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4-05 13:47朱凤
甘肃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解决策略留守儿童

朱凤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其缺乏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感受不到家庭带来的温暖随即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为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还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文章就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38—04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或进城务工,或到城市做生意,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监护成为了留守儿童。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脱离了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现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必须通过家庭、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笔者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认知主要是指自身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情况,运用自身的原则及观念去品读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才能明辨是非对错。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常存在道德认知模糊的情况,比如部分留守儿童存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即便上学,以后还是要走上打工的道路,所以思想上消极,学习上懒惰、不求上进,甚至常常出现厌学、辍学等行为。而学生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总觉得亏欠孩子,常在物质上对孩子给予补偿,但对孩子精神方面的关心往往忽视,他们认为,自己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即可,而把教育的重任交给学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

2.缺乏情感依靠,出现情绪焦虑问题。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常常因此觉得自卑,甚至有些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逐渐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尤其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及时疏导的缺失,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2]。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也更加缺乏自信心。再加上留守儿童一般年龄较小,自我判断能力低下,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仇视心理。有些留守儿童很敏感,不仅不服从管教,还会产生錯误认知,甚至是仇视心理,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他,都在欺负他,进而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意志力薄弱。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往往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给予孩子引导、关注和情感上的呵护。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阴影,使得一部分儿童在个性发展上有所偏颇,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道德意志薄弱的情况。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怨恨父母、疏远父母,而缺乏与父母的内在沟通,会使人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层联系。长此以往,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爱生闷气,易怒易躁,伤害自己和他人。而且,缺乏意志力,做事也容易半途而废[3]。比如,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留守儿童一般不是想如何积极地去面对它、解决它,而是选择逃避,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很多留守儿童缺失学习的自觉性,完不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往往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校里不遵守规章制度,课堂上与教师或学生发生矛盾等。

1.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无不对孩子性格、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缺少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再加上一些家长自身没有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孩子得不到有效呵护,容易产生被抛弃感、无助感。而孩子的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基本的吃穿住行即可,孩子的学习、做人等都是学校应该负责的事,所以常常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重视物质轻视精神的“关爱”,会导致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4]。

2.学校教育不当。一是部分留守儿童由于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出现种种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因为成绩被贴上优等生或学困生的标签。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部分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获得教师的“阳光雨露”,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因为教师长时间的不闻不问、不理不管,很可能在这种不平等的氛围中心理失衡,甚至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三观”[5]。二是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依然侧重于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评价。而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都与学生的评价直接相关,这就造成教师过于“偏爱”优等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教师的这一做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悲观、自卑心理,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他们的逆反必定又会激起教师的反感情绪,从而厌弃这部分学生,进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6]。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寄宿制学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硬件设备利用率低、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多媒体、图书室、实验设施等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兴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以此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难题,从而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顾虑和担忧。同时,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安全方面的管理,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学习[7]。

2.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做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小学是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还未成熟,接受能力与可塑性都较强。因此,寄宿制学校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成长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在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小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未及时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负面情绪、叛逆情绪严重,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班会课上,教师就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在平时,教师可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叠被子、不洗碗、离开宿舍与教室时不关门、休息时间大声喧哗等,并将这些错误以及正确的做法制作成动画课件,在班会课上播放引导学生观看,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习惯与错误观念。除播放多媒体课件外,教师也可利用课外书、生活案例等教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规范、注重安全,不乘坐农用车、不吃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不与陌生人攀谈、不吃过期变质食品等。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特点灵活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8]。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教会学生书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拓展性、综合性的活动。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组织开展象棋、书法、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正向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以及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寄宿生活更加轻松愉悦,同时也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寄宿制学校在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要能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方案,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对策科学有效。如,上文已经提及,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平时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此,学校、教师可在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了解家长工作安排的基础上,利用有效时间组织家长、学生开展亲子活动,并将这类活动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9]。如,在每年寒暑假部分家长会返家,节假日期间一些家长也会返回来与家人团聚,对此,学校可组织教师提前与家长做好沟通协商,利用一两天时间带领孩子到当地一些纪念馆、博物馆参观,共同学习,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家长与学校也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有明确教育主题的团体户外游,在游玩过程中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学到知识等。利用这类活动,既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与关怀,让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又能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真正掌握学生的需求、性格以及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继而转变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為了让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寄宿制学校可为学生开设家长热线电话,做好家长探视接待日安排等,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4.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会产生直接性影响。为此,寄宿制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校内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从而提升寄宿制学校教育水平。学校应建立起科学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技能、多媒体技能等的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除此之外,也要引导、鼓励教师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负性情绪与不良心理问题并给予其疏导。同时,寄宿制学校也可创新内部用人制度,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各教师参与知识学习、技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自我成长主动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寄宿制学校也应多从校外吸纳、引进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5.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家校合作就是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其相辅相成、各显特色,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目的。为了加强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网络,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包括家庭、监护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档案,从而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同时,由于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重“养”不重“教”,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难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对此,学校可联合当地政府成立家长学校,帮助监护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受教育难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受到负面影响。基于此,寄宿制学校就应秉持生本理念,结合留守儿童的特征特点、学习成长需求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张志伟.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关爱措施[J].文教资料,2020(03):182-183.

[2]许平宗.校园心理剧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治“心病”——校园心理剧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上),2019(03):85.

[3]李倩倩.寄宿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D].上海:上海大学,2017.

[4]刘诗波,郑显亮,胡宏新.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探索——以江西A县B小学的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7-41.

[5]余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6]胡多宝.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7(12):12.

[7]赖相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7.

[8]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04.

[9]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19-21.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解决策略留守儿童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