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荣
(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加强学生自我劳动能力教育,其作用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自我探索能力,更在于以劳动磨炼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引导学生学会解决自身情绪问题、协作他人,以劳育德。本文从当前小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现状,以及小学道德教育活动在劳动意识培养方面的现状入手,探究小学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建议。
结合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受家人照顾,自我劳动能力较差,在家庭生活里往往并不能主动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不会收拾房间,不会洗衣服,甚至不会自己根据学习需要整理书包,更有甚者十多岁还要父母帮忙穿衣服、系鞋带。家长给予的过度关注和关怀,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他人,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甚至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更谈不上服务他人的意识,在这样的劳动氛围和环境中,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意识,缺乏集体意识、劳动意识、合作意识,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许多教师对道德教育存在较为狭隘的认知,如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其应与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独立存在并独立设置课程体系,其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关联不大;德育活动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场地以教室为主,内容如以文本为主,学生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总是滞后,面对抽象枯燥的文字,学生无法生成劳动体验;部分教师认识到德育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会在进行学科教学时,简单提到德育教学内容,但与学科内容的结合不够紧密,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学科教学融合德育的教学体系,德育教学效果不佳,在此情况下,学科教学中的自我劳动教育更是无从涉及;德育场所较为固定,以教室为主,劳动教育活动场地不足,局限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与劳动教育相连接,教师应把握好这一教学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拓展劳动场所,设计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和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劳动活动应尽量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相较于个人劳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更容易调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配合,学生可通过集体劳动,增进同学感情,营造活跃的劳动氛围,减轻部分学生抵触劳动的情绪[1]。此外,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更容易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或差距,在相互学习和配合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身份、责任和义务,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
除了常见的依托班级环境卫生、校园环境卫生开展的卫生劳动活动,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劳动场所,如让学生参与午餐时间的食物分发,或是课间活动中的游戏劳动,又或是结合道德教育内容开展户外劳动活动,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开展综合劳动活动等。如教师可以以班级、年级或校级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就自我劳动项目,如家务劳动扫地、叠被、收纳等项目进行竞赛;在学习家务劳动技能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学校餐厅进行食物制作等等。多样的、变化的劳动场合、劳动内容,以及集体的劳动形式,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德育平台,结合各科知识进行德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都有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劳动教育经验和体悟。学校可以依托教师管理平台,将各科教师集合到一起,整合各学科劳动教育资源,统一就劳动教育切入点、劳动教育素材整理等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堂劳动教育效果。
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中有关劳动的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劳动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以实际劳动体悟来分析理解阅读材料;在习作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劳动主题带领学生组织语言,描述劳动过程和劳动体验,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进行回顾,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学探究过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劳动进行学科探索,如在探究水的三态变化时,教师可以举例学生生活中的劳动,如洗衣服时衣服吸满水非常重,但在晾晒的过程当中,衣服的水分蒸发重量就会逐渐减轻,对此,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活动,如学生各自使用不同重量的水,放在同样的晾晒条件,每隔一个小时,称一下水的重量,记录不同时段的温度、水的重量等,将劳动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渗透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探究观念。
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应与实际的劳动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劳动环境,在具体的环境中去体悟劳动。不同的学校都有其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条件,如有的学校未开发的区域较大,学校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特殊优势,带领学生划分田地,从开荒翻地开始,投入农事劳动,参与农作物种植、陪护、收获的各个环节,既可种植蔬菜,也可种植鲜花,也可种植草坪,在提高学生劳动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各个种植陪护的环节中,走进传统农耕文化,学习二十四节气农事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理念。其他学科教师也可就学校的特色劳动课程,展开劳育课程活动,结合学生的劳动经历,开展各学科探究活动,在发展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推动德智体美教育[3]。如有的学校场地不足,学校可以集合学校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置如烹饪课程、缝纫课程、搭建课程、无土栽培等课程,设计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和教师可以在自身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学校劳动教育经验,逐渐构建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发展学生的自我劳动能力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教师不仅需要就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更应就劳动教育与家长达成观念的一致,发挥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劳动的作用。部分学生在回到家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甚至逃避家庭劳动,这都是家长溺爱的表现。为了避免父母的过度包办,导致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丧失,无法实现独立,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能力的培养,并辅助课后家庭劳动活动,结合劳动录像、劳动检查,督促学生落实家庭劳动,定期开展劳动考试,督促学生获得基本的自我劳动能力。在设置学生家庭劳动作业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当前的劳动能力和发展水平,设置符合学生劳动能力的劳动作业。如低年级应围绕学生仪容仪表整理、书包收纳、个人卫生等方面设置劳动作业,中年级则围绕学生基本家务劳动如扫地、清洗蔬果、洗衣服等内容设置劳动作业,高年级则可以围绕如做简单的家常饭等内容设置劳动作业,让学生在进行自我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将这份感悟迁移到其他职业劳动当中,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基本的公德心。在发展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发展学生服务他人的劳动能力,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与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个人素质。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道德教学课程中强化劳动教育,可以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自我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素质,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劳育德,实现学生自理、自强、自信,发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校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