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2022-04-03 21:47李亮
江苏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常识双减基础

【摘 要】落实“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程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回归常识,要从常识的角度理解基础教育,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理解人的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综合性。在这些思想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做减法,削枝强干,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需要更加开放,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把课后作业纳入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中。

【关键词】“双减”;语文;基础;常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7-0021-04

【作者简介】李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学博士,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距离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经半年多了,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府踩了一脚急刹车,当大家在热议“双减”政策,讨论校外培训市场巨变的时候,学校教育的变化,课后服务、作业设计、考试测评等也同样成为关注焦点。毕竟,面对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准备的东西、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深入探讨。

我最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双减”后的语文课堂如何改变。理由有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不是更少,这是家长和社会的关切,而课堂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最基本的时空单位,学生学得怎么样,主要看课堂上学的怎样,课上如果没学好,一切都是空谈;二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支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改变首先并且主要就体现在课堂的改变中;三是课后作业和补习都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堂教学在先,作业练习在后,时间上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基本情况,甚至可以说作业其实就是课程的一部分,需要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和设计。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把讨论课堂教学的改变作为落实“双减”的一个切入点。

探讨“双减”后的语文课堂如何改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种改变在深层次上希望改变什么?是为了应对何种问题?会产生什么效果?我认为面对“双减”,我们最终要回到几个基本的教育常识上来。

第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内涵,要回归常识的理解。基础教育要均衡,要守住底线,合格即优秀。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是底线,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双减”首先减轻的就是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过度的校外培训,让很多学生没有“课外”,放学后、周末都在上课,以至于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健康。课外补习的内容大多基于大量刷题,过度延长了书本学习的时间,不仅使得学生对学习和知识失去了最为基本的兴趣(因为纸面试题丧失了知识的生命力),而且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使得好奇心、想象力这种创造性能力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损害了心理健康。我们知道,学习知识的效率是要紧的,精神成长立德树人却不是单凭知识所能兑现的,但可能在追求知识效率的过程中丧失。在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时,这种丧失的恶果就会在学生的人格、学习品质等方面暴露出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要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幸福生活打下均衡的基础。它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因此“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1]。这就是基础的内涵对评价的规约。

第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回归常识的理解。读好书,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如果这种探索背离了读书、写字的基本方向,走到了死记硬背、繁琐分析、空洞说教、反复训练的道路上,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说要学科育人,要立德树人,语文学科最具有育人属性的课程内容,就是把字写好,把书读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被母语文化所滋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是说教做题等无法企及的。

第三,对人的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综合性,要回归常识的理解。学生的发展首先是自主的,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自我教育。当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时,教育是没有根基的。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他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必须有受到尊重的自我,他要有独立性,他知道读书是自己的事,他读古诗是在和古人交友,他读童话会有自己的想象,他读鲁迅会读出“我的鲁迅”。学生的学习天赋、兴趣、能力又是各不相同的,“双减”文件中提出“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要求,就是要求教育回归这一常识的体现。现在的班级教育产生于工业化时期,统一的教学设定,无法顾及孩子的巨大差异,教师往往用某种所谓“优秀”的标准统一看待班上几十个孩子,从而判断出好学生、差学生。使得一些较晚成熟的孩子,还没有等到自我的觉醒,就遭到了分数无情的打击,丧失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是综合性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还需要发展体力,身心合一才是健康的教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在基础教育中同样重要,不容忽视,要一视同仁,均衡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2]当我们带着如上几点常识,认真面对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时,我想“双减”后的语文课堂,应当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

一是课堂要做减法,削枝强干,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课堂中要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烦琐讲解、分析和过度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多练,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书写、表达,简化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参与完成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少听几堂也没关系”的状况,每节课都要努力让学生产生明确而积极的改变。gzslib202204032157

二是教学要更加开放,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被列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在语文学习的理念层面无疑是一种突破。单篇学习,尤其在古文学习中,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任务群学习,无疑是一种更加自主和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将引领语文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革。但是我们也要警醒,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可以包打天下的,教学改革不能搞一刀切,鲁迅就强调读书不仅要有基于特定任务这种“职业的读书”,还要有一种“嗜好的读书”,即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有趣的状态。[3]141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向是开放性,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与空间,而不是規约、规训和限制。明确这一点,我们就要放弃对课堂统一性、整齐划一的迷恋,容忍学生的差异性理解、发展步调不一致等现象的存在。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也要有教师自主研究的空间,剥夺师生自主性的课堂要不得。

三是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于外显的书写、朗读来说,思维是更加内隐的。我认为在核心素养中,思维是其他所有素养的根基,想不清楚自然会“表达不清,态度不明”,因为语言不仅是言语表达的工具更是“想心思的工具”(叶圣陶)。我们学习一篇篇文本,除了认识作者,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借鉴表达之外,更要去揣摩作者的思维方式。钱理群先生对鲁迅的《现代史》一文有这样的评介,他认为文章中有鲁迅特有的思维与表达,叫做“荒谬联想”。骗人的变戏法和庄严的现代史,一边是正人君子不屑一顾的游戏场所,一边是神圣的历史殿堂,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这是最能显示鲁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个性的:他最善于在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按一般逻辑、常理不可能有任何关联的事物之间,发现内在的相通;在最高贵、庄严、伟大、神圣和最低下、荒诞、卑贱之间,找到内在的关联……想象力自由驰骋其间,就产生了一种奇异之美。[3]118眼下我们对整本书阅读非常关注,但是常常看到教师带着学生导读、交流、展示汇报,这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内容,而忽视其对思维品质提升的价值,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价值更加突出,因为一本小说或是社会科学著作,作者对全书的架构,必须是一种更为复杂和长程的思维,和单篇课文不同,可以互为补充。

四是要把课后作业纳入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中。“双减”后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后时间,在学校整体统筹学生作业总时长后(这其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更加自主地进行课后学习。课后自己学什么,如何学,都是课堂上教师所要关注和引导的。如果课堂上未能培养出自主的学习者,而只是训练出听从指令,亦步亦趋的听话的孩子,学生在面对自主学习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除了刷题,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因此,“双减”后的语文课堂应当充满了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关注各种问题,而不是成为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让学生听从教诲。钱理群先生做过一个对比,他说胡适和鲁迅的演讲在北大都很受欢迎。不同的是,胡适非常自信,他的演讲非常简洁痛快,告诉你路该怎么走,他是一个引路者的角色。而鲁迅的演讲充满了矛盾,刚提出一个命题,马上又对这个命题进行质疑,他逼着你思考,也把他的思考和质疑的过程都告诉你,听完之后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你开始独立思考了。[4]显然我们的课堂既需要胡适这种简单明快,这是一种确定性所在,但更需要鲁迅这种独立思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双减”后的语文课堂,应当更为注重后者的价值。

其实,对“双减”问题的思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层面上,更要将个体发展置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加以考虑。当下的学生正是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生代力量,他们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初心、有信念,因此语文课要立德树人,要以文化人。这并不是说教育的社会目的高于个人目的,而是要更好地去思考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关系。

教育,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1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256.

[3]钱理群.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常识双减基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