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成因与矫治策略

2022-04-06 06:55胡宝华
关键词:内卷化正文参考文献

胡宝华

(塔里木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

一、问题提出

20 世纪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书中曾问到: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1]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李约瑟之谜”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 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1]2005年,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2]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深远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无论是“李约瑟之谜”悖论,还是“钱学森之问”,作为世界上本科学生规模最大、社会投入巨大的中国本科教育必然首先要直面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历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019年新年伊始,某明星学术门事件更是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紧随其后,各层次、各类别学位论文剽窃、抄袭、代写代发等通报讯息屡见不鲜,随后数十所高校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重复率标准降低到了历史冰点,学位论文抄袭、剽窃、代写代发等各类学术不端问题归根结底是毕业设计“内卷化”极化问题,即毕业设计的改头换面、拼凑组合、照搬照抄等,部分学者对于博士、硕士毕业设计、期刊论文“内卷化”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研究,而当前最大规模的本科毕业设计“数量增加而无实质创新创意”的现象却更令人堪忧。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职能, 本科教育是高校的根本。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3]课程思政、“两性一度”标准为表征的金课建设等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举措,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而从现有相关文献梳理来看,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表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已然成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顽疾。

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产出指标之一,伴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的密集性出台和实施,给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容重复化、逻辑应付化、目标功利化、过程虚拟化等表现形式的“内卷化”敲响了警钟,如何破除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以及有效推动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和热点。本研究在“内卷化”理论演变、高等教育“内卷化”及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等相关研究理论分析梳理基础上,提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概念,结合文献归纳和访谈数据调查,运用定性分析法提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探析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成因,提出了相应矫治策略,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相关学术专题研究提供借鉴,为高校教育试点改革尤其本科毕业设计深化改革提供现实参考。

二、文献梳理及有关概念界定

(一)“内卷化”理论演变及高校教育“内卷化”相关研究

1.“内卷化”的产生及国内引进

“内卷化”概念本身是舶来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书中最早提出“内卷”一词,他将“内卷”与“进化”相对照进行论述,认为“内卷”与“进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演进方式,将前者形容为主观内生运动,后者形容为客观外生演变,并将由此提出“锁定理论”。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进一步提出“内卷化”的概念,用来形容一种文化模式到特定状态时,内部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复杂演化,而无法产生新的文化形态的现象[4]。随后,“内卷化”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杜赞奇(PrasenjitDuara)分别就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水稻种植[5]、中国华北农村政治经济学中的“内卷化”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6]。20 世纪90年代,黄宗智最早用“内卷化”理论解释了中国小农经济在人多地少客观现实下,产生的一种“精细化劳动带来降低边际回报”的现象[7]。之后,有关学者对国外“内卷化”理论进行了个人解读和探讨,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内卷化”现象进行了广泛剖析。2010年之后,国内“内卷化”有关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企业界谈论的热点。

2.高等教育“内卷化”相关研究

高等教育“内卷化”研究伴随着国内“内卷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深化,2012年,夏骏首先运用逻辑分析揭示了无发展的增长、无强盛的繁荣、无公平的效率、无幸福的改善、高校内部权力的内卷化等五种中国高等教育“内卷化”表现形式[8],随后,马廷奇进一步对高等教育改革模式实践“内卷化”内涵、困境、创新进行了定性分析[9],廖英丽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内卷化”低效的制度机制[10],赵祥辉运用文献综述法解析了中国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的表征、机理以及矫治策略[11]。当前,高等教育“内卷化”重点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改革、博士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聚焦高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3.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相关研究

学者们先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定量研究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问题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论文选题不当[12],毕业设计周期过短、论文内容粗糙、抄袭严重[13],学生基本训练不足导致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设计[14],学生就业压力导致其对毕业设计投入不够[15],管理和监控体系不合理[16]等诸多问题。针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设计详细合理的管理评估体系,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观,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指导模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和各方面投入等。

4.国内外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内卷化”理论经历了从国外概念引进、到本土学习消化、再到具象案例研究三个阶段,国内高等教育“内卷化”相关研究也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尤其在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方面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过往研究内容侧重于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等宏观政策话题,研究对象集中于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博士生等群体,对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主题、“学生-教师-高校”三方主体系统分析研究数量略有不足、内容有待深入。

(二)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定义

综上所述,在“内卷化”理论演变[4-7]、高等教育“内卷化”[8-11]及高校本科毕业设计[12-16]相关研究理论分析梳理基础上,针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组织与方式、选题、过程管控、质量考核等实际,具体内容包括:本科毕业设计内容重复化、逻辑应付化、目标功利化、过程虚拟化等毕业设计自我消耗、停滞进步的现象。而毕业设计内容“内卷化”就是命题相似、对象重复、方法相同等内容自我复制、闭环循环;毕业设计逻辑“内卷化”就是结构相同、对象细化、方法不当等逻辑关系不通、辩证不足;毕业设计目标“内卷化”就是结构模仿、对象复制、方法照搬等师生利益纵向捆绑、学科团体横向包庇;毕业设计过程“内卷化”就是选题导师指定、过程学生应付、答辩过程走形式等过程完全软化、虚化。

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重点工作之一,参照管理学“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的核心观点,“做正确的事”专指方向和目标事关工作效果,“正确的做事”专指技巧和手段事关效率。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做正确的事”主要涉及写作内容和写作逻辑两个范畴,“正确的做事”主要涉及过程导向、流程导向两个范畴。遵循上述逻辑,本研究按照毕业论文框架内容-逻辑导向、毕业设计过程导向-目标导向两个维度,构建了命题设计无效化、内容结构相似化、编写内容八股化、论据表达堆积化、答辩过程形式化、编写逻辑应付化、命题设计复杂化、结论偏差逻辑化等八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

(一)内容-目标导向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容-目标导向“内卷化”,专指大学生为片面追求通过毕业设计,而对命题设计不科学、不严谨,对毕业设计内容框架过度重复化、冗余化。

1.命题设计无效化

首先,题目设计不严谨。一类是题目本身就是无须证伪的事实,例如理工类已无争议的定理实验再设计和人文类基本的习惯常识;另一类则是题目本身就是伪命题,违背理论研究逻辑和客观现实,例如理工类已成定论的伪命题重复实验证伪和人文类已成常识的选题再研究。其次,题目设计出现极化现象,一类是题目极其普通、换汤不换药,例如换一个研究区域、或者换一个研究方法;另一类是题目极其新颖、内容拿来主义,对于其内涵、理论演变等一知半解、难以掌控,到头来毕业设计完成了,自己难以自圆其说、答辩也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好像在进行毕业设计,却难有半点所得。综上所述,以上两种情况不过是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进行毕业设计,不在于内容的科学,而在于目标的编排,到头来只是本人津津乐道、自娱自乐。

2.内容结构相似化

首先,摘要关键词毫无实质。摘要写作没有半点章法;关键词要么故弄玄虚,为求新而放新,要么不知如是,随便乱放。其次,绪论轻重主次不分。要么没有研究背景,要么研究背景不知所云;要么研究意义高大上、徒有违和感,要么剑走偏锋毫无研究意义。第三,主体部分有建无构或无建无构。要么一级或二级标题间整体结构清晰顺畅,而内容撰写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要么一级或二级标题间整体结构文理不顺、逻辑不通,而内容部分东拼西凑、故弄玄虚。第四,参考文献滥竽充数,东挪西借,有参无考或有考无参,只是为了毕业设计内容完成而拼凑而已。第五,谢辞不够真诚、抄袭严重。作者在运用知网系统随机查阅121 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致谢部分,理工类52 篇、人文社科类69 篇,谢辞部分寥寥数语、千篇一律,例如“感谢指导教师某某,同学某某、宿舍舍友某某”此类已经成为定式。最后,大抄特抄成为新时尚,线上专业文章润色请托成为新潮。在2021年7~8月随机线上和线下针对2021 届本科生60 余名访谈对象中,17 名同学表示使用过线上文章润色服务,42 名学生认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点。

(二)内容-过程导向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容-过程导向“内卷化”,专指大学生为证明毕业设计研究过程真实性、合理性,而对编写内容数量化、格式化,对编写过程描述过分精细化、论证化。

1.编写内容八股化

首先,内容结构格式化。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自科,标题、摘要、关键词、绪论、主体内容、结论、展望、参考文献、谢辞等已经成为定式,成为本科毕业设计规范与否的重要评判依据,虽然每所高校都对毕业设计明文规定了不同的验收成果规范和标准, 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八股化已经成为制约本科毕业设计创新的一大顽疾。其次,研究倾向数量化。当前,本科毕业设计指标量化、实证研究已经成为趋势、潮流,片面的数据化、实证化,难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如此这般,即使每年产生多少毕业设计,也难以推动毕业设计创新,数学滥用问题已经成为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中的梗阻[17]。最后,论文结构编排不合理。各主体部分详略失当,轻重主次不分,有头无尾,头重脚轻,毫无美观、更无可读性。

2.论据表达堆积化

首先,论证不符合逻辑。论据逻辑无序,说东道西,指鹿为马,语句拼凑堆积过重,思路不清,层次不明,天马行空自言自语,语句难说连贯,只能毕业设计者自解其意,指导教师或读者恐怕都感觉晦涩难懂。其次,论据或案例选择有失妥当。为了解释观点而描述论据或者叙述事实,而论据或者案例本就与印证观点两张皮,更有甚者观点和论据自相矛盾,自己写的却津津有味,以为快达彼岸,实则南辕北辙。最后,案例叙述苦涩乏味、犹如嚼蜡。一类毕业设计自行调研,编排案例印证观点,案例叙述火力全开、毫无重点,语句不通、语病百态;另一类毕业设计引用借鉴已有成型案例,为了通过重复率检测,经典案例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案例叙述艺术之美惨不忍睹,不忍细读。

(三)逻辑-过程导向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逻辑-过程导向“内卷化”,专指本科毕业设计中对答辩过程形式化、编写逻辑应付化,主要突显在答辩过程中ppt 汇报无实质内容和对撰写内容一知半解、答非所问、沉默不语、角色固化等答辩过程形式化,毕业设计编写过程中出现的观点有悖于科学、论据选择不当的现象。

1.答辩过程形式化

首先,ppt 汇报无实质内容和对撰写内容一知半解。一类集中表现在答辩ppt 设计上,轻重主次不分,理论、现实价值笔墨稀松;另一类集中表现在ppt 汇报过程中,对于研究设计主要内容一知半解,只知道照本宣科、一通朗读。其次,答非所问是常事。一类是答辩评委问东、答辩者道西,临阵抱佛脚、仓皇无措,好似对答如流,实则答非所问,精通于亲和态度,擅长于诡辩伎俩,纵横捭阖天马行空;另一类则是沉默无语新常态,无论答辩评委如何,站立姿势如一,沉默始终如一,到最后只能是评委老师自编自导自救场、喃喃耳语自言自语,主角冷场、配角上位。最后,师生角色已成型,毕业设计答辩现场成为评委斗法的道场,评委老师成为道场上斗法的上仙、学生成为被审的妖魔,要么老师侃侃而谈、学生低头静思;要么稍微有几位能有个人主见、敢于畅谈个人观点的学生,评委上先就是一顿趾高气扬、劈头盖脸、酣畅淋漓的痛批,于是学生赶紧回到本位、评委大杀四方而归,热热闹闹走形式。

2.编写逻辑应付化

首先,立论有悖于科学。一类是上下关系、前后逻辑毫无关联,通读好像连贯、却无半点关系,字里行间浅尝辄止,文字分析浮于表面;另一类是立论不符合客观实际,更经不住理论推敲,“熟蛋生鸡”范例式的立论和写作逻辑,看似追求新奇特,追流量扫文盲,实则就是伪科学、伪论证。再次,论据选用不恰当。一类是说东道西,文不对题,调研对象和研究对象毫无关联,论证牛顿第二定律却用勾股定理一大堆事实叙述,明明做农民工相关研究却调查大学生,明明是平行线的两个主题,非要死拉硬拽拼凑联系,过于放大蝴蝶效应,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另一类则是研究数据未通过模型检验,实验结果未通过实验验证,只知道剔除数据或者二次实验,半点不去深思换用恰当的实证模型,或者深入思考、找寻导致实验证伪起调节作用的关键变量。

(四)逻辑-目标导向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逻辑-目标导向“内卷化”,专指本科毕业设计中对命题设计复杂化、结论偏差逻辑化,主要体现在命题设计重复化、论文缺乏学术性、标题繁琐赘述严重等,结论偏差逻辑处理体现在不为逻辑找结果、为了结果找论据等现象。

1.命题设计复杂化

首先,命题设计重复化。在学科内部存在命题设计盲目、盲从、盲干“三盲”现象,一个题目在同一学科内不断繁育重复、精细深化,一届一届、经年累月,多数高校校内检测重复比远高于系统重复比就是明证,看似只是数字差,实则是毫无意义的研究复盘、复演,平台资源的极度浪费。其次,论文少有学术性。近年来,人文理工本科毕业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问题剖析、技术验证,极少有学术性思考、学理性探索,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技巧性,写作逻辑存在感性取代理性、逻辑附会良知,字数越来越多,表达越来越模糊,人云亦云、牵强附会。最后,标题赘述繁琐。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标题设计日益繁琐,看似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恰恰表明未中命门,没有切中要害,科学问题更应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不能雾里看花。

2.结论偏差逻辑化

首先,不为逻辑找结果。诚然,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鸡生蛋、蛋生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掰扯不清的伪命题,芝诺悖论尽管也曾经一度困扰学术界千年,但是真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逻辑范畴应该是有因才有果。恰恰相反,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往往是在实验设计或者社会调查或者案例研究之前,结论和对策已经了然,还没调查就已经形成结论和对策,然后再依据结论来选定指标或者实验设计等进行主体内容结构编排,毕业设计从结论到论据逆向展开,毕业设计撰写从论据到结论正向撰写,从毕业设计内容结构前后逻辑看似完美无瑕,实则颠倒因果、本末倒置,毫无创新、更无创意,数量极速迭代、却无质的推进。其次,为了结果找论据。一类是结论与学术研究或者现实常识相悖时,只知道归结为调研差样本或者案例或者实验控制变量的特殊性,又很难结合调查样本或者案例或者实验控制变量找到根本的、关键的典型特征,就典型特征来剖析结果的必然性;另一类是结论与学术研究或者现实常识一致时,全力解释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忽略调查样本或者案例或者实验设计本身的差异性;综合以上两类情况,看似都合理,却陷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因循守旧的死循环。

四、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成因

按照“权变管理理论”的观点[18],事物发展形成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单一因子影响所致,学生、教师、学校是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直接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学生是执行主体、教师是辅助主体、学校是监管主体,如同行路人-学生、拐杖-教师、路基路面-学校三者关系,本科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受制于指导教师权威和学校规章制度约束而选择迁就或退让,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学生评教、学校监督压力而降低毕业设计标准,高校受制于学生毕业率、教师年终评价等影响而选择流于形式,高校学生、教师、学校三方主体交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呈现四维、八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在于高校学生、教师、学校三方主体未按本位所致,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缺位、教师主体错位、学校主体越位,参考组织行为学个体、群体、组织的动机-行为两个维度,探索学生、教师、学校动机及行为六个“内卷化”成因,具体而言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本位发生偏移(动机)、毕业设计行为固化(行为);教师教学科研偏重功利(动机)、参与过程疲于应付(行为);学校部门监管制度偏于形式(动机)、考核目标过于功利(行为)。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主体成因分析图

(一)学生主体缺位

1.主体本位发生偏移

首先,毕业设计计划阶段,学生主体本位不清。一类学生根本不清楚毕业设计的主体是谁,主责主业完全不知, 在2021年7~8月随机线上和线下针对2021 届本科生60 余名访谈对象中,25名同学均表示毕业设计整个流程不是很清楚、主要依靠指导教师督促完成;一类学生清楚自己的毕业设计主责主业,60 余名访谈对象中,23 名同学表示对整个流程较为清楚、但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故意守土不尽责,安享成果却不付出,一味将毕业设计计划、实施、评估等全部推给指导教师;60 余名访谈对象中,只有12 名同学表示对整个流程非常清楚、并主动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其次,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学生拖拉散漫应付。一类学生在形式上应付指导教师的流程化指导,一类学生完全不理会指导教师的苦口良言,皇上不急太监急、主客颠倒。再次,毕业设计修正阶段。一类学生只图临阵磨枪一鸣惊人,另一类则是敷衍指导教师的建议、只有量的累积却毫无质的进展,改不改一个样,对教师应答如流,勤于嘴而拙于行。最后,毕业设计评估阶段,只知道一味以情动人求通过。例如,以2020年线上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网络视频来看,多数高校毕业论文答辩表现出“无答无辩、答非所问”的普遍现象,毕业答辩无论多么糟糕,学生却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理由充分,说的鞭辟入里,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逻辑上却难以跟答辩言辞相媲美,毫无总结更无体会,但求经历过毕业设计,实则没有留下多少回忆,更不要谈及所思所想所感,最终都只能变成一句“不求优秀,通过万岁”的口头禅。

2.毕业设计行为固化

首先,目标导向过重。无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理工自然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可能有差异,但是多数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已经结果导向化,都在一味关注结果,完全不关注过程,好似完全搞不明白“结果是偶然,过程投入的血水、泪水、汗水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没有精益化的过程,难有预期的结果。其次,低标准成为共识。正如挂科不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高标准,那么,毕业设计及格更不应该是大学生追求的高标准,但是,恰恰相反,现实的情形是,“毕业设计不求优秀,但求通过,及格最好”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普遍的高共识,一旦低标准成为梦想,研究无下限必然成为现实,研究创新将成为奢望、空幻。最后,代际思维进入误区。当前,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高通过率,百分之一百通过的学科及专业比比皆是,导致大四学生普遍形成思维定势,主观认为只要自己其他资格条件满足,毕业设计通过成为必然,一届一届负向传递,导致低年级学生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足。

(二)教师主体错位

1.教学科研偏重功利

首先,唯毕业设计工作量至上。一部分指导教师只为获得毕业设计工作量,对于毕业设计全过程开头、结尾开两个会,潦草应付了事;一部分指导教师直接选择与专业或者学科对口的中英文核心期刊,指定期刊论文更换调研对象、调研样本,让本科生参考复制,敷衍了事。其次,指导教师课题任务分解。多数高校教师手握科研项目多项,一部分教师为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项,不管学生对课题感兴趣与否,也不顾及是否是学生擅长的领域,打着“一切为学生好”的犀利措辞,直接将课题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尽心尽力、学生撰写劳心劳力;一部分教师将个人兴趣或擅长化作学生认领的任务,教师台上激昂澎湃,台下恨铁不成钢。最后,学生评优俨然变成指导教师斗法。评优没有真正地做到优者上、劣者下。

2.过程参与疲于应付

首先,客观现实分散教师指导精力。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年复一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当前高校教师校际流动提速、教师培养及成长规律周期较长等原因,人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人数有增无减,教师人均毕业设计的指导时间和精力只能有减无增。其次,老教师经验定势导致毕业设计自我繁衍、日趋精细化。目前,多数高校老教师都是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个人教学、科学、社会服务多元考核疲于应对,加之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要求逐年提高,为了便于统筹兼顾,一类教师亲临亲为时间精力受限,另一类教师安排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一推了事,最后一类教师完全放权、任由其自学成才,无论哪一类都会导致本科毕业设计习惯复制、难以创新。最后,年轻教师多元考核力不从心。在非升既走的高校绩效考核客观背景下,加之校、院、系多级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考核绩效层层加码,年轻教师时间精力所剩无几,能够抽出参与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精力更是屈指可数,毕业设计过程和培养目标错位。

(三)学校主体越位

1.部门监管制度偏于形式

首先,制度设计偏重精细。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均出台了详实的、系列的制度文件,从选题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看似样样俱全,本科毕业设计制度文件的设计、实施毫无瑕疵,制度文件层出不穷、迭代创新,本科毕业设计有关制度文件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难以经得住推敲。其次,制度执行流于形式。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规定了相应的版式、格式、字数、重复率等诸多限制,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字数限制和重复率成为了重点监测指标,呈现出几乎所有毕业论文都是洋洋洒洒万余字,但是字里行间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少有观点立意,更无从谈及创新。与此同时,所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都规定了毕业设计截止时间,过往多数本科毕业设计也都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准时完成,且几乎所有本科毕业设计均能够通过毕业答辩, 在2021年7~8月随机线上和线下针对2021 届本科生60 余名访谈对象中,52 名同学均表示毕业设计在4 周内完成,4 名学生在8 周内完成,2 名同学在12 周内完成,2 名学生表示13 周以上完成,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规定的30 周以上相比较而言,当下写作时间越来越短、重复比越来越低,但是真正能够可以转化为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成果屈指可数,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趋于务虚。最后,制度退出机制不够及时。制度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在随机调阅的高校网站主页中,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设计有关制度发布的时间最近的是2021年,远的在2005年以前就占据半数比例,面对高考科目“3+3”“3+1+2”模式的最新变化,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为高等教育产出指标之一,无论从形式、内容、过程等有关制度,都必然随之及时调整。

2.绩效目标过于功利

首先,毕业设计出口单一化。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尽管经历了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从一次答辩到二次答辩再到N 次答辩。但是,从各类教学论坛、知网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知网本科毕业论文收录情况反映来看,本科毕业设计看似路程艰辛,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百折不挠,但是结局却是本科毕业设计普遍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延期的不多,由于本科毕业设计未能通过而没有取得毕业资格的鲜有听闻。其次,毕业设计质量、绩效考核两张皮。目前,高校毕业率高校主要领导抓、就业率党委主要领导抓已成明文规定,受制于毕业率、就业率双重指标绩效严肃考核,而毕业设计通过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与就业,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毕业率,必然导致毕业设计各过程环节标准缩水,毕业设计内容、答辩过度放水,毕业设计环节的人才科研素质培养质量必然受制或让位于绩效标准,到头来高校内部监管成本必然削弱毕业设计质量。最后,制度设计较为功利。例如,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周期基本都规定了1~2 学期,考核周期设计不够灵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外审制度有待建立,当前,指导教师碍于学生评价不忍淘汰,同行教师碍于同事关系不忍淘汰,答辩评委碍于学生、教师双重关系不忍淘汰,外审制度未健全或者流于形式。

五、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矫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19]。紧随其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教督〔2020〕5 号)颁布实施,规定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应重点对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进行考察。本研究结合国家当前本科毕业设计最新规定,立足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四维、八种表现形式及三方主体、六类具体成因以及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应用本科教育转型[20]、线上授课新形势[21],为了消除或者削弱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动机和行为,在参考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基础上[22],提出针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关联方主体的赋能(内容型激励)、赋权(过程型激励)、赋税(行为改造型)三种管理方式,并进一步对赋能、赋权、赋税三种管理方式的内涵、六条矫治策略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矫治策略分析表

(一)对学生主体赋能

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主体缺位,关键在于选题未发挥其兴趣、擅长,一部分学生对选题甚至毫不熟悉或者陌生,学生主体本位发生偏移、毕业设计行为固化,必然诱发毕业设计“内卷化”。就学生主体而言,消除或者弱化毕业设计“内卷化”要从毕业设计选题自主化、毕业设计与实习深度融合两方面着手。

1.毕业设计选题自主化

首先,要将毕业设计选题决策权归还给学生,避免以指导教师指定代替学生选择,将命题双向选择落实到实处。其次,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擅长或者熟悉领域进行选题,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其积极主动开展毕业设计。再次,提醒学生选题要切合实际,既要结合个人主观意愿和实际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开展研究的客观条件。最后,坚决杜绝伪命题、伪科学、伪假设、伪常识成为选题, 要知道热点难点焦点的话题不等同于有意义的科学命题, 习惯常识俗语不等同于正确,选题一旦成为谬误,最终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跑偏[13-26]。例如,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规定》(2021年4月修订),专门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学生应在和导师充分讨论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导师应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予以指导和审核。

2.毕业设计与实习深度融合

首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自主权返还学生。学科或者专业或者班级到底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毕业设计选题是什么要由学生决定,话语权与决策权要返还给学生,学校的重点是建立并分享实习基地或者实习单位库或毕业设计选题库, 教师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和教师研究课题库建立。其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与专业契合。无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自主选题还是指定选题,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主题一定要跟学科或者专业大体一致,要真正能够发挥学生所学、专业所长,学科或者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供给侧要和毕业实习岗位需求侧匹配[27-30]。最后,毕业实习要与毕业设计产生链接。在尊重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科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形进行选题,例如,实验设计和调研论文类别的选题,毕业设计实验数据或者调查样本数据本应该来自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应与毕业实习报告无缝衔接,毕业设计理论和实践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或者结论就会学用统一、学用相长。例如,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年对8 个本科专业毕业设计作出明确要求,务必将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深度融合,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于毕业实习发现的问题,将毕业实习升华为专业理论研究。

(二)对教师主体赋权

教师作为学校和学生的中间联接体,既要负责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又要服从学校管理规定,本科毕业设计教师主体错位,关键在于教师未被充分授权,教师教学科研偏重功利、参与过程疲于应付,必然会诱发毕业设计“内卷化”。就教师主体而言,消除或者弱化毕业设计“内卷化”,要从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实施毕业设计精益化管理两方面着手。

1.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

首先,明确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权力责任清单。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负责具体毕业设计计划、实施、修正、定稿等,教师是辅助,负责把握研究方向、提供技术路线、提出解决问题技巧等。其次,严格实施前馈控制。从学生、教师两个主体收集整理每一届本科毕业设计样本数据进行详实分析、总结,及时掌握毕业设计演变规律、预测趋势,科学规划下一年度毕业设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再次,做好过程控制。从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严格落实三审制度,三审就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坚持现场评审,由不少于3 人的奇数学科评委教师点评。最后,严肃反馈控制。毕业设计定稿后,严格执行三盲审制度,即落实《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由三个外审评委进行系统盲审,确定是否通过,严格落实盲审淘汰制。例如,北京大学发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2021年3月修订),规定了选题开题、中期审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归档评优等全过程控制,明确了教师、学生、院系权责利。

2.实施毕业设计精益化管理

以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为核心,推进指导教师完全负责制的精益化管理。首先,从毕业设计出口进行控制,对于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严格落实延期毕业或者不毕业,确保毕业设计无水分、无残次。其次,严格限制毕业答辩次数、延期毕业次数,确保每届毕业设计要么期限内通过、要么劣质淘汰,严禁低质量毕业设计积压,形成蝴蝶效应。最后,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各环节全面实施准时化管理,规定时间节点、规定任务质量,到达规定时间节点,从学校到指导教师,必须口径一致、落实标准一致,超时限提交任务的自动延期到下一年度,形成准时化行为意识。例如,南开大学发布了《南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教字〔2020〕3 号),规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6 周,在第七学期,学院根据教学进度择时安排毕业论文的动员、选题、导师确定、文献查阅等工作;在第八学期集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等环节;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为8000 字,对于外语类毕业论文原则上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撰写,毕业论文的篇幅一般为5000 个外文单词;毕业论文结构一般由封面、声明、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

(三)对学校主体赋税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其根本在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主体性,高校要对学生充分激能、对教师充分授权,回归学校把方向、筑平台根本职能。本科毕业设计学校主体越位,学校部门监管制度偏于形式、考核目标过于功利,必然会诱发毕业设计“内卷化”。消除或者弱化毕业设计“内卷化”,就学校主体而言,究其根本在于如何让学校主体安于本位,根本在于激发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热情、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主动性,全面实施大类招生、专业选择自由,有益于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主题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完全学分制必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周期弹性。与此同时,大类招生和完全学分制自然成为学校推动本科毕业设计关联方教师、学生良性互动的抓手[31-34]。综上所述,学校要从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加速推进完全学分制两方面着手。

1.全面实施大类招生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 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实践已经表明有利于激发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热情、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主动性。所谓大类招生就是根据每个学校、学院、系、专业实际,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或者同一个学院或者系的专业合并,按相同的类别进行招生,经过1~2年的大类基础培养,再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限制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首先,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大类+专业”招生,即大类通识化认知性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训练。其次,考虑国家及区域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等重大需求,推进教学改革试点班、卓越人才班、特色人才培养班等培养方式。再次,加快推进高考综合改革“3+3、3+1+2”模式快速落地,尊重和鼓励学生擅长和兴趣,发挥学生长板优势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转专业便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的学科和专业。最后,优化学科或者专业布局的同时,增设新型专业和学科,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专业资源库。

2.加速推进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 是指本科生可根据学科专业擅长和个人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完成规定的核心课程考核后,根据毕业设计内容、个人兴趣及擅长、职业发展规划等自主选学需要的课程,强调自由选、随时学,只要完成学科或者专业要求的学分绩点后,就可以申请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完成后自行毕业。首先,扩大或放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教学自主权,增设更多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在学生选课时,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要进行系统指导,结合学生的擅长领域和个人兴趣,制订个性化的选课方案。再次,放开学制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在更长时间或者更短时间内完成学业。最后,学校的后勤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等要提供全力支撑,提供弹性化的服务模式[35-39]。例如,西北大学从2018 级学生开始实施的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专业自主选择机制,将学习的年限,从固定的四年制改为灵活的3 至6年制,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教师等,就连毕业时间也可以自由选择,与此同时,学生也可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成为本科毕业设计计划、实施的真正主体,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热情高涨,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主动性显著增强。

六、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本研究在梳理“内卷化”理论演变的基础上,运用“内卷化”理论来解析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数量增加而无实质创新创意”的现象。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参考现有文献和客观实际基础上,按照本科毕业设计框架内容-逻辑导向、毕业设计过程导向-目标导向两个维度,构建出命题设计无效化、内容结构相似化、编写内容八股化、论据表达堆积化、答辩过程形式化、编写逻辑应付化、命题设计复杂化、结论偏差逻辑化等八种“内卷化”表现形式。重点参考组织行为学个体、群体、组织的动机-行为两个维度,探索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关联方动机及行为六个“内卷化”成因,剖析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关联方交互诱发的学生主体缺位、教师主体错位、学校主体越位具体成因,分析了学生主体本位发生偏移、毕业设计行为固化、教师教学科研偏重功利、参与过程疲于应付、学校部门监管制度偏于形式、考核目标过于功利等六种“内卷化”成因。最后,为了消除或者削弱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动机和行为,本研究在参考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针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关联方主体的赋能(内容型激励)、赋权(过程型激励)、赋税(行为改造型)三种管理方式,以及毕业设计选题自主化、毕业设计与实习深度融合、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毕业设计精益化管理、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加速推进完全学分制等六条“内卷化”矫正策略。

纵观本研究的整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对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所涉及到的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关联方主体交互影响、尽管从三者关系定位上做了相应分析,但是对三方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分析尚有欠缺,对于三方如何交互影响导致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分析深度不足、学理欠佳。本研究从“现状-成因-对策”三段式研究内容做了对应编排,重点考虑了“内卷化”呈现的消极问题,但是凡事一体两面来看,对于“内卷化”带来的积极层面尚缺乏深入分析,对于其积极影响“现状-成因-对策”三段式研究内容均未涉及,后续有待于加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尽管也涉及了一部分描述性量化分析,但总体上运用了定性分析主基调,后续研究需要持续运用实证研究来例证论点。

(二)展望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原则和方法。从学理上来讲,事物发展的“内卷化”是事物量变的一个阶段,并且可能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本身就是高校本科毕业设计量变的一个阶段,由此来看,其既有消极的层面,也存在积极的层面。从研究内容来看,未来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相关研究必然将从积极、消极两个层面来深入研究,探讨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表现形式、存在价值、成因、对策等。从研究过程来看,未来更多研究将持续关注典型案例或大数据整理分析,追踪分析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内卷化”相关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未来有关研究将更多运用扎根理论、案例分析、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综合分析方法来剖析相应问题。从研究主体来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关联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也必然受制于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交互影响,全因子实验分析也必然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40-43]。

猜你喜欢
内卷化正文参考文献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