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韵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单篇阅读;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9-0070-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组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体系,“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等新理念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笔者结合具体教学设计,谈谈关于群文阅读的几点教学体会。
1.“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形态不等同于“群文阅读”。
自2017年版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以来,群文阅读教学就成为当下语文教师的新宠。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把任务群理解成整个单元构成的大任务组合,由于体量过大,教师难以驾驭,学生消化不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教师把任务群的“群”和群文的“群”混为一谈。殊不知,这两者并非等同关系。学习任务群由学习、任务和群三个概念构成,是以任务为导向而设计的以主题为引领的一组结构化教学内容,它的实质是任务,起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语文情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群”说明多个学习任务的内在关联性、综合性、情境性,是听说读写的联动,体现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群文阅读是文本的“群”,是将某个主题的文章组合起来,进行结构化阅读学习。重点在于围绕主题,由篇到群,通过多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力争获得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虽然学习任务群教学形态中经常包含了成群的选文,但不能把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形态完全等同于群文阅读,更不能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时候,一心奔着“群文”去。
2.“群文阅读”不是对“单篇阅读”的否定。
群文阅读是一种高阶思维阅读教学形式,以其统整性突破了单篇阅读的藩篱,是单篇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升华。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单篇阅读的形式。
笔者曾应邀在南京市新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开设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在选择上课篇目的时候,笔者就遇到一个难题:如果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由于阅读篇目多、容量大、跨度大,要用一節课的时间来完整地呈现群文阅读内容,课堂操作上难度较大。可是考虑到活动的教研性质,如果选择单篇阅读教学,是否违背了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反复思量后,笔者将课题从一开始的“诗歌群文阅读——以《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改为“《归园田居(其一)》的创意教学”。因为统编教材中的单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蕴含人类智慧、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文本,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细读一篇课文,读深读透,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群,也能实现学生的成长。
我们推崇“群文阅读”,并不是否定了“单篇教学”。单篇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更容易深入文本、接触经典、细品涵泳,这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课还是要一节一节地上,重要的文本还是要一篇一篇地读。
3.“群文阅读”如何选取“群文”。
面对群文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将数篇关联度不高的文本生硬组合、平均用力、浅显讲解,导致有群文的“形”,无群文的“神”。“群文”必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有统一的议题。“群文”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参照式、拓展式、辅助式等。而且,文本既可以是独立成篇的文章,也可以是文字片段,只要有利于围绕相关议题组织有效的阅读单元,不必在乎章、节、段等形式上的区别。
以“《归园田居(其一)》的创意教学”为例,这一课所组织的群文属于辅助式:以一个文本为核心,组织关联性文本为辅助。设计思路如下。
这节课以被贬谪的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封信导入,信中如是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轼究竟为何做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陶渊明的诗,探究其为人。
然后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思“何处归”、探“为何归”、赏“归何处”和悟“归去何感”。旨在引导学生细品涵泳,赏析本诗舒缓平淡的诗风,探究诗人的隐逸情怀,体会生命的诗意,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赏“归何处”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说这是一个 的田园”这一学习任务,探索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什么样的图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这个时候,笔者补充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的另外两首,以及《五柳先生传》《有会而作》和《乞食》中的文字片段。然后追问:“同学们看看田园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学生很意外地发现,其实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诗意美好,这里竟然还有荒芜和贫穷,甚至乞讨。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旧吟唱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欢愉。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也是苏轼最为欣赏的地方。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转入悟“归去何感”,探究诗人的隐逸情怀。
通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和其他诗作内容的补充和整合,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读懂了陶渊明,真正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而不再是“贴标签”式阅读。这样的“群文阅读”很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达成总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