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移民搬迁点“周末小课堂”研究

2022-04-02 00:26蒋红霞王小萌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双减

蒋红霞 王小萌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适龄儿童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搬迁群體能否留下来、稳得住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在离校后如何得到更全面的关照,不仅关系监护人的家庭和睦、工作顺利,也关系搬迁社区的和谐稳定。在移民搬迁点开设“周末小课堂”,由社会工作者对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实践引领、学业辅导等方面的服务,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抚育压力,缓解移民搬迁点的集体焦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供给能力。

关键词:移民搬迁;留守儿童;“双减”;社会工作;“周末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42-06

贵州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学生达35.79万人[1]。对易地扶贫搬迁后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全方位保障,特别是对其中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有助于从微观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一、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推进“三农”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布,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原则、要求和路径。因此,如何使移民搬迁群体从人口流动实现社会融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汇聚乡村振兴力量,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移民搬迁中的社会建构、就业创业、生活方式等方面,较少关注移民搬迁安置点(文中“搬迁点”为同义)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优化策略,弱化了移民搬迁点儿童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存在价值。

(一)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客观情境的两个显著变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留守儿童所处的客观情境发生了两个较为显著的变化。

第一,居住场所、嬉戏场所、学习场所、社交场所等发生改变,由农村留守儿童转变为搬迁点留守儿童后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在农村时少。对留守儿童而言,除了生活空间从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外,在外务工的父母仍无法顾及子女生活和教育,隔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尚需适应新生活,农忙时节更无暇顾及孙辈,如此一来,农村留守儿童转变为搬迁点留守儿童,不仅失去了熟悉的成长环境,连宝贵的祖辈关照也有所减少,朋辈关心也因熟人社会重组未能完全延续。

第二,易地扶贫搬迁后,劳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机会增多,使少数原本由父母直接照顾的儿童成为新的留守儿童。搬迁后的青壮年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搬迁点周边市县务工的机会明显增多,为节约交通成本,他们尽量减少回家次数,把子女交给老人照看,这些孩子便成为新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初到搬迁点,在生活上尚需适应,在情感上尚需抚慰,在学业上尚需指导,还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境,如不及时帮助和疏导,易产生情绪性问题行为。

(二)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

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既受客观情境的影响,又是适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一定反映。概括来看,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主要有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学业需要三个方面,凸显出对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抚、心理疏导,以及闲暇时间健康生活引导的紧迫性。

首先,情感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直接需要。对儿童的情感需要给予适当满足和引导,可以增加儿童的精神满足感、心理认同感、集体归属感,减少压抑、缓解挫败、克服胆怯,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父母缺席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长期性,“有过父母缺席经历的孩子,他们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在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亦差于其他成年人”[2]。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疏离,对现阶段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有直接影响,对其心理建构和行为习惯有长期潜在影响,“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3]。

其次,交往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处于父母不常在身边、祖辈不易沟通情境中的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外的其他人员的交往需要更加强烈。但不太富裕的家庭条件,较少的社会见识,毫无经验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多显示出自卑、孤僻的特点。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心安处社区(以下简称“心安社区”),留守儿童“趴在窗子边看楼下的小朋友们玩耍”“明明想交朋友,却跑过去打人一拳”的情形时常出现,不懂得如何“示好”可能是留守儿童的普遍性社交障碍。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如果能被同龄人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亲情的缺失”[4]。但在留守儿童社交能力普遍偏弱的环境中,这种弥补是有限的,甚至在社交行为没有被及时关注和纠正的时期,留守儿童很容易将强烈的交往需要移情到网络上,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反过来进一步弱化其社交能力。

最后,学业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搬迁点建设了配套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硬件比搬迁前有明显改善,但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还存在不均衡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价值引导不多;监护人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对知识学习不甚重视,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业,这些都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长远来看,忽视知识学习不利于留守儿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帮扶措施及效果在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以前,为给中小学生减负,多数地方规定了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限,小学生放学时间与监护人下班时间不协调,给监护人造成无法兼顾生计与接送儿童的实际困难,出现了不同的课后托管模式。

(一)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现行措施

2019年11月发布的《贵州省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统一集中教学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得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不得超过8小时[5]。因此,很多小学生在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处于无人照看、无处可去、无所事事的“三无”状态。为解决搬迁点适龄儿童“三点半”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励创新搬迁户学生课后服务,加强联动协作,有效整合资源,在搬迁安置小区开设“四点半学校”或“四点半课堂”,对下午课后至离校时间段内有需要的三年级及以下學生进行免费托管[6]。心安社区当地政府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实行住校集中管理,在晚自习时由老师为学生辅导作业;二是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利用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

(二)现行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实行效果从现行课后托管模式看,以三年级为界,采取不同的托管手段,体现了政府主管部门分类管理的策略。从实行效果看,三至六年级集中住校的学生从周一至周五吃、住、学都在学校,使监护人更安心于生计,有利于提高搬迁群体的幸福指数;但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老师精力不足,管理质量不高。另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三点半到四点半之间的衔接存在空档。如在心安社区,负责托管的2名社工还要负责整个搬迁点居民的协助服务工作,留守儿童在社区得到的实际托管服务内容比较有限,学业上获得的有效指导很少,加上监护人也对免费托管心存疑虑,所以,实际参加托管的儿童数量很少,以至于“四点半课堂”作用有限。

三、“周末小课堂”的主要目标与实施策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以来,小学生从下午三点半离校改为五点半离校,由所就读学校就地实行课后托管,宏观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也更方便监护人在工作日接送儿童,比实行“四点半课堂”更能得到监护人的支持。但双休日留守儿童当何去何从,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使留守儿童过更有意义的双休日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周末小课堂”的主要设想

根据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主要需求,“周末小课堂”在总结“四点半课堂”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把双休日作为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段,把每个工作日下午的课后托管改为双休日托管。其主要依托社区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工作者等具备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具体实施者。2021年以来,5名社会工作者在心安社区开设“周末小课堂”12次,累计服务5—13岁的儿童896人次,在防止留守儿童双休日无人照看、无处可去、无所事事的“三无”状态,更好链接家校教育、拓展公共教育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周末小课堂”的实施策略

目前,心安社区“周末小课堂”共设置情感陪伴、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实践引领、学业辅导等五个模块。

1.情感陪伴

针对移民搬迁社区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社工开展了“搭对子”服务,即社工根据与托管留守儿童的交谈、观察,识别出性格内向、举止有异、不易被同辈群体接受的儿童,通过辅导功课、送他们回家、鼓励担任小组长等,与他们建立较为融洽的专业关系。社工还充当临时家庭成员,适当采取倾听、自我表露等方法,引导留守儿童说出内心顾虑,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形成独特的“一对一”服务,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因社工多为女性,更多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陪伴左右,较容易和留守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另外,社工也开展“感恩父母,感谢有你”等小组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艰辛,减少对父母的埋怨;同时积极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鼓励他们日常多联系和关心孩子,增加留守儿童的情感满足感。

2.安全教育

在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学校和住地中间有一条交通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对刚搬到移民搬迁点的儿童来说,在路上嬉戏打闹和随意横穿马路的习惯需要被尽快纠正。基于此,社工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伴我行”小组活动,以交通动画视频为媒介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随后通过绘画交通标识、写交通安全口号、实地演示带领过马路等,将交通安全知识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留守儿童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安全过马路的能力。同时,社工常把安全知识挂在嘴边,强调不能随意下河、规范用电和用火等,并通过多次示范将安全作为开展小组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3.兴趣培养

目前,搬迁点公共服务资源还不充足,无法短期内增加对儿童教育的资源供给。受经济条件、学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陪伴较少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儿童的爱好培养意识较弱,对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对儿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搬迁点留守儿童在校园外大多将时间花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上,没有其他明显固定的爱好,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兴趣爱好,社工根据留守儿童意愿,协助组建学习小组、绘画小组、阅读小组、乒乓球小组等,鼓励留守儿童寻找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益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4.实践引领

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帮助其适应搬迁点生活,认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非常必要。在搬迁点,很多儿童短期内不适应公共环境的变化,乱丢垃圾、不讲究个人卫生、随意说脏话等现象时常出现,监护人无暇顾及、难以示范且不能及时合理纠正。因此,“周末小课堂”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培养搬迁点儿童的道德素质。如社工开展爱卫生、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服务活动,带领留守儿童在搬迁点捡垃圾,将学习爱护环境标语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增强留守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带领儿童一起打扫活动室,示范刷牙、洗衣服等,通过言传身教,辅以一定奖励措施,让儿童逐渐乐于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环境。

5.学业辅导

经过前期调查,搬迁点留守儿童在校外基本没有学业方面的辅导安排,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周末小课堂”,社工一般会在早上安排儿童写作业,并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分享、互相检查、重温难题等都在小组内完成,增强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对拼音、乘法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留守儿童,社工们设立拼音学习小组、乘法口诀小组等,辅以一些学习游戏寓教于乐,帮助儿童树立学习信心。

四、“周末小课堂”实施困境

从留守儿童的参与度来看,“周末小课堂”发挥了教育、服务、管理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一)社工流动较频繁

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348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家办学机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多所大学招收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研究生,82所学校培养大专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7],但在农村从事社工的人员并不多。在心安社区的社会工作机构中,从业时间最短的社工只服务了半个月,服务时间最长的也只有六个月,每每都是刚交接完工作,还没完全熟悉工作、未进入工作状态,就更换社工,既不利于开展工作,也使社工的社会信度受到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入职和离职程序简单,社工选择服务地点的随意性较大,常常抱着短期服务的念头寻觅其他职业;第二,经济待遇较一般,搬迁点离省会等大城市较远,社工需自行承担餐饮、住宿、交通等费用,每月难有结余;第三,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常遇到较难解决的个案或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缺乏有效支持的情况下,难以疏解自身无力感,易产生一定逃避心理。

(二)人员资质不专业

由于人员短缺,社工机构不得不降低标准录用非社工专业人员或学历较低人员,其专业素养还不足以对活动作出专业性解释。在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搬迁点很难探索开展有特色的服务活动,综合效果未达预期。如在开展一些个案服务时,有的社工急功近利,忽视了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与服务目的大相径庭;有的社工在开展课后托管服务中,不按计划实施项目,遇到阻力不积极寻求适切的方法;有的社工对儿童身心特点一知半解,服务不讲技巧,不符合教育规律,收效甚微。另外,实际参加服务的社工人数与搬迁点服务工作需求量不匹配,教育帮扶效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社工专业性会受到一定质疑。

(三)托管服務难延续

目前,社工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开展服务,合同期限一般约定为一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见效,合同期限内很难解决深层次困难。在心安社区搬迁点,社工与居民和儿童建立了较融洽的关系,走访过程中都会得到善待,参加“周末小课堂”的儿童常常提前一小时到活动室门口等社工开门,也能很快适应早上先写作业后玩游戏的规则,显示出对“周末小课堂”和社工的依赖性。但受到频繁更换社工和续约风险的影响,在岗社工对“周末小课堂”的延续发展信心不足。

五、“周末小课堂”的完善建议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8],从政策上进一步增强了社工开设“周末小课堂”的信心,也对持续开设“周末小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搬迁点开展“周末小课堂”的现实困难,提出以下建议,或能对推动“周末小课堂”延续发展和社工发展有所裨益。

(一)健全社工从业体制机制

从体制机制入手,为提升社工从业稳定性提供更多更好保障。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社工准入、考核、奖励和退出行为,从制度层面避免随意性和投机性从业,增强社工从业信心;健全保障机制,加强与社工的沟通联系,对社工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辅导,缓解其精神压力;提高经济待遇,对社工饮食、住宿、交通等基本生活工作需要给予基本标准保障,缓解其经济压力。

(二)推进社工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于社工服务全程贯通培训督导,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增加社工入职培训与专业督导内容,由服务多年、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或高校社工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师、督导师,全程跟踪,计入考核,提升社工的专业认同感;不断丰富社工理论研究,深化理论工作者对教育服务领域社工工作重点、难点的研究,为社工实务提供理论支撑。

(三)拓展当地社工志愿服务队伍

助人自助是社工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服务过程中,要开阔视野,将搬迁点居民纳入教育服务的对象范围,识别出具有组织能力与助人意愿的居民,培养高年级服务对象,把他们接收到“周末小课堂”的服务队伍中来。通过扩大主体范围,短时间内能部分解决社工人手不足的问题,长远来看能增进搬迁点内部互动,在社工服务期满时,可将留守儿童喜欢的“周末小课堂”交给当地居民,发挥属地服务效能,实现从助一个服务对象扩展到助一方居民的发展,从延续“周末小课堂”到发扬社工精神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贵州日报.贵州96所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EB/OL].(2020-08-21)[2021-08-24].http://jyt.guizhou.gov.cn/xwzx/szyw/202008/t20200821_62592982.html.

[2]石智雷,吴志明.早年不幸对健康不平等的长远影响:生命历程与双重累积劣势[J].社会学研究,2018(3):166-192+245-246.

[3]孙丹,钱佳.留守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吗?——来自CEPS的经验证据[J].南方人口,2020,35(3):43.

[4]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7):797-810.

[5]基教处.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的通知[EB/0L].(2019-11-05)[2021-08-24].http://jyt.guizhou.gov.cn/xwzx/tzgg/201911/t20191105_16705536.html.

[6]规划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EB/OL].(2019-04-04)[2021-08-25].http://jyt.guizhou.gov.cn/ywgz/jyfp/201904/t20190430_16629069.html.

[7]王思斌.走向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19(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0L].(2021-07-24)[2021-08-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Abstract:The school-age children being able to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and live a better life in the relocation sites is important for the group of relocated people to stay and live steadily. Left-behind children getting more comprehensive care after school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amily harmony and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ir legal guardian, but also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relocation community. To initiate "weekend classes" in relocation sites with social workers providing services to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uch as emotional company, safety education, interest cultivation, guidance of practices, homework assistance and so on, aims to ease the pressure of those legal guardians in raising children and the collective anxiety in those sites. Therefore, through these ways, we can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improve the supply capacity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Key words:migration; left-behind children;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ocial work; "weekend classes"

(責任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