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应贵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作为教师就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有效达成“双减”政策提出的新目标。其中,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最亟待培养和提升的便是信息技术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
关键词:“双减”背景;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
基于工作环境和教学需求的局限,乡村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与城市教师要相对差一些。比如,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由于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乡村教师接触和使用各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时间要更晚,而且受培训资源的影响,有很多乡村教师只能是自行学习和研究各项新型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普遍偏低。下面是关于如何有效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乡村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
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本身便存在着很大欠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技术、新方式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甚至会有些教师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必须要做好长期准备,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转变乡村学校以及乡村教师的观念观点:
首先,从乡村学校的角度而言,乡村学校领导层必须要对信息化教学工作表示出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当中适时适当地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实际工作感受来慢慢引导和激发起教师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此外,乡村学校还需要在校园文化营造和宣传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化教学的比重,为教师营造出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让教师逐渐感受到信息化教学这一必然发展趋势,进而调动起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让教师树立起危机意识,自主加入到信息技术学习当中来。
其次,从乡村教师的角度来说,乡村教师本身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便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且会有部分乡村教师会害怕去学习和接触新事物。因此,必须要从思想根源上去转变乡村教师的认知方式,要引导乡村教师勇敢走出舒适圈,去多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多么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需要让乡村教师了解到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现状、优势、运用技巧,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全面拓展培训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各种切实可行的培训手段和途径,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培训重点可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针对乡村教师群体进行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从理论层面加深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摆脱乡村教师的错误观念,让乡村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价值,而不是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是一種辅助教学的工具。其二,为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去提升自身的信息 技术能力。其三,针对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教学需求,确保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
关于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培训方式,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同步原则。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请周边学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到学校进行讲课。其二,制定定时学习要求,以骨干带全体,做好校本培训。其三,进行考核,严格把关。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考核,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操作方法。其四,多组织教师学习经验交流,教师相互观摩、介绍经验。
三、秉承实事求是原则,适当提高对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客观环境,即乡村学校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基础,这也是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因此,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适时适当地加大对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乡村学校也需要积极主动向政府相关管理部分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例如: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起“双减”政策落实这一契机,全力推进自身的信息化教育建设,为教师们争取到更多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让教师可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培养和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软硬件基础教育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力是当前乡村教师最需要快速提升的一项基础能力,未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需求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必须要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乡村教师必须要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去学习各项信息技术,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确保自身教学能力能够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标准。
参考文献:
[1]谢永朋.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训策略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0(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