量方面读者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其一,《荟要》册数是《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书籍种类是《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可视为《四库全书》的精选本。《荟要》在于精,只收录享有盛名并有影响的作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均属上乘,所收图书原本保存,内容完整真实未大量删改,往往胜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尽所能收齐各类书籍,卷帙浩繁。其二,《荟要》专供御览,精选古籍珍本善本,精缮精校,谬误极少,文献价值极高。《四库全书》 面向世人,承载整顿引导文化思想,因而删改了许多不利于当朝统治的文字内容,尤其是宋以后的文献,大量改动人名地名,删除部分内容、序跋及附录中的重要材料,特别与少数民族相关的,致使相当一些文献失去了其真面目。此外,编纂迫于时日,成于众手,水平参差不齐,谬误难免,其质量自然无法与《荟要》相比。其三,《荟要》与《四库全书》各有所偏,《荟要》收录内容更完整,收编文献皆为精品。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读者甚至是研究者对这些特点的认识不够,查阅中往往费时费力事倍功半[15]。

1.3 《四库全书目录索引》与《文渊阁四库全书》的附带索引

为了更好地使用这部大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内附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和“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及著者姓名索引”。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附补遗及索引)1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附抽毁书提要及索引)5册,另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暨索引》1册,方便了学者使用。

除了这些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四库全书目录索引》(附文渊阁四库全书分架图)印一千四百七十册,包括《四库全书目录》《四库全书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与本社影印的 《文渊阁四库全书》 配套发行,兼为现存《四库全书》诸阁本检索原书提供参照,这些索引对已经知道著者或书目名的读者查阅提供了方便。

还有一些其他检索书籍,如193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角号码索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四库全书传记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等,读者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

2 综述其他系列丛书

自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后,国家陆续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系列丛书,形成了“四库系列丛书”,促进了对《四库全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2.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简称《存目》)

为了保存清王朝摒弃的历代典籍,1992年中国古籍整理委员会提出搜集影印出版《四库全书》遗漏的重要文献。1997年10月由齐鲁书社影印出版了这部《存目》书,书籍收录来源于国内外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藏书家,版本多样。2001年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收录限于各种条件未及收录的存目书三百余种,相当部分是海外藏品,实属罕见,此书分棕色海外版和蓝色国内版。

《存目》的出版补充和完善了《四库全书》,虽不及《四库全书》中经典著作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但《存目》以“尊重历史,保存文献”为总方针,收录了散藏国内外的存目书四千五百零八种,不加选汰,不加修饰,原文影印。其中三成以上为孤本或稀见本,可见该书的文献资料价值。正如季羡林、任继愈、刘俊文先生所言:“《四库存目书》就总体来看,确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四库全书》一样,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16-17]

2.2 《四库禁毁书丛刊》(简称《禁毁》)

乾隆在纂修 《四库全书》时抽毁和全毁了许多书籍,当时规定“凡南明殉节之臣,其文集往往于禁书之列”,这些书的作者很多都是重要的人物,包括一些文学派创始人的别集。再者是有关辽事和南明史等史部的著作,并殃及到一些地方志,劫后幸存的禁毁书版本宝贵,存世数量很少。为了挽救保存这些文献,王锺翰先生等人锁定了“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陈乃乾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以及雷梦辰辑《清代各省禁书汇考》 ”,从中选收著录图书,1997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四库禁毁书丛刊》,2001年该出版社又完成出版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这样,正编、补编正文共收书九百三十四种[18-19]。

禁毁书丛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内容上本书不收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与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基本不重复。从版本上来看,孤本、善本、稀见本占比很大,史实、人物、文学内容很丰富,学术价值不可低估,尤其是大量明代和清初的原刻本保持了著作的原貌。正如何龄修先生在所著《五库斋清史丛稿》论到正编、续编具有“原始性、丰富性、珍稀性、作者的民族性等四大特点”。从史料价值来看,本丛刊特别挖掘了一批晚明史和早清史的珍贵资料,为晚明史的研究和再现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资料[20]。

2.3 《续修四库全书》(简称《续修》)

《续修》也是一部大丛书,补选了《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续选了《四库全书》成书后的著述,历时八年之久(1994—2002),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1-22]。《续修》仍然沿袭《四库全书》体例,并且运用了红、赭、蓝、绿四种颜色装饰封面。对《续修》的使用,读者需要从收录方面去把握,本书不收宗谱、历书、乡试录等,严格把控兵书、医籍等,主要收录乾嘉以来的重要著述、戏曲及有文学价值的小说及乾隆以前失收的著述,以更精良的善本替换了四库存目书之残劣版本,选用更精良版本的四库书以及从域外访回符合收录原则的汉籍、新出土的简帛古籍卷帙成编者。其中,纪晓岚、戴震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派”著作和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著作的收录可谓其一大亮点[23-25]。

比较《续修》和《四库全书》,《续修》一方面从时间上延续补录了乾隆以后至民国元年(1912年)前各类代表性的著作,另一方面,《续修》还为所收书籍撰写了提要,研究考订工作细致[26]。

2.4 《四库未收书辑刊》(简称《未收》)

2000年《未收》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此书乃继《存目》《续修》《禁毁》之后的又一部大型丛书,几乎网罗了当时存世 《四库全书》以外的优秀书籍,共收书一千三百二十八种,每种书配有书名页,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版本均力遵“分类目录”著录的版本征访,沿袭《四库全书》之分类和体例进行编修。《未收》以“尊重历史,保存典籍,择善而从,整旧如旧”为宗旨,在文献的保存、类目的划分、底本的遴选上都具备充分合理的依据和可靠的学术保证,在文献学和目录学上极具权威性。读者需要注意的是,本书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后至清末问世的书籍,并剔除了《存目》《禁毁》《续修》已收书籍,故在文献资料方面避免了重复[27-28]。

《续修》和《未收》先后问世,汇集了1912年以前的古代重要典籍,完备了四库并与前书一起构筑起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29-30]。

除此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问世的《四部丛刊》和 《四部备要》兼具四库精华且还原了古典之原貌。这两部丛书的问世弥补了学术界对清乾隆时编纂的七部《四库全书》由于篡改、失去古典的原貌、数量少、损毁多、部头大、一般人很难看到的遗憾。这两部大丛书内容全,易买到,许多较大的图书馆里都有存储,容易获取,方便阅览,从研究古典文献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受欢迎。其实用性与读者息息相关,实现了读者在家也能阅览四库全书的需求。近几十年读古书的人,差不多都接触过这两部书。

2.5 《四部丛刊》(简称《丛刊》)

《四部丛刊》可以说是一部小型《四库全书》,所收必读书、必备书涉及到各方面。从1922年起,截止1936年抗战爆发,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售,完成了《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的出版,实收五百零二种。本书着眼于宋元明珍本影印,首次大规模采用照相石印技术,还原了古典书的原貌,读者几乎是直接看到了古旧善本的原书,这也是商务印书馆的首创。如果想看到经典著作中的古旧珍本,同时避开对古文献的篡改,建议择选 《四部丛刊》[31]。

2.6 《四部丛刊》四编、五编

《四部丛刊》四编、五编分别于2016年7月,2017年8月和2020年1月相继出版,收录书籍共二百八十三种,底本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多家藏书机构提供,含宋元明清时的刻本及明清时期的精钞本等,有着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比如五编收录版本中就有价值极高的明代铜活字印本,均为唐人集子[32]。

2.7 《四部备要》(简称《备要》)

《丛刊》的出版还原了古典书的原貌,但该版本的首创也有不切实用的弱点,基于此中华书局从杭州丁氏那里买来聚珍仿宋版铅字,于1924年至1931年分集出版 《四部备要》,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线装分订二千五百册,1935年又印行洋装十六开点句本,1936年再版并出缩印本,内容与初版相同。

《备要》全部用仿宋体铅字,排印按照旧线装书格式,个别影印,活字铅印书非常精美,所收各书以常见常用带注为主。选目上采用经朴学大师或著名学者精心加工过的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或注本,作出校记,有的还作了笺注和考订,其学术价值往往胜过善本和古本,偏重于实用。阅读古典文献的人读这样的版本,等于同时读了几个版本,大大节省了比对考证等方面的时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如需使用内容,获取基本文字资料,选《备要》更好[33]。

从两部丛书的对比分析来看,读者不难发现: 《丛刊》 影印古典文献,是一部最大的影印书;《备要》排印常用古典文献,是一部较全的排印书。两部丛书特色不同,各有所长,彼此不能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对搞古典文献的人来说,《丛刊》中能看到原版书尤其是明代珍贵刻本书的面貌,借其读者可以追寻到早期较为好的第一手情况,所以不论是版本价值还是玩赏古趣,其优势不言而喻。 《备要》虽不及 《丛刊》的版本价值大,但在内容上毫不逊色,集四库之大要,提供切实有用的旧学基本资料,尤其是《四库全书》之后在学术上的新成果,《备要》 比《丛刊》更适用。如有针对性地使用,可得两部大书各自所长[34]。

2.8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简称《珍本初集》)

《珍本初集》是一本《四库全书》的选印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影印蓝本影印出版,历时两年(1935—1936),二百三十一种书,基本都是珍罕秘本,分装成一千九百六十册,分四次完成。这部丛书,更多是从文物角度来观赏,国内许多大中型图书馆古籍库房中都有,将其视为文物而作为特藏、专藏,笔者所在图书馆也收藏此书[35]。

本书同《四部丛刊》开本一致,书衣是土黄色纸质,古线装书的样式,繁体竖版,每种书第一册扉页有个竖排四行的长方形牌记,印有“商务印书馆受教育部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委托影印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其下朱文方印“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之章”,此印均系印章原钤而成。每种书卷端朱文大方印“文渊阁宝”,均套红印刷,偶有黑色印刷属遗漏的,卷末“乾隆御览之宝”则没有套红。版本的这些特征表明,这些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促成的一次大型珍贵古籍影印活动,开启了影印《四库全书》的源头。因此,除了文献价值外,还需要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文物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战乱年代,选印这些珍罕秘本,实现了化藏为用,阐扬了中华文化。

3 四库文献的数字化

近三四十年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也推动了四库文献的数字化,《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版、发行有利于资源共享,读者也需要了解并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学习中国古籍,了解中国的文化。在文末,笔者就近年来四库文献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比较权威的两种电子版作一简要介绍,并配合介绍《四库全书》的查阅方法以更好地帮助读者使用。

3.1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目前比较权威的是香港迪威多媒体公司与北京书同文电脑公司联合开发,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 《四库全书》[36]。该书电子版保持了原书的真迹,有“原文及标题检索版”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两种,同时还链接了一些电子工具书如《中华古汉语词典》《四库大辞典》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以助读者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使用电子版可以进行单项检索也可以多项信息组配检索,可同时进行纵深搜寻和多部之间的横向搜寻,这是手工查阅难以比拟的。图像版页面与文本版页面互相对应,原文图像版对于古书上的奇字、异体字和特殊版式的查阅很必要,可以随时进行原书比对。对汉字输入有困难的读者,可用电脑提示的简单方法(如拼音、笔画、部首)确定检索文字。

3.2 《四部丛刊》电子版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丛刊》电子版也是比较权威的,有单机版,局域网络版和国际互联网络版,其具备多种功能如全文检索、特征检索、择要笔记、纪元换算以及简﹑繁﹑异体汉字关联查询等。读者只需输入少量字词,通过模糊查询即可检索到所需信息[37]。使用电子版虽方便快捷,但正版软件的价格不菲,所以笔者将如何查阅纸质版 《四库全书》 也纳入导读设计中,这对于帮助读者学习了解四库全书具有实际意义。

首先,读者可通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满足不同检索需求的目录的特点来查询。如《简目》其所录之书均以时代为次,君王之作冠各代之首,查寻方便。其中,书名与库书较为接近,对待同名异书,一般加区别字;《总目》与库本排序大体相合,更多地使用省文,对待同名异书则不加区别[38]。如果对四库的分类方法及主要类目比较熟悉,那么查阅时可按大类查找书名,根据书名查内容提要。

其次,读者还可以通过前文提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附带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或者“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及著者姓名索引”这条路径查询书籍在总目中的册数和页码以获得内容提要。通过《总目》和《简目》进行检索能很方便查到书籍的内容提要,但却不能帮助读者获得书籍正文,要想获取正文则必须借助前文提到的《四库全书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可进一步获取正文。如欲得知某册收录了哪些著作及某书在哪册则必须应用读者卡片式目录进行查检[39]。

4 结束语

古籍保护中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相辅相成,如仅仅在物质上和内容上将古籍保存下来,没有文化层面的传承,势必影响后人对古籍的准确认知和利用,失去了古籍保护的终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库系列”丛书的导读设计,尽可能地搜集整理了已经出版的纸质四库系列丛书文献,从文献源流、内容、出版情况、各丛书的特点及彼此间的差异,各丛书之间的互补性等方面给每一丛书一个阅览攻略,希望在普及四库系列丛书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四库系列文献,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年轻读者去关注四库,研读四库,希望有志于“四库学”研究的读者按图索骥,继往开来,共同推进古文献的传承、推广和研究。

猜你喜欢
文渊阁影印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四库学研究专辑
四库学研究专辑
明代的文渊阁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