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旖
摘 要:“教学评”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教学内容的“多元渗透”、教学方法的“多元互动”和教学评价的“多维评价”三个方面,探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拓展“教学评”形式的策略。让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既能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评” 多元拓展策略
“教学评”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每个环节对教学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没有捷径可走,“以学定教”的理论与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体验和感悟。本文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拓展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策略。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鼓儿响咚咚》为例,本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鼓这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器,学习鼓的敲击方法,认识鼓的音色和节奏的不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当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守成规”
音乐是有“生命”的艺术,艺术是多元的,音乐的类别也是多元的。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音乐教学的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以《鼓儿响咚咚》为例,很多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将视角局限于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教材《鼓儿响咚咚》歌曲、音乐游戏《我是小鼓手》、情景表演《虎大王来了》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是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加工和重组,让教学内容为个性化教学服务。
(二)教学方式“灌输式”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的方式下,学生也许全程无差错,但是看似顺利的课堂其实缺乏生命力。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是多元的,那么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性,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实践,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三)评价方式“独角戏”
以《鼓儿响咚咚》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笔者采用了语言加动作的评价方式,以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同的话,让学生接收到笔者发出的鼓励信息。但整节课的评价中,都是笔者在唱“独角戏”,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评价要求相去甚远。
二、“教学评”形式多元拓展策略
“教学评”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剖析“教学评”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具体的运用策略和路径。教师要以从“一”到“多”的丰富形式,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从“课本中心”转向“多元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发展需求,多角度、多元化地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注入更多课堂之外的音乐知识,让教学内容从“课本中心”转向“多元渗透”。
一是要渗透音乐背后的文化。音乐能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明和风土人情,甚至是潮流与精神。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社会价值。例如,在《鼓儿响咚咚》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与鼓相关的文化内容引入课堂,通过鼓的起源、发展、民族特色等,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联。
二是要探寻乐器发声的秘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唱歌,而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配合教材内容,适时穿插乐器及其发声原理等专业知识,是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鼓儿响咚咚》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鼓是怎么制作的?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打击乐器有多少种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发声的原理。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气球皮、塑料桶、胶带等材料,制作简易的“鼓”,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其发声原理。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能了解乐器及其发声原理,无形中加强了对音乐聆听、乐器演奏、乐器知识等方面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从“枯燥单一”转向“多元互动”
多元化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下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产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第一,教师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例如,在《鼓儿响咚咚》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拿出一只小鼓,把米粒放在鼓面上,然后击鼓。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鼓声响,小米粒跳得怎么样?鼓声轻,小米粒又跳得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小米粒的动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
第二,教师可采用互动游戏法。例如,在《鼓儿响咚咚》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一组学生大声唱“咚咚咚”,而另一组学生则跟着节奏大声敲鼓。一轮“人鼓对话”过后,双方角色互换。这样“有节奏的对话”,能讓学生感知节奏韵律,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第三,教师可采用肢体律动法。例如,《鼓儿响咚咚》总共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后面都有一个长音,分别是1、3、5。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三个音的音高:蹲(1)、半蹲(3)、站(5)。让学生用身体配合音乐表达,能在“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师要利用好开放式教学,即“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将教学与生活、网络、社会等学校以外的空间融合,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鼓儿响咚咚》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学校的扁鼓舞、腰鼓舞社团感受一下鼓与舞结合的魅力;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传与鼓有关的微课,推荐优秀的作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三)教学评价:从“单向视角”转向“多维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音乐学习的过程是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教学评价要从“单向视角”转向“多维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教学中,评价主体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能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小评委”活动,组织学生互评;也可以创设自评平台“音乐成长记录袋”等,记载学生的自评;还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快乐的小鼓音乐会”等,让家长参与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要多样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也有自己的弱项,评价学生不可单一化、片面化,应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多样化扩展。音乐教学要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其中包括学生的音乐常识、识谱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学习习惯、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等。
总之,从“一”到“多”多元扩展音乐“教学评”的形式,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拓展“教学评”形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认识也会得到发展,教学思维能完成“以教定教”到“以学定教”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俞晓红.弹性预设 动态生成——让初中音乐课堂闪烁生命火花[J].新课程(中学),2012(3):78-80.
[2]蔡瑶.以多元化策略,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J].北方音乐,2015,35(1):127.◆(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吴江实验小学)