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2-04-07 17:2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背景思政信息技术

李 克 燕

(南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 330000)

一、引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知识的有效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中的运用,可有效深化高校学生理解思政知识点,提升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以及思政实践能力。但在实际的思政课程建设以及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自身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思政教师在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阻碍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部分高校仍存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配合不充分的情况,阻碍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以及学生实际思政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第三,存在课程组织形式单一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对提升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本校思政教师队伍培训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本校思政教师思政知识的掌握程度、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以及高校思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的配合程度。此外,高校还可进一步加强本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课程组织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的实现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重塑高校思政教育内外生态以及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重要措施[1]。第一,能加深高校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二,提升学生实际思政实践能力;第三,推动国家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丰富思政课程类型;第四,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对提升学生实际思政实践水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在尊重思政课程特点与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思政课程吸引力的有效举措,对提升学生思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灵活且深刻掌握思政知识,高校思政教师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在实际思政学习中的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识以及掌握程度。第二,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以及课余生活中不断落实以及实践自身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思政实践能力。第三,可推动高校学生思政学习方式的更新与优化,对提升学生思政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实际思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时间以及空间维度[2],对优化与完善高校思政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丰富与完善高校思政课程类型,高校在原有的思政课程类型基础上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类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还可进一步推动本校思政课程建设理念更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信息化程度。第三,推动高校思政课程课时安排科学性的提升。高校思政教师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合理安排本校思政课程,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基础上,调整高校思政课程安排,推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重构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第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环境。第二,有助于思政教育知识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质量的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完善。第三,有助于思政因素充分渗透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提升学生实际思政水平以及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氛围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成分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对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形式以及加强学生思政知识掌握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具体思政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推进。同时,部分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课程组织形式单一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情况,阻碍学生思政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此外,高校线上与线下思政课程联系不紧密也是影响实际思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专业全面地指导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建设不完善,在高校思政教师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纪律安排上存在不足,严重阻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初心问题以及学生提问处理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三,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欠缺,在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有待提升[4],对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组织形式有待丰富完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思政教师以丰富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呈现思政课程内容。但在实际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政课程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阻碍实际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主要以讲授法的形式呈现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对学生实际课上学习效率以及思政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第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呈现课程内容以及串联知识点时完全按照大纲结构[5],对本校学生特点以及实际思政教育资源考虑不足,对学生成长发展以及思政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第三,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存在不足,仅仅停留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及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搜集整理方面,严重制约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以及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有待更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以及丰富多样的课程评价模式全面客观地评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但在实际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部分高校未能及时更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理念,仍然坚持传统评价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匹配程度不高,未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专业性指导,阻碍学生实际思政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第二,部分高校没有及时更新思政评价标准,缺乏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氛围与互动的关注,而且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没有给予明确的评价标准[6],影响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第三,课程评价模式单一是影响实际思政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对完善高校思政课程造成一定阻碍。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线上线下配合有待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对高校教师课上以及课下教学具有较高要求,同时还需要思政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但在实际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第一,高校线上思政教学与线下思政作业之间配合不足。部分高校思政在线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之间内容一致性不足,不仅不利于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高校思政教师调整教学方向[7]。第二,部分高校线上思政教学与线下思政课堂教学之间配合不足,阻碍高校思政实际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部分高校线上思政教学思路与线下教学思路之间一致性不足,对提升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开展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推动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提升以及优化高校思政课程呈现形式的有效方式,对提升高校实际思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具体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及时加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之间的衔接程度,同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组织形式,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教育思路的更新,制定更为完善的高校课程评价标准,不断推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加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从而专业处理并积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增强学生思政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在今后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第一要不断完善本校思政教师队伍培训机制;第二要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本校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教师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以及讲授程度;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本校教师教学研讨机制,鼓励本校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交流自身心得体会[8],丰富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二)丰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组织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多元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具体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高校思政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思政课程内容以及本校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设计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环节,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第二,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上的优势。第三,高校需鼓励教师创新课程组织形式,对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给予鼓励以及支持[9],从而不断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率。

(三)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制定客观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纠正与完善。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第一,应不断更新本校思政课程评价理念。第二,积极听取本校师生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本校思政课程评价标准,尤其是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的相关标准,并及时更新且积极修正,为教师思政教学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更为专业的意见。第三,高校需不断丰富本校思政课程评价模式,针对性评价不同类型的思政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线上线下配合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进行紧密配合,实现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上的互相衔接。因此在具体思政教学过程中,第一,高校要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思路的连贯性[10],同时关注教学环节、教学节奏以及教学思路上的一致性,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二,高校还需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线上课堂教学与线下作业之间的连接程度,帮助高校学生深入掌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对提升高校学生思政知识学习与掌握程度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第三,高校需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在线上思政课程举例过程中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相衔接,同时在线下课堂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需提升思政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路上的一致性,帮助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逻辑以及思政知识结构,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对思政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以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背景思政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