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政同向同行

2022-04-03 03:02李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课程思政

李雪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渗透高校各专业课程的一大全新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把握规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作出重要论述。在新形势背景下,自觉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舞蹈艺术类院校必修课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途径,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目的,势在必行。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教学内容中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时代赋予专业课程的新要求入手,分析了专业舞蹈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同向同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3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舞蹈艺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要深切体会到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舞蹈艺术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创造了更多鲜活的表现空间。尤其是在舞蹈教育、教学、创作实践中,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聚焦主旋律,在培根铸魂上展现舞蹈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舞蹈作为,在明德修身上呈现新时代的舞蹈风貌。

一、新时代赋予专业课程教学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上红色热土,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反复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2]。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走进高校、深入青年,嘱咐当代青年大学生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元素”融入舞蹈专业课堂教学,是推动专业课思政融合的必要,是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推进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也是卓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成果检验。

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是舞蹈艺术类院校中一门训练与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民族民间舞扎实的表演能力与技术技巧,以及民族风格与韵律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舞蹈专业训练和舞台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追求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教學同向同行是势在必行的。课程教学设计中,一是选拔、编创优秀舞蹈剧目融入课堂,结合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融入师生日常,从而构建“三全育人”工作的大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推动主题教育的实效[3]。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凝练红色舞蹈的思想精髓,引导学生用舞蹈艺术讲好红色故事、革命故事,强化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三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通过舞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感悟革命精神,在精神上接受洗礼。通过探讨、演绎、编创经典舞蹈作品,将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学习从技术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层面提升到艺术感知、文化理解、表演实践的层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创作和学习热情,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思政教学的改革思路

第一,在课堂剧目选材方面,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选拔作品的生命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其中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课堂是高台教化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策动源头,是社会良知的辐射地,是社会最美丽的净土。选拔、编创优秀舞蹈剧目,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师生以传习经典艺术作品作为观察和解读世界的渠道,传习科学的思想和优美的道德,在不知不觉间升华自己习舞、为人、行事的品质。

第二,在弘扬中国精神方面,要把爱国主义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教学、创作的主旨,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华夏子孙的骨气和底气。舞蹈剧目训练中的技术训练、刻画人物都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舍得花功夫才能达到训练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基本动作,还要把道理讲清楚,把思想工作做通,在剧目课上让学生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然后鼓励其将这种情怀表达在舞蹈中,所以思政在剧目课上随处可见。

第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深入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并结合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环节。

第四,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与改进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一味模仿式舞蹈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问题探究式与训练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来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以问题驱动、实践创新来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发展格局下不断拓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努力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为培养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舞蹈基础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所指的探讨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政资源,是对创作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思想以及对作品内容的主流价值引导、民族文化凝聚和家国情感推动的一种要求。在强化学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以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重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舞蹈专业课堂中的融入力度,而不仅仅只将眼光局限于舞蹈教学专业内容中[4]。在建党百年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形成思政课改革的自觉形态,与艺术创作、教学结合起来,在创作与课程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同向同行,为培养更多德艺双馨人才,为繁荣发展党的文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思政教学的改革策略

第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在经典剧目的选材方面寻找切入点。从经典剧目出发,选取典型故事、发掘典型事件、聚焦典型人物、提炼典型思想,通过深挖经典剧目创作的背景与动机,在作品的选材中找准背后的历史方位,实现思政素材和艺术素材的有机结合,在思政教育中实现价值理念的传播。让学生从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力量,从而达到历史深入生活、汇入学业,达到学生主动学习、传承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凝练舞蹈的思想精髓,将民间舞剧目中的情怀融入课堂训练,启发学生的表演情绪,引导学生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强调舞蹈专业知识作用的发挥,并以此为载体进行剧目教学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艺术的根本特点,发挥艺术“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使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的育人作用“润物细无声”,切实发挥专业育人特点,让学生在舞蹈这一鲜活的艺术形式中体验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5]。比如,在彝族群舞《情深谊长》的排练中,有些学生刚入校时就有积极靠近党组织的入党意愿,那么,就要引导学生首先会在心里体会对党的感情,然后通过思考一遍一遍排练,把那种精神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编、导、演的创作过程中,教师以舞蹈作品的英勇故事,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拼搏,感悟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决心[6],让学生深度感知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渐体会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思政,这样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也更能渗透学生的心灵。现场的音乐、舞蹈包括播放的影视画面都是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更能够渗透年轻人的心里[5],体验并表达着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激情。

第二,注重发挥红色资源这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功能。在剧目课中,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可以通过活跃学习形式,在学生中成立红色舞蹈作品宣讲团,以专题式、讲座式、表演式真情讲述等多形式进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面对面、心连心”的交流,把红色舞蹈文化讲到学生心坎上,把红色文化剧目通过宣讲作为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加油站”和“推进器”,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有效推動红色精神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入脑入心”,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比如,在学习民间舞剧目《沂蒙母亲》时,可以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PPT,声情并茂地讲述“沂蒙母亲”老人的事迹创作原型,讲述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史诗,演绎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优美有力的舞姿结合气势磅礴的音乐和灯光,这样就会引发师生的强烈共鸣,达到共情。通过剧目课舞蹈作品中一个个红色故事、一段段红色原创舞蹈背后的感人故事,融入专业教育、思政育人等,发挥其熏陶、感染、浸润的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红色资源中铸牢信仰根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研究优秀剧目所体现的主创人员创作的思想、观念、态度、立场。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经历、作品内涵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阐发艺术家用不同的应时代发展的艺术语汇,践行党的文艺方针,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的立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分享排练感想,指出作品动作素材重点源自传统民间舞蹈元素的现代性转化;通过不同的排演体验得到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舞化人”和“剧目养人”的意义;通过排演精选典型剧目过程中,深挖优秀的舞蹈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格特征形成教学案例的精神内核,让学生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与剧目创作相结合,与思政教育的重点相结合,在艺术与思想的交互中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启发,高度融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很好地融为了一体。比如,群舞《映山红》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红军抗击日寇,深陷黑暗与压迫中的百姓渴望光明、胜利的时期。舞蹈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舞者饱满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段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历程。《映山红》的寓意是“坚定信念,永不言弃”。相传,它开满山间的火红色是由众多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它记录了抗战时期勇敢的战士们坚定革命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永不言弃的历史。虽然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早已走远,但红色经典作品所要表达的积极精神会如这火红的映山红般一直照亮在我们的心中,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励我们弘扬真善美,追求幸福的生活。

通过研究分析主创人员的亲身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反映生活最深刻、最热情、最温暖的东西,并对其进行价值层面、方法论层面的总结提炼,让学生在视、听、思、悟、行中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魅力,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更有引领力、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

第四,找到与学生的专业领域、专业兴趣、专业成长紧密结合的教材引导学生。新时代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刻在基因里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舞蹈艺术让思政元素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而学校的“大思政”格局也正在形成。比如,在第一学段的习作目标中,让学生“乐于肢体表达,增强创作的自信心”。第二学段是习作创作、演绎起始阶段,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上来讲,学生生活阅历浅薄,阅读面和知识面较为狭窄,大多数学生面对习作充满了畏惧感,不知道该创作什么[7],如何塑造人物。从思维能力上来讲,学生还是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大多数学生还是存在表达不具体的情况。针对以上学情,笔者认为拓宽学生选材的视野,要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表演前不妨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个主题可以选择哪些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选择的题材演一演、做一做、试一试,在实践中让舞蹈素材变得形象化[7]。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建设改革,在排练与授课过程中,从有温度、有力度、有说服力的剧目教学案例入手,通过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编导的讲解,带领学生“精读”舞蹈作品,一点一滴地渗透在学生的血液里,呈现教师与学生身心的共同成长历程,这就是接地气地进入人心的思政教育,让学生能用中国人的身体做中国人精神的表达,进而做到对中国人文化与信念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海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5-67.

[2]刘博超,等.首创之地开新篇[N].光明日报,2021-05-17(1).

[3]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20.

[4]马勋立,施大发.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的探索[J].今日财富,2020(7):25-216.

[5]周佳.以舞蹈塑造高尚之魂——高校舞蹈思政改革模式[J].区域治理,2019(29):182-184.

[6]奚振海.让爱国情怀扎根青年心中[N].广西日报,2019-12-16(1).

[7]冯盈盈,从学情出发,实现习作选材的三次“转变”[J].语文教学通讯,2019(6):58-60.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