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秋菊,刘福生
(1.东营市小清河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广饶 257300;2.广饶县水利局,山东 广饶 257300)
广饶县位于黄河三角洲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辖9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53.4万,面积1 166 km2,海岸线长12.35 km,境内有小清河和支脉河两大水系的12条河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8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5%,属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近年来,为全面提升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能力,该县相继实施了北水南调引水补源、“三线调水”和“四河贯通”工程,县城蓄水能力达到7 500万m3,提引水能力达到120 m3/s;有效灌溉面积达586.7 km2,节水灌溉面积达303.3 k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5.6%和49.6%,“北部引黄、中部调水、南部井灌”的骨干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布局和用水结构不断优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快现代水网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广饶县合理规划水系联网,积极引入客水资源,建立起了“引、蓄、灌、排、节、供”6大工程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广饶县先后实施了“三线调水”和“四河贯通”工程,实现了境内地表水源的联合调度、互为利用,共建成平原水库及河道蓄水工程11处、骨干输水渠道5条、重点提水泵站6处。境内区域调水工程逐步实施,实现了河、湖、库3域联网运行,当地水、长江水、黄河水3水联合调度,农业灌溉不仅可以调引黄河水,还可以拦蓄利用小清河、支脉河水,基本能够做到适时灌溉;实施孙武湖和高店水库引黄充库,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2020—2021年投资约24.5亿元对境内小清河、支脉河、预备河、淄河等骨干河道进行了防洪综合治理。投资约9.5亿元实施了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广饶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对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堤防进行了加高培厚,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共加固堤防53 km,堤防道路硬化51.6 km;新建支流闸3座,总设计流量1 032 m3/s;强排泵站3座,总设计流量55 m3/s;其它建筑物118座。二是投资约15亿元对支脉河、预备河、淄河、塌河等河道进行了疏挖及加固,完成河道疏挖72 km,加固堤防74.6 km,新(改)建水利设施129座。三是为解决引黄灌区土地盐碱易涝问题,实施了以涝洼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土地整理为重点的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沟、渠、路、林和建筑物进一步配套完善。四是建成高标准海堤4 km,为沿海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北部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对麻湾总干、二干、二干十二支、三干渠、大寨沟63 km骨干输水渠道进行了衬砌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33万hm2。南部井灌区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2.28万hm2井灌农田全部实现机井配套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8。
2016年起,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6亿元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系列工程,建成3座水厂。同时,投资6 3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饮用水水源地整改工程,3座水厂分区覆盖县域所有镇街,城乡供水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一是实施高店水库增容工程。针对水库调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投资2.4亿元实施了高店水库增容工程,水库库容由600万m3增加到2 300万m3,年供水量达到5 560万m3,与南部的淄河水库供水管网互通互连,实现了工业供水水源的“双备份”。二是实施淄河全段治理工程。累计投资20余亿元,实施了淄河全段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37.8 km,新增库容2 750万m3。三是实施工业供水体系建设工程。为提高该县各工业区供水保障能力,投资5.2亿元实施了工业供水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5万m3的工业水厂,敷设了全长105.5 km的调水、供水管线,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供水体系。通过“引水补源”有效解决了工业缺水问题,同时将工业用水从地下水向地表水逐步置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互促共赢。
近年来,广饶县先后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北水南调引水补源孙武湖蓄水工程,工程集供水、补源、防洪、生态旅游于一体,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第一家平原地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重点的生态绿化,全面实施生态县建设,绿化骨干河渠24条、126 km,治理小流域风沙片7处、60 km2,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2021年6月,广饶县作为山东省唯一县(市、区),被水利部、财政部确定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国家级试点,并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8 000万元。通过实施淄河、预备河、淄河故道3条河道以及预备河流域支沟的连通整治,加快盘活县域中东部片区水系,实现了部分河道互连互通。计划2022年底实现县域内重点河道互联互通,构建起“以水为脉、林田共生、水村相融”的自然生态格局,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水清、岸绿、景美、畅流”的新型景观水域,有效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广饶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42.2 mm,由于蓄水工程不足,致使雨洪水资源利用率低。可利用地下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井灌区,其他地区地下水基本为咸水或微咸水,不可直接利用。而且,由于南部地下淡水长期被超量开采,水位下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黄河水是该县重要的客水资源,年均引水6 000万m3。但由于蓄水工程少,蓄水灌溉和引水补源能力仍旧不足,难以有效应对黄河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给农业灌溉带来的影响。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目前,广饶县灌区骨干渠道已基本衬砌完成,但是支、斗级渠道还未实施衬砌,存在用水浪费问题,工程设施标准低、老化失修、灌排不畅以及灌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主管道全覆盖后,仍需进一步提高供水标准和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为农村普及洗衣机、太阳能、水冲式厕所等现代生活设施创造条件。二是河道防洪减灾能力有待提高。该县共有骨干河道12条,跨镇街骨干排沟26条,工程治理投资巨大,治理周期较长,需要上级支持,部分河道与“防大洪、抗大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沿海防潮堤尚有19.24 km亟待改造提升。三是水土流失防治急需加强。目前仍有水土流失面积99 km2,通过实施引水补源工程,虽有效延缓了海水入侵速度,但短期难以根本扭转缺水问题,治理海水入侵仍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近年来各级财政主要投资方向是骨干水利工程,而对镇、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渠道单一,县级以下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无力顾及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一事一议”形式,引导农户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资投劳,在执行上难以操作。二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受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人才缺乏、权属不明、管理不顺等制约,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在基层服务体制方面,水利基层队伍管理力量薄弱,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充分发挥水网的资源调配作用,加快构筑“北引中调南井灌、九河一堤保安全、湖库河连造生态、‘三网’融合促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水网布局,建设集供水、防洪、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水网。“北引中调南井灌”即北部为引黄引河灌溉,南部为机井灌溉,中部实施调水工程,既可有效解决北部农业灌溉,又能向南部井灌区引水,补充涵养地下水源;“九河一堤保安全”是指分期治理小清河、淄河、阳河、织女河、预备河、支脉河、广北新河、小河子、武家大沟9条骨干河道,逐步实施东部沿海防潮堤,确保行洪排涝和防潮安全;“湖库河连造生态”即对孙武湖、高店水库、预备河、小清河、小河子、支脉河实施连通工程,建设生态水系林带,营造水系生态体系;“‘三网’融合促发展”是通过水资源调配网、防洪减灾网、水系生态网构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广饶。
一是提升农村集中供水发展定位,整合资源,规模化发展,以村级管网改造、镇(街)内主管道连网和供水应急设施建设为重点,每年组织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建成3座水厂互连通工程,实现数据可视、运行状态可摇控的信息化管理,使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二是进一步完善工程运营管理机制,制定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加快海堤工程建设,力争建成支脉河右岸回水堤和小清河至寿光市交界防潮堤工程,形成封闭式的高标准防潮减灾工程体系。加快支脉河、预备河、小清河、淄河等骨干河道配套治理工程,对陈家大沟、芦清沟、永红沟等12条重点排沟进行清淤。抓住“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大“五小”水利投资的机遇,加大资金、项目、政策“三争”工作力度,实施一批重点防洪工程治理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防洪减灾综合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争取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要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下决心实施工业用水转换,以淄河水源为中心,扩大工业用水供应和引水补源效果,全面实现工业用水水源由地下水替换为地表水。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容量“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工业用水要建立“定额控制、计划管理、用水审核”制度,形成企业节约用水倒逼机制;农业用水要落实亩均灌溉定额和总量控制性分配方案;对深层地下水要严控、严批、严管,对各取、排水口全面挂牌,实行标识化管理,努力为严重缺水地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探索建设经验。
结合河道、渠系治理,开展新一轮水网生态绿化,突出抓好小清河流域、支脉河流域、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引水补源工程,治理地下水超采,推进重点河道人工湿地建设,不断提升水生态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规范岸线开发利用,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积极探索创新河道、灌区管理机制,创新水费收缴机制,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保障水利工程良好运行。加快水管单位机构改革,逐步理顺公益水管单位的人员管理和经费渠道,激发水管单位活力,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水利工程所有权、管理权、维护权和使用权,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和水利改革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