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文渊阁

2017-03-12 02:42孙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大学士文渊阁正统

孙蕴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

1 文渊阁的建制

明代的文渊阁实有两处,一在南京,一在北京。此外,某些史料中又有“西苑文渊阁”这样的记载。

1.1 南京文渊阁

南京文渊阁由朱元璋创建,其具体位置见载于《嘉靖南畿志》。另据《殿阁词林记》记载:“国初书籍俱贮文华堂。堂在禁中,去奉天门不百武,车驾尝临幸焉。按文华堂即后之文渊阁也。”可知南京文渊阁是由原先的文华堂而来,离奉天门不足百步之遥。

南京文渊阁及其藏书,于正统十四年(1449)的一场大火之后几近消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称“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而南京所存内署诸书,悉遭大火。凡宋元以来秘本,一朝俱尽矣”;姚福《青溪暇笔》称“正统己巳,南内火灾,文渊阁向所藏者,悉为灰烬”。弘治五年(1492),大学士丘濬曾请求敕令南京礼部、翰林院官盘查永乐年间火灾之后的文渊阁书籍,并建议加强管理。

1.2 北京文渊阁

北京文渊阁建于永乐十九年(1421),位于午门之内,面对皇城。永乐时建北京,“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八《舆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故北京宫中之文渊阁位置当与南京相同。

文渊阁建成之后,由南京运来的百柜书籍并未即刻入阁,而是寄存于左顺门北廊,直至正统六年(1441)才移贮文渊阁东阁。张升《明文渊阁考》一文转引陈继儒《见闻录》卷八之言,称此时文渊阁乃未完工:“永乐十九年辛丑,只三殿灾,迟之二十一年,至正统六年辛酉工方完。”之后又经天顺间的修缮,终于嘉靖十六年(1537)定型。

明代中后期,文渊阁多次被火,于明末彻底毁亡。嘉靖间,文渊阁曾遭受一次火灾,至万历间又被火。崇祯间曾对文渊阁进行了局部改造。明末甲申(1644),文渊阁乃遭灭顶之灾。《日下旧闻考》称:“明代置文渊阁,……逮末叶而其制尽废,遗址仅存矣。”钱谦益亦有言:“(文渊阁藏书)岁积月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如焚如,消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

1.3 北京西苑文渊阁

俞弁《山樵暇语》称:“正德己巳五月二十五日,西苑文渊阁被火,自历代国典稿簿俱焚。”《山樵暇语》一书所记多为传说野闻,又系抄本传世,可知其流传不广。且该书所载之事多有讹误,其言“正统己巳,北内大火,文渊阁向所藏之书悉为灰烬”一事即为误记。正统己巳失火之处乃南京文渊阁。其所称之“西苑文渊阁”是否存在,是否被火,皆无旁证,姑且存疑。

2 文渊阁的功用

2.1 藏书与修书

2.1.1 南京文渊阁藏书始末

南京文渊阁建于洪武元年(1368),毁于正统十四年(1449)。其间阁内藏书情况的变化,笔者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洪武元年 (1368)至永乐六年(1408)《永乐大典》编成。这期间阁内藏书主要有三大来源:其一,民间访购。自至元年间始,明朝前期历代皇帝有多次遣使于各地搜购书籍的行为。其中,洪武元年(1368)收复南京后,曾遣使访求古今书籍;徐达攻克元大都之后亦曾诏求四方遗书;永乐元年(1403)搜求明太祖御制宸翰;永乐四年(1406)令礼部尚书郑赐遣通典籍者至各地访书。

其二,元朝宫廷藏书,即洪武元年(1368)徐达攻克元大都之后缴获的元都宫内藏书,这是明代文渊阁藏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元都藏书乃元所获宋、金两代书籍之精华。其中为徐达所得者,乃宋、元、金三代图籍之荟萃。朱彝尊《文渊阁书目跋》转引《容斋随笔》记叙此事:“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所储书籍,靖康荡析之余,尽归于燕。元之平金也,杨中书惟中于军前收伊洛诸书,载送燕都。及宋,王承旨构,首请辇送三馆图籍。至元中又徙平阳经籍于京师,且括江西诸郡书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书籍板刻至大都。”《古今典籍聚散考》亦有言:“盖汉唐以来,公家藏弆,均在长安、洛阳二处。至赵宋,始集中于汴京;南渡后,金人辇而致北,宋人聚而在南。及元建大都,又致临安之书,而燕都藏弆之地位,始以显著。明成祖以北京所蓄,益之以南都所聚,北京乃为官家收藏之中心矣。”徐达将这批宋元精椠悉数封存,后尽归于南京,贮文渊阁中。

其三,民间献书。修纂《永乐大典》期间,各地应进贡了一批方志书。全祖望《永乐宁波府志题词》云:“成祖诏天下府州县皆修志书。时方修《永乐大典》,天下之志皆入焉。”

以上三者之外,另有私人撰写之书进献内廷者,详见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一书的考证。以上几部分藏书共同构成了《永乐大典》修纂所用的底稿。

第二阶段为永乐六年(1408)至永乐十九年(1421)明太宗调书之前。这期间阁内藏书为两部分:其一为纂修《永乐大典》所用之底稿,其二即为《永乐大典》。永乐元年(1403)于南京开馆编修《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成书,尽存于南京文渊阁中。

第三阶段为永乐十九年(1421)南阁百柜书北调至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火灾之前。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翌年即诏取南阁之书,将每个版本“各取一部”送至北京(按:包括《永乐大典》),余下的部分“悉封识收贮如故”,直至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一炬。

2.1.2 北京文渊阁藏书始末

北京文渊阁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正式启用于正统六年(1441),毁于明末甲申(1644),其间藏书情况的变化亦可分为几个阶段。

阁中藏书的鼎盛期当为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人纂成《文渊阁书目》之时。永乐十九年(1421)北调之书抵京,先是贮于左顺门北廊,后将《永乐大典》存于文楼,其余书籍于正统六年(1441)移至新建成的文渊阁东阁。其后,杨士奇等人“逐一打点清切,编制字号”[(明)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题本》,《读画斋丛书》本],写成《文渊阁书目》。此外另有私人撰写之书进献内廷者,数量较少。

弘治五年(1492)五月,大学士丘濬进言:“今内阁所藏者,《太祖高皇帝实录》一部二百五册、《宝训》十五册,《太宗文皇帝实录》一部一百三十四册、《宝训》十五册,《仁宗昭皇帝实录》一部二十一册、《宝训》六册,《宣宗章皇帝实录》一部一百十六册、《宝训》十册,《英宗睿皇帝实录》一部三百六十一册、《宝训》十二册,《宪宗纯皇帝实录》一部二百九十三册。与夫藏在内阁,每朝又各一部,此外别无他本。”[《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六十三。]可知此时文渊阁内藏有历代《实录》、《宝训》若干部。至明末人的著述之中,仍有文渊阁藏有《实录》的记载[(明)彭时,《彭文宪公笔记·卷上》:“文渊阁……藏三朝《实录》副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明)黄景昉,《馆阁旧事·卷下》:“文渊阁……藏实录图书。”清抄本]。

《春明梦余录》载文渊阁史事,有“嘉靖中,阁灾,书移通集库及皇史宬”一句。知文渊阁于嘉靖间被火,其中藏书有部分流入通集库及皇史宬。

明初沿袭元制,于洪武三年(1370)成立秘书监掌管内府图书;洪武十三年(1380)废秘书监,设典籍二人掌管文渊阁。文渊阁藏书常年遭受监守自盗、借阅不还等情况,又因储存环境恶劣,累年之后损失惨重。正德十年(1515)十月,大学士梁储等请检内阁并东阁藏书残阙者,“所亡益多”。万历间文渊阁被火,烧毁部分文书稿簿。万历三十三年(1605)阁藏书籍较之《文渊阁书目》已“十无二三。所增益者仅近代文集地志,其他唐宋遗编,悉归子虚乌有”[(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甲申之难,北京文渊阁沦为覆卵。

2.2 阁臣入直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之时即建有文渊阁,除储存书籍外,又兼有翰林办事内署之功用。

洪武十五年(1385),太祖设置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品秩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之官充任。朱棣继位后,“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广同入直,并预机务”[《太宗文皇帝实录》]。《明会典》称:“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俱洪武中设,职五品,班在学士之上。永乐初,简命编修等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入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及大学士。”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而事实上,此时的文渊阁乃始有内阁之虚名,而非有内阁之实制。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随着内阁参预政务权利的增大,其处理政务的方式越来越独立,办事地点开始向文渊阁转移。宣德四年(1429),赐文渊阁印信,诏令扩建文渊阁,正统六年(1441)建成。后屡经改造,于嘉靖十六年(1537)定其阁制。东阁五间用以贮书,西阁五间曰西制敕房,为翰林诸臣入直办事之处。

2.3 天子讲读与人才进修

早在洪武时,朱元璋便常命儒臣讲读于文渊阁。建文、永乐帝皆保持了这一传统。明宣宗亦于听政余闲,曾“数临于此,进诸儒臣,讲论折衷,宣昭大猷,缉熙问学”[(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〇《职官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且亲撰《文渊阁铭》以记讲学盛况。

永乐三年(1405)正月,成祖曾选派二十八名进士入文渊阁进学:先是,太宗皇帝明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于新进士中选才质英敏者,俾就文渊阁进学。至是,解缙等选修撰曾棨等二十八人入见。太宗谕勉之……[《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一册,《理学汇编·学行典》第六十二卷《志气部》,第73602页]

《文渊阁书目》的编纂者马愉、曹鼐等人亦于宣德九年(1434)秋入选进学文渊阁:八月癸酉,命行在翰林院修撰马愉、陈询、林震、曹鼐……三十七人于文渊阁进学。[《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大学士文渊阁正统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包拯为何穿龙袍?电视剧有误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整太监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故宫的“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