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家应对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与思想主张做出深入分析与认真反思,如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包括很好地确定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工作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育;哲学视角;哲学审思;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7-0025-06
【作者简介】郑毓信,南京大学(南京,210093)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笔者《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最需要什么——哲学视角下的数学教育(一)》(本刊2022年第9期刊发)一文,读者可能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哲学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当然,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又非中国所特有,而是有更大的普遍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数学教育界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包括6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80年代的“问题解决”运动(美国在70年代还有所谓的“回到基础”运动)、90年代的“建构主义”运动与“大众数学”运动,以及从90年代延续至今的“课标”运动等。尽管这些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相同,纵向来看还可以说出现了一定的反复或“钟摆现象”,但所有这些努力又都不能说取得了很大成功,恰恰相反,人们对于数学教育的现状始终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因此,我们自然就应从更加深入的层面对数学教育的总体情况做出思考分析,包括什么是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改进数学教学等。又由于任何一次改革运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思想的指导,我们还需思考应当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观)、什么应当被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教育观)以及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性质(数学教学观)等,显然,这也就更清楚地表明了从哲学层面进行审思的重要性,包括我们应当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这方面的系统性理论(数学教育哲学)。
后一方面的工作对一线教师来说也很重要。因为无论自觉与否,教师都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从事教学工作的。正如以下论述所表明的,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和数学教学观必然会对其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法,而是数学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正视关于数学性质的问题,关于教学……的争论就不可能得到解决。”[1]“事实上,无论有着怎样的主观愿望,所有的数学教学法……都依赖于数学哲学。”(法國数学家R.Thom语)当然,这又是我们倡导“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帮助广大数学教师由这一方面的不自觉状态转向更加自觉的状态,特别是,能对自身的已有观念做出认真反思与必要更新。
综上可见,“数学教育哲学”在当代的兴起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为我们理解以下两个事实提供了直接背景:
其一,这是发生在台湾师范大学林福来教授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数年前他带领一批数学教育工作者去访问荷兰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双方进行了自由交谈。令他吃惊的是,该研究所时任所长J.de Lange在交谈中首先提到的竟然是“什么是台湾数学教育的哲学基础?或者说,台湾的数学教育建立在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之上?”这样的问题。据林福来教授介绍,他当时的回答是:“我们的哲学就是没有哲学!”就当时的场合而言,这或许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遁词,但是,我们究竟能在这种坦率的“无知”背后隐藏多久呢?
其二,作为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程序委员会的委员,笔者曾实际参与了为2004年于丹麦召开的第10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确定议程的工作。具体地说,由国际程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议程清单中没有“数学教育哲学”这样一个论题,但在会后征求意见时,有不少学者提出应将这一主题包括进来,程序委员会后来采纳了这一建议。
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超越数学教育,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由此我们也可更清楚地认识哲学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在此仍可首先提及一些相关的事实。
第一,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多次教育改革,虽然其中有一定的问题或不足,但仍然可以说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在笔者看来,我们应更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如除去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外,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工作究竟有哪些进步或重要发展?或者说,现今的中小学毕业生与多年前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或进步?再者,除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外,我们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收获或提高?
由以下论述,相信读者即可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笔者在此的主要关注点——“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2]
再者,由于以下评论来自专程到上海进行交流访问(中英交流项目)的英方领队,因此,以此为背景,我们或许也可更好地认识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最有价值的方面或成分,我们自身对此又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包括认真的总结与必要的发展。“英国从与上海的交流项目中学习到的有益经验,可以用‘掌握’一词来加以描绘和概括……在观察上海的数学课堂时,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似乎所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都有很好的掌握。没有学生被落下。这和英国的情况截然相反。”[3]31以下就是相关作者对于构成“‘为了掌握而教’的有效支持策略”的具体分析:“全班统一教学、精心的教学设计、增强课程连贯性、优化教材使用、变式教学、开发‘动脑筋’(指‘拓展练习’——注)栏目、发展学生对数字事实的熟练程度等。”[3]31-32
第二,相关分析当然不应局限于已取得的成绩,还应注意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那些经过多年努力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的老问题,以及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所谓的“数学应用”显然可被看成前一方面的一个实例:尽管每次数学教育改革都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但似乎始终未能取得真正的进展。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与处理这一问题呢?
这或许可被看成上述事实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如果一个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我们就应改变分析和思考的角度。我们或许根本不应将“数学应用”看成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实现的一项目标,乃至将此看成解决数学教育长期存在问题的唯一良方。
更一般地说,从同一角度,我们显然也可更好地理解张奠宙先生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如下论述:“中国数学教育积累得太少,否定得太多。一谈改革,就否定以前的一切,把传统作为错误加以批判。老是否定自己,没有积累,把一些原创的不大成熟的成果丢弃一旁,如何产生出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来?……我觉得一场改革,进两步、退一步,仍然是进了一步。”[4]
当然,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不应单从教育角度进行分析,但这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什么?
在论及学校教育时,一位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给出了以下介绍:“比起中国,法国小学的学习轻松极了。每个班级只有一位老师,除音乐、体育以外,所有科目都由这位老师来教,这就意味着所有科目都不会太深入。家庭作业少到令我惊慌的地步,很少出现不能在半个小时内全部完成的情况,通常只要十分钟。他们好像不怕输在起跑线上,却怕毁掉孩子的童年。不过以下三点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是比较正面的印象。一是他们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法国人认为阅读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拥有阅读能力便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他们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除了中学阶段广泛阅读哲学思辨类读物外,更基本的教育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比如被命名为‘哲学作坊’的课堂训练。三是无所不在的审美培养。法国之所以成为整个世界美的标杆,与这种培养密不可分。”[5]
还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究竟给了孩子什么?难道真如某些人士指出的,中国的学生只会考试?应当强调的是,这事实上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应试教育”为什么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改变?
在此,我们还应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做出進一步的分析: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实用主义,却不很重视理性分析,特别是总结和反思。与此相对照,德国在后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尽管应当认真向德国学习的不只是中国。但是,究竟何者应当而又能够在这方面承担主要的责任呢?显然只能是教育!在笔者看来,这清楚地表明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实现的一项转变,即应由单纯的“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特别是,应当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确定教育的总体目标,以便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当然,中国教育也有不少很好的范例。笔者在此特别提及这样一个实例,尽管相关的学校有些特殊:“军校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让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换了一个人。”[6] 160“军旅生涯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在部队学会了多少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回到地方往往是没有用处的,军旅生涯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形成了一些好的品质。比如不找借口、尊重规则、永不放弃、坚强忍耐、崇尚荣誉等。”[6] 156
显然,我们应以“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从上述角度我们也可更好地理解这个思想的重要性。“语文教育是‘立人’的教育,要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特别是,应从“纯粹的‘应世’‘谋生’‘实用’‘有用’以及‘工具论’等泥沼中抽离出来,脱身出来,转向对言说‘人’的关注,立足于言语人格的修养、趣味的培养和言语主体的建构。”[7] 143无论是语文或数学教育中对于“工具”或“实用”的片面强调,还是数学教育中所谓的“三会”,事实上都应被看成狭窄学科视角的表现。
值得指出的是,后者事实上正是如下论述中提及的一个现象:“内行的教育家,因为专做这一项事业,眼光总注视在他的‘本行’,跳不出习惯法的范围。他们筹划的改革,总不免被成见拘束住了,很不容易有根本的改革。门外旁观的人,因为思想比较自由些,也许还能提供一点新鲜的意见,意外的参考材料。”[7] 141当然,这正是哲学视角的特殊性所在,即更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再者,上述论点当然也不应被理解成每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正确复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并能通过逐条对照发现自己的每一堂课有什么不足之处或可以努力的方向。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深入地去思考自己的学科对于提升个人与社会的整体素养究竟有哪些特别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并能很好地落实于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堂课,包括通过各门学科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合作很好地落实“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这一总体性的目标。
如果说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语言人、文化人、精神人”,那么,数学教育就应更加重视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理性人”,包括对于“文化人”和“精神人”的不同解读。为了避免相关论述过于宏大、空泛这一常见的弊病,我们还应努力使各科教育目标的论述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易于实践。
用较通俗的话来说,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使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即能够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从而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切实的保证。但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这里所说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呢?
为此,可特别转引林清玄先生在《幸福,是打开内心的某一个开关》一文中的相关论述,尽管他关注的主要是人的自我完善,而非专门的学校教育:“要通过生命不断的转弯,发现多元的样貌,而不要生活在一元的状态下……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在笔者看来,“今天比昨天慈悲”就涉及语文教育的目标——“什么是生命里重要的事情:一是爱,能爱,能表达爱;二是美,懂美,追求美;三是情;四是义,人要有情有义;五是感动,美好的情感能被激发。”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充满爱心。与此相对照,数学教育则应让学生一天比一天充满智慧,一天比一天聪明,即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或者说,应努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总之,如果说“用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是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实现的一个境界,那么,数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
在此,还应特别强调后一方面工作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这首先是指数学学习有益于人们逐步学会长时期思考,而不要仓促地做出决定,轻率从事,还应注重理性分析,包括认真做好总结、反思与再认识,而不要任性地处理问题,从而不仅可以通过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还可以通过化多为少、化复杂为简单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化。
由美国普利策奖三度得主弗里德曼在《谢谢你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一书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即可更好地认识切实做好上述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变化得越快……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改变得越多,每个人就越需要放慢速度……当你按下一台机器的暂停键时,它就停止运转了。但是,当一个人给自己暂停一下的时候,他就重新开始了。你开始反思,你开始重新思考你的假设前提,你开始以一种新的角度重新设想什么是可能做到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内心开始与你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仰重新建立联系……”
其次,这也是我们当前应当特别重视的一些方面:联系的观念与思维的深刻性;变化的思想与思维的灵活性;整体的思想与思维的整体性。显然,这也为我们应当如何改进数学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对此,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做出更具体的分析论述。
综上可见,我们改进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特别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加强分析批判,包括反思与自我批评,从而有效防止各种可能的片面性以及对于时髦口号的盲目追随。正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指出的(这事实上可被看作成功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要求):“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牢牢抓住教文育人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迈。”[8]
最后,就充分发挥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而言,我们还应特别重视辩证观念的指导作用。以下就以小学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儿童立场”为例做出简要分析。
具体来说,无论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小学语文教学,人们都特别强调应从儿童立场进行分析思考。如这正是小学数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儿童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立场。另外,我们显然也可从同一角度去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为什么会出现对于“讲深讲透”的明确反对:“‘讲深讲透’……违背了文学作品的特点,‘讲深讲透’就相当于‘讲死’。(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深刻’,它……不是成人化的理性深刻。”[7] 206
但发展性显然也应被看成儿童最重要的一个性质,正因如此,在强调不应拔苗助长的同时,我们也就应当高度重视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他们成长。我们或许应从这一角度去理解这样一段论述:“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7] 29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则是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
在此,还可联系教师本身的成长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来说,这也是小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也就是指,由于与孩子朝夕相处,深入地交流沟通,小学教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但是,“童化”显然也有一定的弊病。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课改初期出現“形式主义”泛滥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童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有不少教师像儿童一样容易轻信。当然,人又应当保持一定的“童心”,因而我们事实上就应更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努力保持的东西?或者说,什么应是我们通过教育恰当强化或重构的东西?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就是以下论述的核心所在:“让孩子抬头,吸取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与智慧,让自己成长的步伐更加坚实。”与此同时,我们又应始终保持“一种孩子气和率性,即对友谊、对爱情、对人生的纯真”,也就是说,应当努力做到“崇高又稚气,天真而深刻”。当然,如果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童心未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未知世界始终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显然,这种辩证的认识正是哲学思维的魅力所在。对此,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做出进一步的论述。
【参考文献】
[1]P ERNEST.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M].Falmer:The Falmer Press,1991:XIII.
[2]肖川.教育的理论与信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黛比·摩根.英中交流项目——一项旨在提升英国小学数学成就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17(7).
[4]赵雄辉.中国数学教育:扬弃与借鉴[J].湖南教育(下),2010(5):27.
[5]邹凡凡.相信世界与人的良善[M]//周益民.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169-170.
[6]八路.军旅法则,阳刚品质[M]//周益民.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
[7]胡亨康.对话:评课的艺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8]于漪.教海泛舟 学做人师[J].人民教育,2010(17):57.
[9]林清玄.幸福,是打开内心的某一个开关[N].新华日报,2014-9-17.
[10]托马斯·弗里德曼.谢谢你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M].符荆捷,朱映臻,崔艺,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1]黄荭.崇高又稚气,天真而深刻[M]//周益民.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195-204.
[12]郑毓信.关于落实“双减”的几点建议[J].江苏教育,2022(1):57-63.
[13]郑毓信.中国数学教育如何创造未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